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鬻子
鬻子

鬻子

鬻熊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者“坐策国事”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遗阙”。每篇只有短短一章,寥寥数语,缺漏不全。每篇所标篇名,多生涩费解,所标篇次,也大都前后紊乱,因此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明朝学者宋濂在《四部正讹》一书中指出:“今本《鬻子》,其文质,其义宏,实为古书无疑,”
更多
书评  · 8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97940
《鬻子》这部先秦典籍,如同迷雾中的一盏孤灯,既引人入胜又令人困惑不已。作为周文王时期鬻熊所著的政论作品,它被冠以"子书之祖"的名号,却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难以窥见其真实面目。翻开这部仅存残篇的著作时,那种若即若离的阅读体验,就像在拼凑一幅缺失了大半的古老拼图。 鬻熊其人本身就充满谜团。这位被后世尊为"鬻子"的思想家,据说曾是周文王的老师,在《史记》中被称为"楚之先祖"。但细究起来,关于他的记载支离破碎,就像他流传下来的著作一样残缺不全。更令人困惑的是,《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原有二十二篇,而今仅存一卷,这中间的断层让人不禁怀疑: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原著的真貌? 文本内容同样令人费解。那些看似简单的对话体文字,却暗含着深奥的政治智慧。"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这样的语句,乍看平淡无奇,细品却意味深长。但最让人困扰的是,这些文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面貌?经过历代传抄和整理,我们是否还能触摸到鬻熊最初的思想脉络?每当我试图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时,总感觉像是在解读一组被时光模糊了的密码。 与其他先秦诸子著作相比,《鬻子》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矛盾性。它被公认为最早的子书之一,却缺乏《老子》《庄子》那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号称影响了后世诸多思想家,但具体影响路径却难以考证。这种若隐若现的存在状态,让人不禁怀疑:我们是否过分夸大了它的历史地位?抑或是它确实蕴含着被我们忽略的深刻智慧? 最让我困惑的是,《鬻子》中那些关于治国理政的论述,看似朴实无华,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比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这样的主张,既体现了早期人道主义思想,又暗含着某种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但问题在于,这些闪光的思想片段太过零散,就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让人难以将其串联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阅读《鬻子》的过程就像在玩一场跨越千年的解谜游戏。每当我觉得快要抓住其中要义时,文本的残缺又让一切重归混沌。这种既亲切又陌生的阅读体验,或许正是古籍研究的魅力所在。它提醒我们,在追寻古代智慧的道路上,困惑与顿悟往往相伴而行。也许,《鬻子》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确切的答案,而在于激发我们对早期中国思想源头的持续探索与思考。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鬻子》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