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弟子规
弟子规
李毓秀

弟子规

李毓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 ;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共四个部分,进行了具体、通俗的闸释 ;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清朝时,《弟子规》被朝廷高度重视,将其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将其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07786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寥寥数语,道尽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这本看似简单的蒙学读物,实则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它将儒家思想的精华,化作朗朗上口的短句,使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千百载中国幼童的心田。《弟子规》不仅仅是儿童的开蒙读物,更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道德灯塔。当现代社会不断冲击传统价值之际,我们更能体会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蕴含的永恒智慧 - 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做个乖孩子,更是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7445
《弟子规》作为清代蒙学经典,以三字韵文形式系统阐述了传统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其作者李毓秀虽非思想大家,却将儒家伦理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日常守则,这种将高深义理转化为生活实践的智慧,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文本结构严谨,首重孝悌,次及谨信,终至学文,呈现出由家及外、由德至知的递进式教育逻辑。 细究其内容,虽不免带有封建时代的教化色彩,但若剥离具体历史语境,其核心主张如"父母呼,应勿缓"的孝道精神,"凡出言,信为先"的诚信原则,至今仍具普世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将道德训诫转化为"晨必盥,兼漱口"等具体行为指南,这种将抽象伦理落地为日常习惯的教化方式,比单纯说教更具实操性。清代学者崔学古评其"约而达,微而臧",正是道出了这种深入浅出的教育智慧。 从文本真实性考辨,今传版本经贾存仁修订增删,已非李毓秀原作全貌。犹如《晏子春秋》的成书过程,这类蒙学经典的流变往往经历集体创作过程。我们不必苛求每则训条的历史真实性,而应关注其传递的文化基因。就像明代《增广贤文》掺杂不少伪托古人名句,但"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等格言仍闪耀着永恒智慧。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其教育方法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警示,与当下重知识轻品格的教育现状形成鲜明对照。书中将道德实践置于知识学习之前的教育序列,这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次第观,对纠正当代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颇具启发。笔者在研读时发现,其"缓揭帘,勿有声"等生活细节的规范,实际培养的是推己及人的同理心,这种润物无声的品德养成方式,远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更为有效。 若论思想归属,虽被归为儒家蒙学,但其内容实则融合了佛道元素。如"同是人,类不齐"体现的平等观,暗合佛教众生平等思想;"勿谄富,勿骄贫"的训诫,又与道家"齐物"理念相通。这种思想杂糅现象,恰是明清时期三教合流的文化表征。就个人阅读体验而言,其价值不在体系的严密性,而在于将伦理教育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指南,这种转化能力正是当代道德教育所欠缺的。 通观全书,其真正精髓在于建立了"行为规范-习惯养成-品德塑造"的教育链条。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重读这种强调根基教育的经典,更能体会"蒙以养正"的深刻意义。正如钱穆所言:"童蒙教育,贵在养其廉耻,而非多识几个字。"《弟子规》或许存在时代局限,但其揭示的教育规律——良好习惯是德性之基,这一认知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9964
"弟子规,圣人训"《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蒙学经典,三百年来以其简明扼要的句式,将儒家伦理道德化为日常行为准则,成为滋养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这部清代李毓秀所著的启蒙读物,虽仅千余字,却蕴含着修身齐家的大学问,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教育经典。 朱熹曾言:"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弟子规》正是这样一部由浅入深、由小见大的启蒙之作。它以"入则孝,出则悌"开篇,将孝道这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化作具体可循的行为规范。每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总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孝道始于日常细节,成于点滴积累。 《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弟子规》教导的正是为人之本。其中"晨则省,昏则定"的作息规范,"冠必正,纽必结"的仪容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培养的是一个人自律自省的品格根基。我曾见证一位长辈教育子女时,不是长篇大论地说教,而是每日与孩子共读《弟子规》,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行,这种教育方式令人叹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的处世智慧。它教导我们"己有能,勿自私",这与现代社会的共享理念不谋而合;"人有短,切莫揭"的训诫,则体现了中国人"隐恶扬善"的传统美德。这些教诲穿越时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人际交往日益复杂的今天,《弟子规》中的这些金句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 《弟子规》最可贵之处在于其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警示振聋发聩。它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行为的养成。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在我接触的传统文化教育案例中,那些真正将《弟子规》内容落实到日常行为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礼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弟子规》就是雕琢心性的利器。