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弟子规
李毓秀

弟子规

李毓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 ;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共四个部分,进行了具体、通俗的闸释 ;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清朝时,《弟子规》被朝廷高度重视,将其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将其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8372
从历史意义来看,《弟子规》作为清代蒙学教材,确实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套压抑人性的道德枷锁。它打着"圣人训"的旗号,实则处处充斥着对个体自由的钳制,将儿童塑造成唯唯诺诺的应声虫。那些"父母呼,应勿缓"的训诫,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对独立人格的粗暴践踏。 就内容编排而言,这部作品呈现出令人窒息的规训体系。开篇就用"首孝悌,次谨信"定下基调,将人伦关系异化为等级森严的服从链。李毓秀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三百六十条行为准则,从"晨必盥,兼漱口"的生活细节,到"路遇长,疾趋揖"的社交礼仪,构建出一个密不透风的道德牢笼。最令人不适的是,这些规训完全抹杀了儿童的个性发展空间,将活泼的生命硬塞进僵化的模具。 语言风格上,《弟子规》采用三字一句的韵文形式,看似朗朗上口,实则暗藏玄机。这种机械重复的节奏像催眠咒语,让学童在诵读中不自觉地接受洗脑。明代吕坤曾评价蒙学读物"如春风化雨",但《弟子规》更像凛冽的寒风,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权气息。与《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循循善诱相比,这部作品处处是"勿""莫""忌"的禁令,散发着陈腐的说教味道。 作为现代读者,我翻阅时常常感到窒息。那些"亲憎我,孝方贤"的扭曲伦理,简直是在为家庭暴力提供理论依据。更可怕的是"丧三年,常悲咽"这类反人性的要求,将孝道异化为自我折磨的表演。我完全理解为何鲁迅先生会痛斥"吃人的礼教",这些条文就像无形的绳索,将人捆缚在封建道德的祭坛上。 最令人愤慨的是书中对女性近乎侮辱的规训。"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的双重标准,暴露了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当看到"缓揭帘,勿有声"这样的细节管控时,我仿佛看见无数少女被驯化成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这种规训文化造成的心理创伤,至今仍在某些家庭中阴魂不散。 当然,我承认这部作品在规范行为举止方面确有可取之处。但将其奉为经典强行推广,不啻于给当代儿童喂食精神防腐剂。每当我看见幼儿园里摇头晃脑背诵《弟子规》的孩子们,就会想起龚自珍笔下"病梅"的意象——那些被强行扭曲的梅枝,不正是被传统礼教摧残的鲜活生命吗?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文化遗产需要继承,但文化从来都该是流动的活水,而非禁锢思想的铁律。与其让孩子背诵"对饮食,勿拣择",不如教会他们营养均衡的道理;比起强调"尊长前,声要低",不如培养平等对话的能力。在这个倡导创新思维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小王子》式的自由想象,而非《弟子规》式的思想囚笼。 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背诵"弟子规,圣人训"的场景。那时的困惑与压抑,如今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经典的价值在于启迪而非束缚,若将三百年前的儿童守则当作金科玉律,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大的亵渎。
2025年07月1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5377
弟子规这本书,讲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从孝顺父母开始,到尊敬长辈,再到与人相处,每一件事都有明确的指导。李毓秀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写得很清楚,比如早上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帮父母铺床。这些事看起来很小,但是很重要。一个人如果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好,就很难做成大事。书里还说了很多关于言行举止的规矩,比如说话要诚实,做事要谨慎。这些都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读,大人读了也能明白很多道理。书中的内容很实用,可以直接用在生活中。
2025年07月1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9279
礼算什么?心空荡荡
2025年07月1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1536
规矩,全是规矩。不论怎么做,总有人说不合规矩。小时候觉得背下来就行,长大后发现根本做不到。听话时难受,不听话时更难受。管孩子的人爱看,被管的人不爱看。想做好人得看,想做自己就看不了。道理都懂,但生活不是道理。有时候觉得不如不学,学了反而更糊涂。规矩太多,自由太少。
2025年07月1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2760
中华蒙学典籍中,《弟子规》作为清代启蒙读物流传甚广,但细读之下,却令人如鲠在喉。那些整齐划一的"弟子规,圣人训",看似在传承儒家精髓,实则将鲜活的生命塞进僵化的模具。三字一句的韵文形式固然便于记诵,可字里行间透出的教条气息,让每个标点都像打在孩童脊背上的戒尺。 所谓"首孝悌,次谨信"的训诫,把血缘亲情异化为道德枷锁。要求"父母呼,应勿缓"的绝对服从,与当代平等对话的家庭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更令人不适的是"亲憎我,孝方贤"这样的扭曲逻辑——将虐待美化成考验,把逆来顺受包装成美德,这种毒鸡汤式的说教,简直是在为家庭暴力提供理论温床。 那些繁琐的行为规范更显荒诞。"冠必正,纽必结"的着装要求,"步从容,立端正"的举止标准,活脱脱是培养提线木偶的教程。最可笑的是"对饮食,勿拣择"的进食训导,连孩子选择食物的自由都要剥夺。这般规训之下,哪里还看得到孩童的天性?倒像是要把每个活人都压制成标准件。 更值得警惕的是书中渗透的等级观念。"事诸父,如事父"的泛孝道思想,将封建伦理无限延伸;"尊长前,声要低"的卑微姿态,仍在助长权威崇拜。当现代教育倡导批判思维时,《弟子规》却还在教导"非圣书,屏勿视"的思想禁锢,这种反智倾向令人脊背发凉。 不可否认其中"见人善,即思齐"等句子确有可取之处,但整本书散发的陈腐气息,就像一坛腌过头的酱菜。清代蒙师李毓秀大概想不到,他的三字经在二十一世纪会成为某些人眼中的万能药方。那些捧着《弟子规》当育儿圣经的家长,可曾想过书中"丧三年,常悲咽"的孝道表演,与当代生活何其格格不入? 掩卷沉思,这类训蒙读物最可怕之处,在于用韵文糖衣包裹专制内核。当朗朗上口的句子变成洗脑咒语,当行为规范异化为精神枷锁,所谓启蒙就成了最精致的蒙昧。与其让孩子背诵"晨必盥,兼漱口",不如教他们思考"为何盥"。毕竟教育的真谛,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
2025年07月13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