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大略
乾坤大略
王余佑

乾坤大略

王余佑  

《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军事著作。《乾坤大略》的指导思想是专论大端,即专论“王霸大略”。览天下之大势,求帝王之得失成败,阐述逐鹿问鼎、扭转乾坤的大方略。对于此一性质,作者王余佑明确指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至于选将、练兵、安营、布阵、器械、旗鼓、间谍、向导、地利、赏罚、号令种种诸法,各有专书,不在此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84256
古之兵家论战,在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上承太公阴符,下启孙吴韬略。今人谈兵,或流于纸上谈兵之弊,或堕入功利计算之窠臼,徒以胜负论英雄,失却兵法大义。而读王余佑先生《乾坤大略》,方知兵道之精微,实乃经世致用之学,非寻常策士所能窥其堂奥。其书分十卷而立论,自兵起之初至天下大定,条分缕析,将千古用兵之道尽数道破,令人顿生"原来兵法当如是"之叹。 观其论"兵机"一卷,言"乘乱、乘弊、乘饥、乘劳"四机,直指用兵要害。余每读至此,未尝不击节称快。当今商场如战场,职场似疆场,若能参透此理,何愁事业不成?尤令人叹服者,是其"以正合,以奇胜"之论,较之《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之说,更添三分实操之妙。想当年王先生隐居五公山,耕读之余著此奇书,必是凝聚了毕生心血。 今人读史,多止于三国水浒,殊不知《乾坤大略》中暗藏多少处世智慧。其论"先声"之道,谓"先声夺人,不战而屈人之兵",此理置于今日商业竞争,仍是至理名言。余尝见诸多商界翘楚,行事作风暗合书中要义而不自知,可见真知灼见,历久弥新。 每览是书,总觉字字珠玑,令人不忍释卷。当今之世,浮躁之风日盛,能静心研读此类典籍者日少。然则欲成大事者,岂可不读?不读此书而妄谈谋略,犹如盲人摸象,终难窥得全貌。王先生隐居著书,不求闻达,而其智慧光芒,穿越三百年时空,至今犹能照亮后人前行之路。此等著作,方称得上华夏兵学之瑰宝,炎黄子孙能不引以为豪乎?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1411
刚读完《乾坤大略》,觉得很有用。这本书讲打仗的方法,简单直接。王余佑写得清楚,一看就懂。适合想学兵法的人。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8734
自己啃古籍的癖好已经持续三年有余,从《孙子兵法》到《武经七书》,再到各种冷门兵法典籍,最近撞上了这本《乾坤大略》。说来惭愧,虽然自诩对艰涩文字有些抵抗力,但这本号称"明末奇书"的著作,硬是让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咬牙切齿地熬了整整两个月。每次翻开那泛黄的纸页,都像是被强行按着头喝下一碗混着沙砾的苦药——偏偏这药还标榜能治天下百病。 王余佑此人倒是个妙人。明亡后隐居不仕,表面上是"遗民高士",暗地里却写了这么本野心勃勃的兵书。全书十卷,每卷都冠以"大略"之名,仿佛掌握了这些就能执掌乾坤似的。最可笑的是序言里自称"采百家之长",结果翻开来尽是些拾人牙慧的货色。这位老先生怕不是把《孙子兵法》《吴子》这些经典嚼碎了又吐出来,再掺点自己的口水重新捏成形。所谓"独抒己机"的部分,读来倒像是市井说书人的夸张演义,哪有什么"经天纬地"的气象? 要说这本书最令人恼火的地方,莫过于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明明是在讨论杀人放火的勾当,偏要套上"天道""阴阳"的壳子。第三卷讲伏兵战术,开篇先扯了八百字的"天地交感之理",等到真正说埋伏要诀时,反倒草草了事。这种本末倒置的写法,活脱脱是科举八股养出来的坏毛病——肚子里没真货,就拼命往外面糊金粉。我边读边腹诽:当年李自成打进城时,您这套"乾坤大略"怎么没见施展出来? 不过最荒谬的当属第六卷所谓"民心论"。一个终身未曾领兵的书生,居然大言不惭地论述"驭民如驭马"。那些把百姓比作"群羊"的比喻,读来让人脊背发凉。更讽刺的是,他笔下那些"箪食壶浆迎王师"的描写,与明末真实发生的"易子而食"惨状形成何等尖锐的对比!这种纸上谈兵的浪漫主义,简直是对乱世苍生的二次伤害。我常想,要是让这位老先生亲眼看看崇祯十七年的北京城,他还会不会写得如此轻巧? 当然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第四卷论山地作战的部分,确实有些实地观察的痕迹。毕竟王余佑在太行山躲了半辈子,总该见识过几场土匪火并。但这类闪光点就像掺在糙米里的几粒芝麻,非得耐着性子才能挑出来。更多的时候,我像是在烂泥塘里淘金——淘得满手污泥,偶尔见到点金沙,还说不准是不是眼花了。 特别想吐槽的是他那套"以弱胜强"的理论。什么"示敌以虚""借势而为",说得天花乱坠,可具体操作细则却含糊其辞。但凡真打过仗的人都明白,战场上哪有这么多花巧可玩?这种论调就像教人空手接白刃,听着神乎其神,真照做的早就身首异处了。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清代将领根本没人理会这本书,可见行家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文字方面倒是典型的明末文风——骈四俪六得让人头晕。明明可以直说"埋伏要选高地",他非要写成"据阳之位,倚阴之势,观五行之变,察八风之动"。这种表达方式好比给匕首套上十八层锦缎,临到要用时反而拔不出来。我读着读着常会走神,心想这些华丽辞藻要是能换成实在的阵型图,这书的厚度起码能减掉三分之二。 最耐人寻味的是全书透着的矛盾气质。一边喊着"兵者凶器",一边又津津乐道各种杀人技法;既标榜"仁者无敌",又详细讲解火攻水攻这类无差别杀伤战术。