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棠阴比事
棠阴比事
桂万荣

棠阴比事

桂万荣  

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宋代桂万荣编。1211年刊行,以后一再重刊,受到各朝统治阶级的重视。本书是在和凝、和㠓编撰的《疑狱集》和郑克编的《折狱龟鉴》两书的基础上选编出一部分,并从正史、野史、名人笔记中选出一些案例,合编而成的。原书分2卷,共144条,明朝吴讷又将它删去64条,剩80条,增补50条,共130条。内容有:原编“棠阴比事”包括小事函首、乖崖察额、彦超虚盗、吕妇断腕、王珣辨印、钱推求妇、程琳烓灶、孔察代盗、裴均释夫、曹摅明妇、魏涛证死等案例故事;“棠阴比事续编、补编”包括有寒朗悟帝、素立守法、李峤列枉、高柔察色、提举辩明、师泰折狱、筠守释诬等案例故事,介绍了封建社会执法、断狱、量刑等情况,总结了古代司法检验和审判的经验,其中许多案例,通过实地勘验调查案情原委、取得确凿证据等,对现存司法机关侦察破案、判罪量刑,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在当时对于指导司法活动,减轻人民讼累、避免冤案错案发生,加强封建统治,具有一定意义,它还流传到日本,被译为日文,对传播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7084
自己啃古籍的历程就像一场修行,从《三字经》到《资治通鉴》,越读越觉得古人留下的文字像是一道道需要破译的密码。《棠阴比事》这本号称古代折狱圭臬的著作,硬是让我在图书馆古籍部泡了三个周末,满纸的"盗跖""黥劓"看得人头皮发麻。最可气的是这本书明明薄得可怜,却比砖头还沉——不是指分量,是说它每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钉子,非得扎进你脑仁里不可。 说起这本书的来历就透着股荒诞。南宋桂万荣把历代判例汇编成册,美其名曰"比事",其实就是把一堆血腥案子打包销售。更可笑的是后来明代吴讷还嫌不够,又往里掺沙子,整出个增补版。两个朝代的司法官员隔空联手,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本"杀人指南"。要知道在竹简时代,这种书估计得用牛车拉,现在倒好,巴掌大的篇幅装下了整个古代司法系统的阴暗面。 翻开这本"经典",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腐朽的衙门气息。全书一百四十多个案例,活脱脱一部古代版的《犯罪现场调查》,只是破案手段让人哭笑不得。有个案子说某县令靠观察苍蝇聚集处就找到了凶器,这哪是断案?分明是昆虫学家兼职神棍。更离谱的是那些所谓"神明裁判",把破案希望寄托在托梦、占卜上,今人看来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我边读边腹诽:要是这套管用,还要刑部大理寺作甚? 最令人作呕的是书中弥漫的酷刑崇拜。几乎每个案例都要津津乐道如何用刑,夹棍、烙铁轮番上阵,仿佛不是在审案而是在进行疼痛耐受实验。有个案子记载犯人被连续拷打三天后"自诬服",编者居然把这当作正面典型!这种将肉体痛苦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逻辑,暴露的是整个司法体系的野蛮底色。难怪古人说"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在暴力面前,真相早就被刑具碾成了齑粉。 不得不说的是书中那些看似智慧的"破案技巧"。某太守通过比对镰刀上的苍蝇卵破获命案,被吹捧为神判。可细想之下,这种偶然性极大的方法根本不能复制,今天用苍蝇,明天是不是该用跳蚤?更可怕的是这种"神探"叙事,把司法变成个人秀场,让后世官员竞相效仿那些花哨伎俩,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证据链条构建。读着读着,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代会有那么多冤假错案——都在学这些华而不实的"绝招"呢。 从思想层面看,这本书堪称封建司法的活化石。通篇充斥着"天理昭彰"的迷信,把破案归结为"神明启示",将法律正义等同于天道轮回。这种将司法神秘化的做法,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权威——既然破案靠的是"天意",那判错了也是上天的意思。更讽刺的是书中一边强调"慎刑",一边又大肆渲染刑讯逼供的"必要性",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表述,活画出封建司法的虚伪嘴脸。 