知书房

曙光
曙光

曙光

弗里德里希·尼采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尼采将著作命名为《曙光》时,绝非仅为吸引那些"以书名断书"的庸常读者。这个书名喻示着他自身哲学体系的破晓——此前他的思想视野虽未全盘接受,却始终笼罩在叔本华、瓦格纳乃至孔德的阴影之下。《人性的,太人性的》尚属过渡产物,自与拜罗伊特决裂后,尼采在这部作品中竭力重立思想根基,夺回精神自由,摸索着专属的哲学道路。1881年在热那亚春日勃发中写就的《曙光》,正是这位新尼采的黎明。"此书开启了我对道德的征伐",他在自传《瞧!这个人》中如是宣告。正如其鼎盛时期的《快乐的知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本书同样彰显着尼采无与伦比的深度心理洞察力,这种令十九世纪乃至任何时代都黯然失色的洞见,注定使他成为人类精神最锐利的审判官。
更多
书评  · 1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5898
思想之光永不熄灭。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9530
23-25📚……第二次打开这本书,依然被尼采的思想击中。2023年9月15日,读到一半时手机弹出新闻“某高校哲学系取消尼采研究课程,称其思想具有危险性”。这让我想起书里的话:真理往往以最不受欢迎的形式出现。 尼采在这本书里拆解道德的方式很直接。他不绕弯子,直接说人类建立的道德体系是脆弱的。这种脆弱不是指道德本身有问题,而是指人们用错误的方式理解道德。宗教、传统、社会规范,这些东西被当成真理供奉起来,其实它们只是历史的产物。 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价值需要被重新评估。这个观点现在看来仍然尖锐。我们习惯把现有秩序当作理所当然,尼采却说这是懒惰的表现。他用“奴隶道德”这个词形容那些被动接受价值体系的人。这些人不敢怀疑,不敢挑战,最终变成体系的维护者。 读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尼采批评基督教的方式很特别。他不是简单否定,而是指出基督教如何把人变成温顺的羔羊。这种批评不是情绪化的,而是建立在严密分析基础上的。他展示给我们看:一种思想如何从解放工具变成精神枷锁。 书中关于“自由精神”的讨论最让我印象深刻。尼采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保持思考的独立性。这种自由需要勇气,因为意味着要独自面对不确定性。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现成答案,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思考从质疑开始。 🌅 修道院里的晨祷声 大学教授办公室的尼采全集 🌅 看起来理性的光芒普照大地,思想的围墙却把它挡在门外。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9924
说实话刚开始读尼采的《曙光》时有点失望。这本书被很多人说是励志经典,但我翻开前几章只觉得晦涩难懂。尼采那些关于道德起源的长篇大论,还有对基督教价值观的批判,看着就像在听一个大学教授讲课。特别是他用德语写作的那种绕来绕去的句式,经常让我读两三遍才能明白他在说什么。 不过读到中间部分开始有感觉了。虽然还是不喜欢他那种高高在上的说话方式,但有些观点确实戳中要害。比如他说"你要成为你自己"那段,比现在那些鸡汤文实在多了。他不像别的哲学家那样空谈理论,而是直接告诉你要怎么活。他说人要超越自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最让我有共鸣的是他讲"上帝已死"那部分。虽然这个说法很吓人,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早就不像以前那样相信宗教了,但我们还在用宗教的那套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尼采说这是自欺欺人,我觉得他说得对。我们总说要做好人,但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要做好人。 书里有些地方还是太极端。比如他说怜悯是弱者的表现,这个我就不能同意。还有他对女性的看法,现在看来明显是偏见。但这些都不影响整本书的价值。重要的是他教会我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相信别人说的道理。 比起那些教你怎么成功的励志书,尼采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让你看清自己。他不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逼着你自己去找答案。刚开始可能觉得很难受,但慢慢就会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成长。现在很多书都在教人走捷径,只有尼采告诉你成长本来就是痛苦的。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曙光》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