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子华子
子华子

子华子

子华子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二卷。旧本题晋人程本 (约前380—前320)撰。关于程本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为简略。据 《吕氏春秋·贵生篇》记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厘,曰两臂重于天下,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远,今所争轻于韩又远,奈何愁身伤生以忧之?”又《庄子·则阳》篇称:“魏䓨与田侯午约,田侯背之,犀首请伐齐,华子闻而丑之,惠施乃见戴晋人。”据此可见,大约子华子与韩昭侯、魏惠王同时人,先秦时代有《子华子》这部著作。及至汉代,班固作《汉书》,刘向校订诸书,咸有序文,而此文独不类,可知汉代该书已亡佚。及至南宋,《子华子》刊版于会稽,晁公武以其多用字,指为元丰后举子所作。近人顾颉刚在《诸子辨》中列举四条证据,推断其为伪书。这四条证据为:书中有 “秦襄公方启西戎,子华子观政于秦”; 又稽庄周所载子华子事,云 “见韩昭侯”,二者前后相差二百余年,不可信一。《孔子家语》言:“孔子遭齐程子于郯。”而今书 《子华子》自谓:“程之宋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国并于温”。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内当为畿内小国。温者,晋邑小国,两地相隔远迩,亦在可疑二。后序称子华子为鬼谷子师;鬼谷,战国时纵横家,而今书反类道家之言,其不可知三。刘向校订古籍,该书不在此列,不可知四。清人在修《四库全书》时,也认为《子华子》一书“出自近世能言之流,实为公论”。此书虽为伪书,但由于其“文虽稍涉曼衍,而纵横博辩,有致理文彩,堪称伪书中之上品。这对于研究古代伪书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子华子》现存的版本很多,主要有:绵眇阁本,别六子全书本,子汇本,明刊十行本及八行本。《墨海金壶》本,《珍丛别录》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明嘉靖刊《五子》本,《道藏》本,《子书百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校刊 《五子》本,《四库全书》本等。
更多
书评  · 8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45923
《子华子》这部典籍记载了程本(字子华)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子华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其学说融合儒道,主张"全生为上",强调修身养性,却又关注现实政治,提出"贵公去私"的治国理念。这种既出世又入世的思想特质,使其在诸子百林中独树一帜。 书中通过大量寓言故事展现思想,比如"两小儿辩日"的典故,表面看似在讨论自然现象,实则暗喻认知的局限性。这种以浅喻深的表达方式,正是子华子思想的精妙之处。虽然现代学者多认为此书成于战国后期,是后人托名子华子而作,就像《晏子春秋》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汲取其中的智慧。就像庄子说的"得鱼忘筌",重要的不是文本的真伪,而是其中蕴含的义理。 子华子的思想内核,我认为可以用"中和"二字概括。他既不像杨朱那样极端利己,也不像墨子那样过度利他,而是主张在个人与群体间找到平衡点。这种中庸之道,与后来儒家提倡的"执两用中"不谋而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的"六欲皆得其宜"的观点,主张合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非一味压抑,这种思想在当代仍具启发意义。 从语言风格来看,《子华子》比《论语》更为通俗,又比《韩非子》少了几分犀利,行文从容平和,娓娓道来。虽然不像《道德经》那样字字珠玑,但胜在说理透彻,易于理解。比如讨论"全生之道"时,用调理琴弦作比:太紧则断,太松则无声,唯有松紧适中才能奏出美妙音乐。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让人过目难忘。 作为一部融合各家之长的著作,《子华子》可能不如儒家经典那样体系严密,也不似道家典籍那般玄妙高深,但正因如此,它反而更贴近普通人的认知水平。我常觉得,读《子华子》就像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不会用晦涩的理论让你望而生畏,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生活智慧。这种"深入浅出"的特质,正是其历经两千余年仍能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若论其现实意义,子华子关于"守中致和"的思想,对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尤其珍贵。在这个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时代,教会我们如何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点,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这种智慧,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良药。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3061
废话连篇,啰嗦至极。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3134
子华子文简意深,妙不可言啊!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子华子》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