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
王守仁

传习录

王守仁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91542
王守仁的《传习录》讲“心即是理”,听起来很高深,其实不过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罢了。很多时候他在书里绕来绕去,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学说对现实生活帮助不大,反而容易让人钻牛角尖。当时的士人推崇他,大概是因为他的理论听起来新颖,可实际上空洞得很。后世对他的评价太高了,仔细看他写的东西,不过是旧思想的翻新包装而已。
2025年07月0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1717
心学妙谛,知行合一。
2025年07月0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6272
读完《传习录》最大的感受就是王阳明太理想主义了。他主张心即理,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圣贤境界。但现实是大多数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哪有时间整天琢磨"致良知"。这种理论听起来很美,实际上脱离实际。普通人连基本欲望都控制不住,更不用说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了。历史证明光靠道德说教根本没用。明朝后期那些满口"良知"的官员,背地里照样贪污腐败。王阳明的学说对少数精英可能有用,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太过空泛。与其整天讲这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不如先把法律制度完善好。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必须用强制手段来约束。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3315
王阳明的《传习录》充斥着"良知"的说教,读来令人窒息。这位心学大师反复强调"心外无物",却不知这种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恰恰暴露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样的论断,看似玄妙,实则将客观世界完全消解于主观意识之中,未免太过狂妄。 书中那些关于"致良知"的论述尤其令人反感。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只需向内求索便能明心见性。这种论调看似平易,实则暗藏精英主义的傲慢。试问在饥寒交迫的百姓面前,空谈"心即理"又有何实际意义?更可笑的是,他将"知行合一"奉为圭臬,却对具体的社会实践避而不谈,这种知行观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传习录》中充斥着大量师生问答,表面上是启发式教学,实则处处显露王阳明自以为是的教主姿态。他对弟子的训导方式近乎洗脑,要求他们无条件接受"心学"教条。这种思想专制,与其标榜的"万物一体"形成了鲜明反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曾试图为心学辩护,但在现代读者看来,这种试图将主观体验上升为普遍真理的做法,终究难逃独断论的指责。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3640
有段日子没碰这种讲心性修持的古籍了,《传习录》在书架积灰许久,直到某天在哲学讨论区看见有人激烈争论"知行合一"到底是不是伪命题,才重新翻出来。说来可笑,当代人捧着明代心学典籍,就像拿着智能手机研究甲骨文,中间隔着的何止是时空的鸿沟。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初读时觉得震撼——原来世界不过是心灵的投影?可深夜加班改第七版方案时,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死亡倒计时,忽然对这种形而上学的论断产生怀疑。当KPI压得人喘不过气,地铁里陌生人互相推搡,那些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在信访局门口蹲守,"心即理"的命题显得如此苍白。我们真能靠调节内心来改变客观存在的困境吗?这听起来像某种高级心灵鸡汤。 更让我困惑的是"致良知"说。阳明先生认为人人皆有先天道德判断力,可现实中多少人把996福报论当作真理?那些操纵舆论的资本巨鳄,那些学术造假的教授,他们的良知是被什么致密的迷雾遮蔽了?或许就像朋友讽刺的:"阳明心学最适合两种人——已经财务自由的,和永远不可能财务自由的。" 不过读到"事上磨练"章节时,倒触动了某根神经。在短视频蚕食注意力的时代,能专注做完一件事都成了奢侈。有次我尝试阳明式静坐法门,结果十分钟后手机弹出打折通知,修炼顿时破功。这种古老的修行方式,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究竟有多少实操性?就像试图用蜡烛对抗LED灯,用毛笔对抗键盘。 最吊诡的是,当我合上书页,发现内心确实比翻开前平静些。或许心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绝对正确,而在于它像一面铜镜,照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支离破碎。我们嘲笑古人的"天理人欲"之说,自己却陷入更荒诞的消费主义迷狂。此刻倒觉得,阳明先生若活在当下,大概会指着手机购物车说:"此即汝辈格物之物也。"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