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
计六奇

明季北略

计六奇  

明末清初无锡人计六奇著,共二十四卷,记录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崛起东北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之事记载甚详,李自成入北京后之事,几乎是按日编排。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36852
谈迁说:"明朝亡了,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人心散了。"我开始翻《明季北略》,想看看这个王朝是怎么垮的。这本书记录崇祯年间的事,写得很细,但读着让人难受。 明朝后期的问题很多。官员贪钱,皇帝多疑,军队没用。崇祯想救国,但他不会用人。他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杀了七个兵部尚书。结果越搞越乱。书里写李自成攻北京时,守城的太监直接开门投降。这些事看着就来气。 我觉得最可恨的是那些当官的。他们嘴上说忠君爱国,实际上只顾自己。北京快被攻破时,大臣们还在吵架。有人提议迁都南京,有人反对。最后什么都没做成。城破那天,崇祯在煤山上吊,身边只有一个太监。 书里还写了百姓的惨状。陕西大旱时,人吃人。官府不但不救济,还要收税。后来农民造反,也是被逼的。但李自成这些人打进北京后,也跟着腐化。抢钱抢女人,和之前的贪官没两样。 看完觉得明朝该亡。从上到下都烂透了。皇帝瞎指挥,大臣耍心眼,百姓活不下去。这样的王朝,早该结束了。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4597
《明季北略》纪事详而质实,笔锋如刀,直剖晚明衰象;计六奇以匹夫之志,秉春秋之法,录烽烟离散,字字皆带血痕。其书排日编次,似流水账簿,然乱世孤忠、将相庸劣,皆跃然楮墨。尤可贵者,不避李自成"流寇"事,存其檄文诏令,使后人得睹草莽亦有章法。然囿于闻见,辽东战守多采野老传言,如袁崇焕之死,竟混入市井"卖国"谬说,当与《明史》对勘。若觉官修正史板滞,此书恰可补其鲜活;若求严谨考据,则需佐以文秉《烈皇小识》、吴伟业《绥寇纪略》。今人读至崇祯敲钟无应一节,仍觉凄怆——王朝倾覆,何尝不是万籁俱寂中完成的?惟书中"白虹贯日""雌鸡化雄"等灾异记载,不免时人局限,读者自当筛滤。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1536
"明之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明季北略》这部由清初学者计六奇呕心编纂的史书,犹如一面寒光凛冽的铜镜,照见大明王朝最后三十年的血色黄昏。当我指尖摩挲着泛黄的纸页,那些湮没在烽烟中的忠魂与奸佞,竟从字里行间呼啸而出,在书房昏黄的灯光下投下沉重的暗影。 这部纪事本末体的著作最令人击节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史官"为尊者讳"的痼疾。计六奇以民间史家的视角,将崇祯煤山自缢的细节写得如同亲见——"帝崩于寿皇亭,以发覆面,白袷蓝袍,左足朱履,右足跣"。这般带着体温的笔触,比任何庙堂碑文都更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质地。我常想,若当年明史馆诸公有此等史胆,清修《明史》又何至于需要后世再三补苴? 书中对袁崇焕案的记载尤显功力。当读到"崇焕磔于市,百姓争啖其肉"时,脊背总会窜过一阵寒意。计六奇不仅实录事件,更以"边事始坏实由廷臣倾轧"的史论,道破党争这把插向帝国命门的软刀子。这种穿透表象的洞见,在当代读来仍觉振聋发聩。记得第一次读到这段时,窗外正落着冷雨,书页上"蓟辽督师"四字被指尖的汗渍晕开,恍若三百年前那滩未干的血迹。 《明季北略》的叙事结构暗含玄机。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元称汗,到崇祯十七年李闯破京,看似平铺直叙的编年之下,实则埋着三条交织的暗线:辽东铁骑的锋芒,中原流寇的烟尘,以及紫禁城内的党争。这种立体叙事使得王朝崩溃的必然性,如同暴雨前的低气压般在字句中逐渐累积。我每读至崇祯夜半批阅奏章处,总忍不住以手抚纸——这位勤政的亡国之君,何尝不是被困在历史的三体运动之中? 书中那些被正统史册忽略的细节最见真章。李自成军师宋献策的"十八子主神器"谶语,周皇后自缢前将太子托付给太监的私语,乃至闯军士卒在皇宫丹陛上撒尿的秽行,这些碎片拼凑出的历史图景,远比官修史书的宏大叙事更具说服力。犹记某个深夜读至"思宗在宫中夜闻鬼哭"的记载,窗外忽然风摇树影,竟惊得险些失手落书。 计六奇的史笔有着独特的温度。他写左良玉"目不知书而忠勇出于天性",写史可法"每食不过盐豉数粒",写崇祯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这些带着呼吸的细节,让教科书里扁平化的历史人物突然血肉丰满地站在眼前。最难忘他对杨嗣昌的评点:"以盖世之才,遭逢末运",八字道尽多少末世能臣的悲怆。掩卷沉思,现代职场中那些逆势而为的奋斗者,又何尝不是当代的杨嗣昌? 这部书最珍贵的或许是其民间立场。当读到"京师米价银二十四两一石"的记载时,突然明白什么叫"百姓日用即道"。那些夹在正文间的物价记录、童谣谶纬、市井流言,构成了一部另类的《清明上河图》。去年重读时,正值超市物价波动,书中"麦熟而民饿死"的记载竟让我对着购物车怔忡良久。 《明季北略》的结尾别有深意。计六奇不写弘光即位,却以徐霞客游记作结,这个看似突兀的收笔,实则是将王朝兴衰纳入更浩瀚的时空维度。每当我在景区看到"某某年徐霞客曾游于此"的碑刻,总会想起书中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世——山河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超越王朝更替的历史意识,或许才是这部私修史书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5951
翻阅《明季北略》的过程中,那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始终萦绕在心头。这哪里是什么历史记载,分明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末世忏悔录。当书页间弥漫的硝烟呛得我眼眶发热时,突然理解了为何有人宁愿遗忘这段历史——太痛了,痛到让人怀疑所谓的历史规律是否真的存在。 那些在字里行间挣扎的灵魂尤其令人心碎。崇祯皇帝深夜批阅奏章时,可曾想到他的勤政竟成了王朝的催命符?看着这位君王在歪脖子树上结束生命,我突然意识到历史从来不会给好人发奖状。他的悲剧在于,越是努力想当好皇帝,越加速了帝国的崩塌。这种荒谬的悖论让人脊背发凉,就像看着溺水者拼命挣扎却沉得更快。 书中记录的民间惨状更令人齿冷。易子而食四个字轻飘飘地躺在纸面上,却压得我喘不过气。当人性被饥饿碾碎成这般模样,任何道德说教都显得苍白可笑。作者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调,反而让这些场景更具冲击力——原来人在记录同类苦难时,也可以像记载天气变化般平静。 最讽刺的是那些满口忠义的降臣。今天还在城头誓死抗敌,明日就跪迎新主。读着他们冠冕堂皇的辩解,我竟分不清该鄙夷还是怜悯。乱世就像照妖镜,照出了人性中最不堪的底色。与其说这本书在记录历史,不如说它在解剖人性。当秩序崩塌时,道德外衣脱落的速度快得惊人。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四百年前的血色黄昏与此刻的夏日午后重叠,让人恍惚。这部史书最残忍之处,在于它撕碎了所有关于人性的美好幻想。那些认为历史会进步的人真该好好读读这本书——看看人类在绝境中究竟能堕落得多深。读史未必使人明智,但一定让人清醒,清醒地疼痛着。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9073
看这本书就像看自己的日记。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