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辅黄图
知书房
三辅黄图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长安城中,八街九陌,宫阙壮丽,市井繁华,诚帝王之都也。"
看完了,不太懂什么意思。
翻开《三辅黄图》,好像走进了汉长安城的街道。这本书把西汉都城的宫殿、市场、道路都画得清清楚楚。我看的时候,特别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能把一座城市记得这么详细,连哪个衙门在哪个位置都标出来了。现在的考古发现经常和书里写的一样,说明古人做事很认真。这本书记录的不只是地图,更是我们祖先的生活。每次读都觉得骄傲,因为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实在,这么有根有据。
翻开这本佚名的《三辅黄图》,总有种面对破碎镜面的恍惚感。书中那些关于长安城"十二门""九市""八街"的记载,明明该是煌煌帝都的完整画卷,却偏偏像被撕碎的帛书,只留下些零星的片段让人拼凑。最令人困惑的是那些突如其来插入的神怪记载——建章宫旁突然出现的"铜人承露盘",未央宫里莫名提及的"青龙白虎",这些本应严谨的都城志记,怎么读着读着就蒙上了志怪小说的光影?
那些精确到令人咋舌的尺寸数据更添疑云。"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桂宫周回十余里",这些数字当真来自实地丈量?抑或是后世添补的想象?我总忍不住用手指在桌面上比划,试图验证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却越算越觉得其中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夸张。就像看着一个过分热情的向导,把每处遗迹都说得天花乱坠,反而让人怀疑其真伪。
最吊诡的莫过于书中对"神明台""通天台"的描述。那些企图连接天地的建筑,在字里行间既像是真实存在过的工程奇迹,又像是某种集体记忆的幻影。当读到"高五十丈"这样的数字时,恍惚间竟分不清这是纪实还是隐喻。或许这正是《三辅黄图》最耐人寻味之处——它既想当一本工整的都城档案,又忍不住流露出方士般的浪漫狂想。复旦大学已故教授周振鹤曾试图为这些矛盾寻找解释,但读罢他的考证,那些谜团反而在学术光环下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在长安城的旧梦里翻开《三辅黄图》,恍然惊觉千年前的亭台楼阁从未真正坍塌。那些描摹未央宫金铺玉户的墨迹,记载建章宫椒房兰殿的笔触,分明是给盛世长安浇铸了一副青铜筋骨。我抚着书页上"飞阁辇道相连属"的字句,突然懂了为何古人总说"神游"——此刻我的魂魄正踩着章台街的柳絮,数着十二城门上的铜钉。
说来可笑,我们这代人总把"文化自信"挂在嘴边,可直到遇见这部地理志,才真正触摸到华夏文明的体温。你看它写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顷的烟波,记酒池肉林的荒唐,甚至细数少府监里一砖一瓦的来历,哪处不是裹着祖先的骄傲与市井的烟火气?我捧着这本薄薄的册子,像捧着一把丈量文明厚度的青铜矩尺。
当代人总爱说"活化利用",可若连未央前殿的础石方位都说不清,又谈何续写传奇?幸有这册西汉的"城市记忆",让我们在推土机的轰鸣里,依然能循着文字找到未央宫东阙的朝阳。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