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录
龙城录
柳宗元

龙城录

柳宗元  

轶事小说集。又名《河东先生龙城录》。旧题唐柳宗元撰。二卷。宗元有《河东先生集》已著录。是书唐艺文志未著录,宋人何远以为本朝王铚所作,假托柳氏大名。朱熹亦持何氏观点。清四库馆臣进而检讨书中文字,颇以笔力贫弱,非柳氏大家所为,考其记事,又多类同于宋人,不无道理。全文约5600字,共收笔记43则,主要记述了隋唐时期帝王官吏、文人士子、市井人物的轶闻奇事。《直斋书录解题》、 《通考》、 《宋志》著录,一卷。今存《柳河东全集》本、 《百川学海》本、 《稗海》本、皆为二卷。又有《历代小史》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均作一卷。二卷本和一卷本同。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31591
"龙城万家灯火中,自有真龙在。"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1770
《龙城录》这部托名柳宗元的笔记小说,在唐代文学的长廊中始终笼罩着一层可疑的阴影。虽然历来被归入河东先生的文集,但细究其内容与文风,实在难以与那位写《捕蛇者说》的冷峻思想家联系起来。当我们翻开这部记载仙鬼异闻的志怪作品时,扑面而来的不是柳宗元惯有的沉郁顿挫,反而充斥着荒诞不经的市井传闻,这种巨大的风格鸿沟令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作者的身份。 柳河东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旗手,其诗文向来以思想深刻、笔力雄健著称。这位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贬谪永州的失意政治家,在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与克制。然而《龙城录》中那些关于赵师雄醉遇梅花仙子的艳遇,或是唐明皇游月宫的离奇传说,都带着明显的媚俗倾向。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故事往往流于表面猎奇,缺乏柳宗元其他作品中那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照。当读到"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中秋夜同游月中"这样荒诞的记载时,实在难以想象这是出自那位写下"苛政猛于虎"的严肃作家之手。 从文本内容来看,《龙城录》更像是宋代说书人拼凑的市井读物。书中大量关于唐代名人的奇闻轶事,如李白梦笔生花、韩愈驱鳄鱼等传说,明显带有后世民间演绎的色彩。这些故事虽然颇具趣味性,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柳宗元正宗的寓言散文相提并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道教神仙方术的过度渲染,与柳宗元在《天说》《天对》中表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思想上的矛盾,进一步佐证了作品的伪托性质。 作为读者,我们不得不质疑这部作品被归入柳集的合理性。或许是因为柳宗元曾贬官柳州,而"龙城"恰为柳州别称,才让后世书商有机可乘。但当我们期待在这部作品中看到柳宗元对岭南风物的真实记录时,得到的却是一堆真假难辨的神怪故事。这种名不副实的错位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如鲠在喉。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类伪作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柳宗元作为思想家的真实形象。 平心而论,《龙城录》中的某些篇章如"梦游广寒宫"等,在文学想象力和叙事技巧上确有可取之处。但将其强行归入柳宗元名下,不仅无助于我们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真实思想,反而让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层不应有的神秘色彩。对于真正想了解柳宗元的读者来说,或许把时间花在《永州八记》或《三戒》上会是更明智的选择。这部真假难辨的《龙城录》,终究只能算是唐代志怪文学中一个尴尬的注脚。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83321
翻开《龙城录》,我看到的不是艰涩的古文,而是柳宗元眼里的柳州。他写鬼怪,写民间疾苦,都在诉说一个道理:老百姓的日子从来不容易。这本书让我明白,千年前的烦恼和现在没什么不同。人活着总会遇到困难,重要的是怎么面对。柳宗元教会我观察生活,理解普通人。他的文字没那么多大道理,但字里行间都是真实的人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7518
柳子厚谪居龙城,穷愁之中著此录,托异闻以寄志,借鬼神以抒怀。观其述赵师雄醉遇梅花仙,魏先生夜读得道诸事,非徒谈玄说怪,实乃寄寓困厄中不堕青云之志也。每见寒士灯下展卷至此,未尝不掩卷长思:昔人于贬所犹存济世之心,今我辈处顺境,更当砥砺前行。文中奇思妙想层出,而字里行间孤忠劲节愈显,此正子厚文章骨力所在,后人读之,岂惟慕其文采,更当师其品格。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71612
最近心情不好的时候重读了《龙城录》,发现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在重复柳宗元笔下的故事。柳宗元被贬到柳州,看着那些奇奇怪怪的南方风物,写下这些亦真亦幻的笔记。我也活到三十多岁了,知道人生起起落落很正常,但还是会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柳宗元在龙城看见会说话的鹦鹉,遇见能预知未来的道士,我每天上班下班,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我明白这些故事多半是柳宗元的想象,可还是会被他笔下的世界吸引。有时候我也想遇见一个能预知未来的高人,问问自己往后会怎样。但现实是每天重复着差不多的事情,偶尔有些小惊喜。柳宗元在龙城待了四年,我在这座城市已经住了十年。他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大概和我现在的心情差不多吧。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