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坤大略
知书房
乾坤大略
王余佑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这本书内容空洞,缺乏实际价值。
读《乾坤大略》时,总忍不住想起那些在棋盘上推演天下的夜晚。王余佑这部兵书最动人处,在于它将冷硬的军事谋略写出了温度——就像老将军在油灯下给后辈讲述毕生心得,字里行间既有金戈铁马的肃杀,又有薪火相传的温情。乱世中的生存智慧,在三百余年后的今天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当制度崩坏、秩序失灵时,个体如何保持清醒的认知与灵活的应变,这种淬炼于血火中的思维范式,或许比任何太平年间的教条都更直指本质。
最令我着迷的是书中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作者论"察势"时突然插入年轻时误判敌情的糗事,谈"用间"时不忘调侃某些间谍"拙如市井贩夫",这种不端架子的叙述方式,让这部兵书意外地鲜活起来。特别是写到"败战六要"时那种咬牙切齿的坦诚——仿佛能看见老将军拍着案几告诫:"当年若早悟此道,何至折损三千精锐!"这种带着痛感的经验之谈,比任何完美的胜利更发人深省。
掩卷时忽然明白,所谓"大略"从来不是教人如何常胜,而是教会我们在乾坤颠倒时,如何守住心中那方不乱的天地。当代人读这类古籍,与其说是学习具体谋略,不如说是感受那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思维清明的能力。就像书中那句看似平淡的箴言:"善败者不死",这何尝不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人生哲学?
读完《乾坤大略》,竟不知该如何评说。这部奇书总让人在惊叹之余又生出几分困惑——它既像一部兵家秘典,又似一卷江湖奇谈。王余佑笔下那些神鬼莫测的谋略,究竟是战场真言,还是文人臆想?这虚实相间的文字,倒叫人想起《汉书》里那些真假难辨的史料。
书中"奇正相生"之说固然精妙,但细读之下,总觉得某些策略过于理想化。那些动辄"以百人破万人"的案例,在真实战场上恐怕难觅踪迹。倒是某些市井智慧颇得我心,比如"示弱诱敌"一节,活脱脱是江湖骗术的兵家版。王余佑似乎把庙堂谋略和街头智慧煮成了一锅,滋味固然新奇,却说不清到底算哪道菜。
最教人困惑的是书中那些神乎其神的阵法。什么"九宫八卦阵"、"天门地户阵",读来像是道士画符,偏又说得头头是道。不知作者是真见过这般玄妙的布阵,还是借兵法之名行志怪之实?这般想着,倒觉得这书与《聊斋》有几分神似了。
掩卷细思,《乾坤大略》或许本就不该当作正经兵书来读。它更像是文人墨客在茶余饭后,将兵家之言、道家之说、市井见闻烩成一鼎的杂拌儿。这般想来,那些困惑倒成了趣处——正如读《汉书》时,班固笔下的功利主义反倒比正经说教更耐人寻味。
《乾坤大略》作为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势""机""变"三大维度。这种三维一体的战略思维体系,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艺术中绽放出独特光芒,即便放在当代社会竞争环境中,依然闪烁着惊人的智慧火花。
势的维度以孙武为代表,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威慑。这种思想看似保守,实则蕴含着最积极的进取精神。就像围棋高手总在看似闲散的落子中埋下杀机,真正懂得造势的人,往往在冲突爆发前就已经锁定胜局。我特别欣赏其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智慧,这提醒我们真正的强者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对手犯错上,而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代商业竞争中,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一不是深谙此道的实践者。
机的维度主要体现在吴起的用兵思想中,强调捕捉瞬息万变的战机。读这部分时总让我想起篮球场上那些精彩的快攻瞬间——优秀的控卫永远能在对手防守阵型出现裂缝的刹那送出致命传球。但《乾坤大略》对时机的理解远比这深刻,它指出真正的战机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将领具备"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被海量数据包围时,反而更需要这种去芜存菁的判断力。
变的维度则集中体现在孙膑的谋略中,"围魏救赵"的经典战例至今仍被商学院反复剖析。最触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当所有人都盯着A点时,智慧的做法往往是创造B点的价值。这种跳出线性思维的创新能力,在VUCA时代简直就是生存必备技能。我常对团队说,现在的市场竞争就像在玩多维魔方,死守一个面的人永远解不开全局。
将这三个维度融会贯通后,会发现《乾坤大略》本质上是在传授一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势是基础,机是突破,变是升华,三者循环往复,构成完整的战略闭环。这种思想体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从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培养解题思维。就像优秀的教练不会规定球员必须用什么动作得分,而是训练他们根据场上形势做出最佳判断。
每次重读这部经典,都会有新的体悟。去年公司面临转型困境时,正是书中"以正合,以奇胜"的启示让我们找到了突破口。我们既没有盲目跟风同行,也没有固守传统,而是在夯实核心业务的同时,用创新项目开辟第二曲线。这种战略定力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正是《乾坤大略》穿越时空带给现代创业者的珍贵礼物。
当深夜合上书卷时,总会想起书中那句"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八个字道破了所有竞争的本质——主动权永远是最珍贵的战略资源。无论是商场博弈还是人生规划,能够始终掌握节奏的人,往往就是最后的赢家。这种积极进取又不失从容的战略心态,或许就是这部千年兵书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翻开这部兵家奇书《乾坤大略》,恍若置身于迷雾笼罩的古战场。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与《孙子兵法》《吴子》《六韬》等并列),它像一柄锈迹斑斑的古剑,既闪烁着冷冽的智慧锋芒,又蒙着令人窒息的岁月尘埃。据说此书成于明末乱世,可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至今仍是史家争论的谜团——这种模糊的出身,倒与书中若即若离的军事思想奇妙地呼应着。
那些用朱砂批注的阵法图解,在昏黄纸页上蜿蜒如血痕。作者将"天时地利"说得玄之又玄,却对具体战例讳莫如深。读至"察敌之情,伪中求真"的章节时,窗外恰有枯叶打着旋坠落,忽然觉得所谓兵法真谛,或许就像这飘零的落叶,明明近在眼前,伸手却总差三寸。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曾评价此书"如观雾里山,形影俱在而脉络难寻",此刻方知此喻之妙。
最令人怅惘的是那些被虫蛀蚀的篇章。当读到"兵无常形"四字时,后文竟残破不可辨,仿佛命运在嗤笑读者贪求确解的痴心。书中既有"以正合,以奇胜"这般与《孙子兵法》一脉相承的论断,也有"借鬼神之势以慑敌"这类近乎巫觋的怪谈。某个深夜掩卷时,恍惚看见烛光将书影投在墙上,竟幻化成两军对垒之形,待要细看却又消散无踪。
那些用蝇头小楷记录的战场天象,如今看来更像某种神秘的预言。庚辰年彗星现,癸未月暴雨三日——这些精确到时辰的记载,与其说是军事参考,不如说是古人对无常命运的占卜。明代兵部尚书于谦批注的"此卷当焚"四字尤其刺目,不知是嫌其荒谬,还是惧其泄露天机?
书中夹着的前人读书札记已经泛黄,某页边角写着"此策用于辽东,败"六个小字,墨迹晕染如泪痕。忽然懂得所谓兵法精髓,或许不过是败军之将的最后一叹。当读到"胜败乃阴阳常理"时,窗外正飘起今冬第一场雪,那些六角形的冰晶落在砚台里,转眼就消融成再也无法复原的水痕。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