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鬻子
鬻子
鬻熊

鬻子

鬻熊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者“坐策国事”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遗阙”。每篇只有短短一章,寥寥数语,缺漏不全。每篇所标篇名,多生涩费解,所标篇次,也大都前后紊乱,因此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明朝学者宋濂在《四部正讹》一书中指出:“今本《鬻子》,其文质,其义宏,实为古书无疑,”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3593
《鬻子》号称是商周之际的治国宝典,但让人怀疑它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说它是鬻熊写的,可文风明显不像那个时代的产物。内容讲了很多治国道理,可这些道理放在商周时期不合常理,更像是后人编出来的。书中强调仁义道德,但先秦文献中这类思想并不常见。如果真是商周作品,为何西汉之前没人提过?托古作伪的可能性很大。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9353
"鬻子之言,虽小,弗可废也。"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3719
阅读《鬻子》的过程,在先秦诸子中堪称一场思想的盛宴。这部看似短小精悍的著作,却蕴含着令人惊叹的哲学深度与政治智慧。鬻熊作为周文王之师,其思想体系之完整、见解之独到,实在令人叹服。 鬻子对治国之道的阐述,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他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政治哲学,主张治国应当"因时制宜",这种思想在三千年前就已萌芽,实在令人震撼。特别让我钦佩的是,鬻子对"无为而治"的诠释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这种思想比老子的"无为"早了数百年,却同样深刻。书中对"明君"标准的论述——"不劳而功成,不费而民安",至今读来仍觉振聋发聩。 更令人惊叹的是鬻子对人性本质的把握。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他敏锐地指出"民之性,食色而已",这种对人性的现实主义认知,比孟子"性善论"早了数百年,却更为贴近真实。我尤其欣赏鬻子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比喻:"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比喻后来被唐太宗引用,足见其思想的穿透力。比起后世儒家过分强调的道德教化,鬻子的政治智慧显得更加务实且深刻。 《鬻子》的文学价值同样令人赞叹。其语言凝练如诗,短短数语就能勾勒出宏大命题。"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样的表述,既富有诗意又饱含哲理。书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朗朗上口,更体现出鬻子思想的系统性。我在阅读时常为其文字的精炼与内涵的丰富所折服,这种文风在后世《老子》中得到了完美继承。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鬻子的历史地位。作为周文王之师,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建立。书中记载的"鬻子见文王"的对话,展现了真正的师者风范——不卑不亢,以理服人。这种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等级森严的周代显得尤为可贵。我常常想,若没有鬻子的教导,周文王能否开创八百年周基业?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鬻子》的字里行间。 《鬻子》对后世的影响同样令人自豪。书中"敬天保民"的思想成为周代政治的核心,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其"和为贵"的理念,比孔子的"中庸之道"早了数百年。阅读时我总忍不住感慨: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其源头竟可追溯至这样一部看似不起眼的著作。鬻子对"德"的论述——"德者,得也",这种将道德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的务实态度,至今仍具启发意义。 作为读者,我尤为欣赏鬻子思想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他不像后世儒家那样排斥异己,而是主张"兼听则明"。这种胸襟在先秦思想家中实属罕见。书中对"道"的阐释——"道者,万物之奥",既神秘又开放,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诠释空间。每次重读,我都能发现新的思想闪光点,这种常读常新的体验,在古籍中并不多见。 《鬻子》最打动我的,是其展现出的思想原创性。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鬻熊能够独立发展出如此系统的政治哲学,实在令人敬佩。书中关于"名实之辨"的讨论——"名不正则言不顺",比孔子的类似论述更加深刻。其对"变化之道"的阐述——"穷则变,变则通",展现出惊人的辩证思维。这些思想火花,穿越三千年时空,至今仍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阅读《鬻子》,我总为中华文明的早熟与深邃感到自豪。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长,却包含了政治、哲学、伦理等多维度的智慧。其思想之原创、见解之独到、影响之深远,在先秦典籍中独树一帜。作为中国最早的子书之一,《鬻子》不仅记录了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智慧,更见证了我们民族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每当我捧读这部著作,都不禁为祖先的智慧结晶而感动,为我们拥有如此宝贵的思想遗产而骄傲。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5373
读到鬻子的思想时,我发现它和易经、道德经的道理是相通的。鬻子讲治国,本质上是在讲如何维持一个系统的稳定。这个系统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一个人。 鬻子说治国要"务本"。这个"本"就是根基。就像一棵树,根系发达才能长得高大。治国也是这样,根基稳固才能长久。这个道理放在个人身上也一样。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先打好基础。 他特别强调"慎始"。意思是做事情一开始就要谨慎。因为开头决定方向,方向错了后面全都会错。这让我想到易经里的"初难知",就是说开始的时候最难把握。所以做事之前要多思考,想清楚了再行动。 关于用人,鬻子说"任贤"。这个观点很实在。用对人事情就成功一半,用错人再努力也没用。这就像现在企业管理,选对人才团队才能高效运转。选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实际能力。 鬻子还提到"节用"。这个道理现在依然适用。不管是治国还是经营企业,都要懂得控制成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要有价值。过度浪费最终会导致系统崩溃。 最让我受启发的是"不争"的思想。鬻子认为领导者不需要事事争强好胜。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赢得更多。这个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用。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不轻易和别人较劲。 把这些道理用在个人成长上,我发现很有帮助。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谨慎选择方向,找到对的人一起做事,合理控制资源,最后保持平和心态。这样一步步来,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鬻子的思想虽然古老,但其中的智慧到现在都不过时。关键是要理解背后的原理,然后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治国还是做人,道理都是相通的。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5547
《鬻子》文约而义丰,以问答体传周文王、武王治国之道,然非鬻熊亲撰,乃战国人依托之作。唐逢行珪注本流传最广,然删节颇多,且注文简略,时有未安。清人孙星衍辑校《鬻子》二卷,补入佚文,较唐本为善,然仍存疑义。《列子》引《鬻子》"运转无已"章,今本皆阙,可知散佚严重。读此书当先辨伪,知其为后人追述之辞,非殷周实录。其言"民者,君之天也",与《孟子》"民贵君轻"说相合,可见战国思潮。治《鬻子》者,宜以孙星衍校本为基础,参校《群书治要》所引,再考严可均辑本,庶几得见大概。书中"禹之治天下"章与《淮南子》所载略同,可互证发明。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