这种精神分裂般的论述,倒意外真实反映了明末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既迷恋权力的暴力美学,又摆脱不了儒家道德枷锁。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或许不该当兵书读,而该作为士大夫群体的心理病例来研究。 啃完全书那天下着小雨,我合上最后一页时竟有种荒谬的解脱感。四百多页纸,真正值得划线标注的内容不到十处。那些号称可以"扭转乾坤"的妙计,放在真实历史情境里怕是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不过转念一想,这种"屠龙术"式的著作在任何时代都不少见,只不过王余佑写得特别厚而已。如今书店里那些《财富密码》《成功学法则》,不都是它的精神后裔么?区别只在于古人用文言文装神弄鬼,今人换上了大数据和量子力学的皮。 走出图书馆时,雨后的阳光把路面照得发亮。我突然意识到,这类书籍最大的价值,或许就是让我们看清:那些号称能掌握天下大势的"秘笈",多半是不得志者的精神鸦片。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在故纸堆里,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下次再看到什么"乾坤""寰宇"为名的厚书,我大概会先翻到最后看看页码——超过三百页的,八成又是场精心包装的骗局。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2447
乱世兵戈,谋略为要,一部《乾坤大略》,半部明末战史。王余佑隐居五公山,以笔墨代刀兵,将毕生韬略尽付此书。当我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翻阅这部泛黄的手抄本时,仿佛触摸到了那个天崩地坼时代的脉搏。书页间斑驳的墨迹,恰似当年血火交织的战场遗迹。 这部兵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将儒家心法与兵家诡道熔于一炉。开篇"兵起先知所向"一章,便显露出作者深厚的儒学功底。王余佑将"正心诚意"置于兵法之首,这与传统兵家"兵者诡道"的论调大异其趣。细读之下,方知其中深意:乱世用兵,首重名正言顺。当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就因缺乏这种政治智慧,终致功败垂成。这种将道义与权谋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在历代兵书中实属罕见。 书中对地理形势的剖析尤为精到。王余佑亲历战乱,足迹遍及华北,故其对山川险要的记述绝非纸上谈兵。在"据守必审形势"一章中,他对居庸关、山海关等要隘的分析,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我曾循着书中线索实地探访这些古战场,发现其描述之精确,连现代地形图都难以超越。这种实地考察的严谨态度,使《乾坤大略》超越了普通兵书的范畴,成为研究明末军事地理的重要文献。 更难得的是,书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王余佑作为明朝遗民,字里行间常流露出对故国的追思。在"兵聚必防饥馑"一节中,他特别强调要体恤民生,这与当时各路军阀横征暴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民本思想,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读至"克敌在勿欲速"一章,不禁想起作者晚年隐居著述的境遇——明知复国无望,仍以笔墨寄托壮志,此等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乾坤大略》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其保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战例细节。书中记载的某些小型战役,正史往往一笔带过,而王余佑却详述其战术运用。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明末军事史提供了宝贵参考。我在查阅地方志时,常发现其记载与本书相互印证,足见作者记事之严谨。 掩卷沉思,这部兵书最打动人心之处,不在于其传授了多少奇谋妙计,而在于展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思考与抉择。王余佑既不像某些遗民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洪承畴之流屈膝事清,而是选择以著述延续自己的抗争。这种精神姿态,使《乾坤大略》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著作范畴,成为一部记录士人风骨的特殊文献。 如今在五公山寻访王余佑故居,但见青山依旧,而当年金戈铁马都已化作尘烟。唯有这部《乾坤大略》,如同不熄的火种,穿越三百余年时光,仍在诉说着那个天崩地裂时代的智慧与悲怆。每次重读,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1645
在故纸堆里翻出这本兵书,细读王余佑的《乾坤大略》,不禁感慨万千。世人都说诸葛亮的《将苑》是奇书,可这部被埋没的军事典籍,字里行间暗藏的天机更令人叹服。作者在明清易代之际写下这般谋略,分明是满腔热血无处挥洒,只能诉诸笔墨。最令我动容的不是那些排兵布阵之法,而是字里行间透出的,一个书生对理想江山的执念与无奈。乱世中的智者,往往比治世能臣更教人唏嘘。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