它教导"见未真,勿轻言",培养审慎的处事态度;"凡取与,贵分晓",塑造诚信的商业品德。这些准则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常想,若人人都能践行《弟子规》中的这些基本规范,社会将减少多少无谓的纷争与误解。 钱穆先生曾评价《弟子规》:"字字皆从心田中流出。"确实,这部经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句句入心。它把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转化为"将加人,先问己"的具体行为指南;把"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化作"衣贵洁,不贵华"的生活准则。这种将高深道理生活化的智慧,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弟子规》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传承文化的方式。通过朗朗上口的韵文形式,将道德准则植入童蒙心灵,这种教育智慧令人叹服。每当我听到孩童们齐声诵读"首孝悌,次谨信"时,总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弟子规》依然以其永恒的价值,为浮躁的现代人提供着一方精神净土。 掩卷沉思,《弟子规》这部看似简单的蒙学读物,实则蕴含着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在这个呼唤传统价值回归的时代,重新发现《弟子规》的当代意义,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破解现代文明困境的一把钥匙。正如一位智者所言:"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永远年轻。"《弟子规》正是这样一部历久弥新的永恒经典。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4617
《弟子规》文辞浅近而意旨深远,看似训蒙读物,实则蕴含儒家立身之道。李毓秀采《论语》精义,以三字韵语编排,便于记诵,然其结构谨严,次第分明。首章"入则孝"奠定伦理基础,后接"出则悌""谨""信"诸篇,由家及外,由行至心,层层递进。此书强调行为规范,如"晨必盥,兼漱口",细节处见工夫,但需注意时代差异,某些要求已不合时宜。注解本宜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其说平实,能辨明古今习俗之别。关键处当参照朱熹《小学》,以明童蒙教育本原。如"亲有过,谏使更"句,需结合《孝经》谏诤章理解,避免沦为盲从。版本方面,清刻《蒙学十篇》本较善,新印本时有标点错误,如"勿践阈"误作"勿贱阈",当核校原典。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3742
自己接触《弟子规》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时正在整理书架,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从一堆现代书籍中滑落出来。起初以为不过是蒙学读物,随手翻了几页便搁置一旁。直到某天失眠,才真正静下心来细读。这一读,竟让我这个自诩读过不少艰深著作的人,在看似简单的字句前踌躇良久。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作者李毓秀将儒家思想浓缩为三字一句的韵文,全文不过千余字。但正是这看似浅显的文字,却让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吕氏春秋》的庞杂不同,《弟子规》就像一面打磨精细的铜镜,将儒家伦理道德照得纤毫毕现。读《吕氏春秋》时,我常为古人的雄辩与渊博惊叹;而读《弟子规》,却总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从"入则孝"到"余力学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最令我惊讶的是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先确立孝悌的根本,再延伸至谨信、爱众、亲仁等德行,最后落脚于学文。这种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主张。作为一个习惯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的读者,这种环环相扣的道德体系让我耳目一新。 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实用性。与其他经典不同,《弟子规》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晨必盥,兼漱口"、"冠必正,纽必结"这样的规定,将道德教化落实到穿衣吃饭的细节中。起初觉得未免琐碎,但细想之下,道德修养不正是从这些日常小事开始吗?现代教育常强调"大道理",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弟子规》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对"孝道"的阐释。在"入则孝"部分,那些具体的行为规范——"父母呼,应勿缓"、"冬则温,夏则凊"——让我这个自认为孝顺的现代人汗颜。我们常说"孝心",但《弟子规》告诉我们,孝更在于"孝行"。这种将抽象道德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做法,比空谈仁爱更有教育意义。不过,其中"亲有过,谏使更"的条款也表明,儒家的"孝"并非无原则的顺从,这倒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理性孝道不谋而合。 作为现代读者,自然也会对某些内容产生质疑。比如"丧三年,常悲咽"的守孝规定,在今天看来未免过于严苛;"非圣书,屏勿视"的阅读限制,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但若放在清代的社会背景下理解,这些规范都有其合理性。读古籍最忌以今非古,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内核,而非拘泥于具体条文。 最让我深思的是"余力学文"的观点。在强调道德修养的前提下,将文化知识放在次要位置,这与当代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个经历过激烈升学竞争的人,我不得不承认,现代教育在培养"全人"方面,确实可以从《弟子规》中获得启发。 文字风格上,《弟子规》的三字句式简洁有力,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但简单的形式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比如"执虚器,如执盈"六个字,就包含了"慎独"的修养功夫;"己有能,勿自私"则道出了"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智慧结晶。 重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一个道理: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能让我们思考什么。这本小册子就像一位严肃的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拷问着现代人的道德良知。也许我们不必全盘接受其中的每一条训诫,但若因此忽视其核心价值,那将是更大的损失。 合上书页,忽然想起钱穆先生的话:"对古人应怀有温情与敬意。"读《弟子规》如是,读一切经典亦如是。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既保持独立思考,又尊重传统智慧的态度。毕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与吸收。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