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子华子
子华子
子华子

子华子

子华子  

二卷。旧本题晋人程本 (约前380—前320)撰。关于程本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为简略。据 《吕氏春秋·贵生篇》记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厘,曰两臂重于天下,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远,今所争轻于韩又远,奈何愁身伤生以忧之?”又《庄子·则阳》篇称:“魏䓨与田侯午约,田侯背之,犀首请伐齐,华子闻而丑之,惠施乃见戴晋人。”据此可见,大约子华子与韩昭侯、魏惠王同时人,先秦时代有《子华子》这部著作。及至汉代,班固作《汉书》,刘向校订诸书,咸有序文,而此文独不类,可知汉代该书已亡佚。及至南宋,《子华子》刊版于会稽,晁公武以其多用字,指为元丰后举子所作。近人顾颉刚在《诸子辨》中列举四条证据,推断其为伪书。这四条证据为:书中有 “秦襄公方启西戎,子华子观政于秦”; 又稽庄周所载子华子事,云 “见韩昭侯”,二者前后相差二百余年,不可信一。《孔子家语》言:“孔子遭齐程子于郯。”而今书 《子华子》自谓:“程之宋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国并于温”。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内当为畿内小国。温者,晋邑小国,两地相隔远迩,亦在可疑二。后序称子华子为鬼谷子师;鬼谷,战国时纵横家,而今书反类道家之言,其不可知三。刘向校订古籍,该书不在此列,不可知四。清人在修《四库全书》时,也认为《子华子》一书“出自近世能言之流,实为公论”。此书虽为伪书,但由于其“文虽稍涉曼衍,而纵横博辩,有致理文彩,堪称伪书中之上品。这对于研究古代伪书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子华子》现存的版本很多,主要有:绵眇阁本,别六子全书本,子汇本,明刊十行本及八行本。《墨海金壶》本,《珍丛别录》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明嘉靖刊《五子》本,《道藏》本,《子书百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校刊 《五子》本,《四库全书》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51389
道心精微,儒法相济。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6422
《子华子》作为先秦道家著作,其思想脉络与《庄子》一脉相承,却更具现实关怀。书中"全生"之说尤为精妙,主张"形全神复",将养生哲学提升至生命本体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其政治论述暗含黄老之术,讲求"因时为业",与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践遥相呼应。相较于老庄的玄远,子华子的学说更显务实,这种"道术兼修"的特点,使其在战国诸子中独具一格。可惜文本真伪历来存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窥见战国思想交融的生动图景。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5418
很久没有读到像《子华子》这样让人内心平静的古书了。朋友说这本书值得一读,我就找来看了。 书里讲"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以前我以为这句话是说善良的人自然行善,聪明的人懂得行善的好处。但是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越多,越觉得善良有时候会被利用。很多人说做人要精明,要懂得保护自己,太善良容易吃亏。 后来看到书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让我明白,真正的善良不是软弱。善良是一种选择,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就像书里说的,君子做事光明磊落,心里没有负担。小人总是算计,反而活得很累。 善良到底是什么?不只是帮助别人那么简单。善良首先是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的本分。比如认真工作,就是对同事和客户的善良。比如遵守规则,就是对社会的善良。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是一时冲动就能做到的。 《子华子》让我看到,善良需要智慧。不是所有帮助都是对的,有时候拒绝也是一种善良。比如不能纵容别人的恶习,不能助长不良风气。真正的善良要分得清是非,要有原则。 读这样的古书,会让人重新思考很多问题。现代社会太复杂,有时候会迷失方向。回到这些简单的道理,反而能找到答案。善良不是幼稚,而是经过思考后的选择。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3747
翻开《子华子》之前,我对先秦诸子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孔子周游列国,孟子雄辩滔滔,庄子逍遥物外。可当我真正走进这部看似不起眼的典籍时,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困惑——这部书究竟想说什么?它像一面破碎的铜镜,每一片碎片都映照出不同的光影,却又让人难以拼凑出完整的图景。 传说子华子是晋国的隐士,生活在那个礼乐开始崩坏的年代。可奇怪的是,书中的思想既不像儒家那样执着于重建秩序,也不像道家那样追求超脱。开篇就说"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这分明是在讨论生命的意义,可接下来又突然转向治国之道,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这种跳跃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走在迷雾中的小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最令我困惑的是书中那些看似矛盾的论述。一面主张"去欲",一面又承认"欲不可去"。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与同时代诸子们旗帜鲜明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我甚至怀疑,这是否正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写照——当旧的价值体系崩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时,人们的思想自然也会呈现出这种矛盾的状态。 书中关于"贵生"的论述尤其耐人寻味。子华子说:"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这种既承认欲望又加以节制的态度,让我想起现代心理学中的矛盾心理。或许在那个变革的时代,人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本能与理性的撕扯。 最让人不解的是,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养生论述。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讨论"六欲皆得其宜"?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耳目鼻口不得擅行"?读着读着,我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正是面对乱世的一种生存智慧——当外部世界失控时,人们只能转向对自身的控制。 合上书页,我的困惑并未减少。这部书就像它的作者一样神秘,既不像其他诸子著作那样体系完整,也不像史书那样脉络清晰。但正是这种模糊性,反而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更为真实的一面——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思想者们也在经历着痛苦的蜕变。也许《子华子》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记录了这个蜕变过程中那些未完成的思考,那些徘徊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困惑。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8323
不少读者都说《子华子》这本书很难懂。他们觉得里面的文字古怪拗口,读起来很费劲。其实这种困难不是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现代人读古代文献的方法不对。先秦时期的书都这样,不是只有《子华子》特别难读。 《子华子》这本书据说是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写的。程本这个人历史上记载很少,连司马迁都没提过他。这就让人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出自程本之手。更可疑的是,这本书在汉代以前根本没人提到过。直到汉代才突然冒出来,这很不符合常理。 书里有很多地方用词很奇怪。比如"天符""人符"这些概念,在其他先秦典籍里都找不到。这些词要么是后人编造的,要么就是当时晋国地方的方言。就像章太炎先生说的,古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土话。我们现在读不懂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因为我们不懂当时的语言。 还有一点很可疑。这本书的内容和《庄子》《列子》很像,但文笔又不如这两本书。要么是抄袭,要么就是后人模仿写的。特别是关于养生、治国这些内容,明显带着汉代思想的影子。先秦时期的人不会这样说话。 读这种书需要先了解古代文字学。就像读《尚书》要看《尔雅》一样。可惜现在研究《子华子》的人太少,很多字词的意思都搞不清楚。有些学者干脆说这本书是伪书。这种说法虽然武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