说到文字,倒是延续了古代判牍的特色——冷硬如铁。每个字都像是从惊堂木上敲下来的,带着股血腥味。这种文风与其说是简洁,不如说是冷漠,对受刑者的惨状一笔带过,对施刑过程却描写得细致入微。读着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些蜷缩在刑架上的身影,而端坐明镜高悬匾额下的老爷们,正捧着这样的书学习"仁政"。 合上书页时,手指都沾上了霉味。这本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本质上不过是封建司法暴力的合理化说明书。那些被后世称颂的"智慧案例",在去掉文学滤镜后,剩下的多是侥幸与野蛮的混合物。可笑的是,今天还有学者在研究什么"古代司法智慧",却选择性忽视这些"智慧"背后的血泪代价。也许《棠阴比事》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看清:在没有程序正义的时代,所谓的实体正义不过是刽子手刀下的幻影。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539
江南三月,细雨如丝,浸润着六朝古都的砖瓦。巷陌深处,判官朱笔轻点,墨迹在状纸上晕染开来,如海棠含露,似阴司明镜。这《棠阴比事》里的字字珠玑,分明是华夏法意的精魂,在竹简黄卷间流淌了千年。 翻阅这册南宋桂万荣所辑的折狱奇书,恍见临安府衙的烛火彻夜未熄。那些精妙绝伦的破案之法,不是神鬼莫测的玄机,而是大宋提刑官们将《洗冤集录》的医理、《折狱龟鉴》的智慧,熔铸成的一柄明镜高悬。当西方还在用沸水验罪时,我们的先贤早已懂得用苍蝇聚血辨凶,以伞骨验尸断案。每读至"张举烧猪"的典故,总忍不住击节赞叹——那具与死者同焚的猪尸,张口无灰的细节,分明是东方福尔摩斯最早的推理现场。 最令人心折的,是字里行间透出的司法温度。范纯仁审乳医案时,那份对幼童性命的珍视;韩亿识破伪券时,那份对百姓疾苦的体察。这些青天老爷们断案,从来不是冷冰冰地援引律条,而是将天理人情都煮在一鼎之中。你看那"钱推官辨血"的故事,分明是宋代版的CSI,却比现代刑侦更多三分人文关怀。当西方法学还在黑暗中世纪徘徊时,我们的司法者已在案卷里藏下了"哀矜勿喜"的批注。 这册薄薄的案例集,藏着华夏法系的基因密码。那些看似简单的"比事"体例,实则开创了案例指导制度的先河。每一个故事都是活的律条,每则判例都在讲述"情理法"的完美平衡。如今最高法的指导性案例制度,细究起来竟与《棠阴比事》血脉相通。尤其读到"察蚊辨冤"的段落时,忽然明白为何包拯能成为千古神判——原来大宋的司法智慧,早将现代法医学的种子埋在了《洗冤集录》与《棠阴比事》的夹页之中。 临安城的暮鼓早已消散,但那些烛照千古的判词依然在纸页间铿锵作响。当我们在博物馆看见宋慈的验尸格目时,仿佛还能触摸到那个将司法化作艺术的年代。如今最高法庭的獬豸雕塑,与开封府的公案桌,隔着时空遥遥相对。这册小书承载的何止是破案技巧?分明是华夏文明对公平正义最执着的守望。细雨又湿了窗棂,墨香里的判官们似乎仍在低语:明镜高悬处,自有海棠荫庇众生。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9280
当你遇到冤案时,翻开《棠阴比事》,它告诉你"刑狱之难,在于审情"。当你被酷刑逼供时,它记录着"讯囚不得过三度"。当你看到官吏枉法时,它写着"故入人罪者抵罪"。当你发现证据不足时,它提醒"赃证不分明者勿论"。 更不用说"五听之法""验尸格目""翻异别勘"这些看似严谨的程序。这些文字表面上在讲司法公正,实际上处处透露着封建司法的残酷本质。它用冷静的笔调记载着种种刑讯手段,却对受刑者的痛苦只字不提。 书中那些所谓的"慎刑"案例,不过是统治者维护秩序的幌子。那些精心设计的审理程序,最终都沦为权势者玩弄法律的工具。它标榜的"明察秋毫",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 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发现,古代司法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公正。那些看似智慧的断案方法,背后是无数百姓的血泪。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封建司法的虚伪本质。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4263
