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译注
知书房
荀子译注
荀况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8
发表书评
翻开《荀子译注》,常见世人推崇"性恶论"之精辟,我却更叹服于他对"礼"的诠释。在权力与欲望横流的时代,荀子将礼义视为矫正人性的规尺,何其深刻。当世人皆言孟子"性善"之理想,他却执拗地指出教化之艰,这种孤勇至今令人动容。君主若真能参透荀子"化性起伪"之道,何愁天下不治?可惜历来执政者多取其术而弃其道,终不免陷入权力迷思。读荀子,愈觉其思想之冷峻,亦愈见其用心之良苦。
读《荀子译注》的时候,总觉得他的性恶论有点强行解释的意思。他说人性本恶,所以需要礼义教化。但仔细想想,这个说法漏洞很多。首先,如果人性真的天生就是恶的,那么最初制定礼义的人又是怎么来的?他们的人性难道就不恶了吗?这个逻辑根本说不通。
荀子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这点是对的。但他把原因归结为人性本恶,就显得很牵强。其实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完全否定善的一面,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反而让他的理论显得很片面。
他说的"化性起伪"也有问题。一方面说要改变本性,一方面又说要人为造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本性真的能被改变,那还算什么本性?如果必须靠人为造作,那又怎么保证这种造作不会变成新的恶?这些关键问题,荀子都没有说清楚。
最让人怀疑的是他对君主的看法。他认为君主应该用严刑峻法来统治,这跟法家的主张有什么区别?儒家不是讲究仁政吗?荀子号称是儒家,却处处为专制统治辩护。这种立场,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真实目的。
还有他对天的理解也很奇怪。一方面说天行有常,一方面又说人定胜天。这种矛盾的说法,说明他的思想体系并不严谨。要么承认天道的权威,要么彻底否定天道,不能两边的好处都想要。
总的来说,荀子的理论看似严密,其实经不起推敲。很多观点都是为了迎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让他的思想失去了儒家应有的高度。读得越多,疑问就越多。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竟然直到研究生阶段才真正静下心来读完这部先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荀子译注》。合上书页时不禁感慨,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总能给人带来新的震撼——那些跨越两千年的文字至今仍闪烁着惊人的智慧光芒,说理之透彻仿佛能刺穿时空的迷雾,论证之严密令人拍案叫绝,思想之深刻更是让现代人都要为之汗颜。
记得本科时翻过几页《荀子》,总觉得拗口难懂,如今才明白不是典籍晦涩,而是当年的自己尚不具备消化这等思想盛宴的胃口。这哪里是什么枯燥的哲学论著?分明是一部洞察人性的百科全书。荀子对人性的剖析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精准得近乎残忍;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又如建筑师的蓝图,严谨中透着恢弘。译注者将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化作流畅的白话,又在关键处保留原文的筋骨,让今人得以触摸到那个百家争鸣时代最冷静的头脑。
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那些被时光验证的洞见。"性恶论"乍听刺耳,可看看当今社会种种乱象,谁能否认荀子对人性的判断?他主张的"化性起伪",不正是教育本质的最佳诠释吗?"制天命而用之"的豪迈,至今仍在激励着逆境中奋斗的人们。不过最打动我的,反倒是书中那些未能完全展开的思想片段——就像维纳斯断臂留下的想象空间,荀子关于"礼"的终极理想、关于"王制"的未尽之言,都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了永恒的追问。
我常想,若是荀子能看到两千年后的人类社会,他的学说会有怎样的演变?会坚持"性恶"的根本判断,还是会修正某些具体主张?这种与古人隔空对话的乐趣,恰恰是阅读经典最大的魅力。那些未完成的思考,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可能性,在读者心中不断生长,最终让这位戴着"性恶论"帽子的思想家,反而成为最相信人性可塑性的乐观主义者。
迷茫时读荀子,他告诉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踌躇不前时,他警醒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面对诱惑时,他告诫你:"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遭受挫折时,他鼓励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人相处时,他提醒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更不用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无论身处何种境地,翻开《荀子》,总能找到一盏明灯。这位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用他特有的理性光芒照亮了人性的幽暗角落。他告诉我们人性本恶,却也因此给了我们向善的动力;他主张礼法并重,却更强调内心的修养。读他的文字,总能在冷峻中感受到温暖,在严厉里体会到慈悲。荀子的思想像一剂良药,虽然苦涩,却能治愈心灵的软弱。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智慧依然鲜活,依然能让我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
注也欺人,译岂尽意?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