读《棠阴比事》让人明白,断案要抓住关键,心思要细密。这本书讲了很多案例,每个案子都说明一个道理。办案不能只看表面,要找出背后的真相。断案就像解绳结,找到线头就容易了。 书中说,观察人要注意细节。一个人的表情、动作、说话方式都能说明问题。办案要冷静,不能着急。先收集证据,再下结论。没有证据就不能乱猜。 书里提到,判案要公正。不能因为犯人有钱有势就轻判,也不能因为犯人贫穷就重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判案要讲道理,要让百姓信服。 这本书教人如何思考。遇到案子要先想清楚,不能鲁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有时候看似简单的案子,其实很复杂。 书中的案例都很有用。这些案例说明,办案需要经验,也需要智慧。经验可以积累,智慧可以学习。读这本书能让人变得更聪明。 书中强调,判案要谨慎。一个错误的判决会害人一生。所以做官的人要负责任。要多为百姓着想。判案不是为了显示权力,而是为了维护正义。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学习很重要。不懂法律就办不好案子。要多读书,多向别人请教。知识越多,判断越准确。当官的人更要不断学习。 读这本书让人增长见识。书里的道理现在仍然有用。办案的方法可以变,但原则不能变。公平正义永远是最重要的。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4972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棠阴比事》这部宋代刑狱案例汇编,被历代奉为折狱圭臬。作为中国古代法医学的代表作之一,它真的担得起如此盛誉吗?翻阅那些泛黄的纸页,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墨香,还有挥之不去的时代局限与认知偏见。 桂万荣辑录的这部著作,将124则案例以骈俪句式两两相对,形式固然精巧,可这种追求对仗的编排方式,是否影响了案件本身的完整性?当我们看到"严遵疑哭""李崇诈认"这样的标题时,不禁要问:用四字概括复杂案情,是否太过轻率?那些被简化的细节里,或许就藏着真相的另一种可能。 书中记载的"张举烧猪"验尸法确实体现了宋代法医的智慧,但若仔细推敲,这种以猪模拟人体的实验,其科学性究竟几何?现代法医学告诉我们,人与动物的组织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当时的检验手段,恐怕更多依赖经验而非实证。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断案手法,在今天看来是否仍经得起推敲? 更值得深思的是书中渗透的司法理念。"钱藻监京"案中利用囚犯心理破案的方式,看似巧妙,却暗含着对人性弱点的操控。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审讯方式,与现代法治精神中的程序正义原则相去甚远。当我们赞叹古人的智慧时,是否也该警惕其中潜藏的道德风险? 书中大量依赖官员个人智慧的断案方式,暴露出古代司法体系的致命缺陷。没有系统的证据规则,没有规范的诉讼程序,破案成败全系于主审官员的个人能力。这种"青天老爷"式的司法模式,在推崇法治的今天,还能被不加批判地接受吗? 《棠阴比事》对女性涉案者的记载尤为耐人寻味。"杀妻疑狱"等案例中,女性往往被简单归类为受害者或加害者,她们的真实处境和动机很少得到深入探究。这种性别视角的缺失,反映出传统司法文书固有的偏见。当我们重读这些案例时,是否应该补上这缺失的一环?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既不能苛责古人,也不该盲目崇拜。书中那些看似神奇的破案故事,或许只是经过文人加工的"理想案例"。真实的古代司法实践,恐怕远没有书中描绘的那般完美。那些被省略的失败案例,那些被掩盖的冤假错案,才是拼凑古代司法全貌不可或缺的部分。 翻阅《棠阴比事》,就像在观摩一场精心编排的司法戏剧。每个案例都像被修剪过的盆景,虽然精致,却失去了自然生长的痕迹。这种选择性记录,让我们对古代司法产生了怎样的误解?那些未被记载的普通案件,或许更能反映宋代司法的真实面貌。 当代法律人读此书,与其说是学习古人智慧,不如说是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会发现,有些司法理念历久弥新,有些则必须被时代淘汰。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不是顶礼膜拜,而是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毕竟,司法的进步,从来都需要质疑的勇气。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