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难经
难经

难经

扁鹊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难经》是战国时期成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更多
书评  · 8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8098
医之为道,至精至微,不可不察也。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1292
医道玄门,岐黄奥义,千年传承,尽在《难经》。一卷八十一难,半部中医史;一位扁鹊公,半部医家魂。翻开这本薄薄的竹简,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草药的芬芳,更有先贤智慧的灵光。在当代中医学院的教学楼里,依然能听到教授们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讲解着"寸口脉法"的精妙,而真正让《难经》活起来的,是那些临床诊室里将古老智慧化为现代疗效的实践者。 第一次完整阅读《难经》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棂,在泛黄的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最令我震撼的是第三十六难关于"三焦"的论述,寥寥数语却道尽人体气化之玄机。这让我想起在京都参观汉方药局时,看到日本医师仍在使用"三部九候"诊法的情景。有趣的是,日本汉方虽源自中医,却完整保留了唐宋时期的诊疗方式,而《难经》正是这些古老医术的理论源头。扁鹊创造性地将《黄帝内经》的深奥理论转化为八十一个临床问题,如同八十一级台阶,引领后学者循序渐进地攀登医道高峰。 扁鹊笔下的脉诊学说尤为精妙。在第十四难中,他将复杂的脉象比作"琴弦",用"浮沉迟数"这样生动的词汇描述脉象变化,让抽象的医学概念顿时鲜活起来。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心脏超声检查时跳动的图像,古今医者追求的都是对人体生命韵律的精准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十三难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其中对"冲脉"的阐释,与现代医学发现的血液循环系统有着惊人的契合。每当在临床遇到疑难杂症时,重读这些文字总能获得新的启发。 最令人叹服的是《难经》展现的系统思维。扁鹊不囿于具体病症,而是构建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整体医学观。在第六十二难中,他将五脏与五行、五方、五色相联系,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恰恰是现代医学正在重新认识的整体疗法。记得有位老中医说过:"读《难经》如饮醇酒,初尝苦涩,细品回甘。"确实,那些看似简单的问答背后,藏着对人体奥秘的深刻洞察。 在当代基因组学大行其道的今天,《难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理念显得尤为超前。第七十七难关于"养生"的论述,读来就像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健康指南。每当看到患者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疾病时,总会想起扁鹊的谆谆告诫。有趣的是,现在西方医学界推崇的"预防医学",与两千年前《难经》的主张不谋而合。 医道传承,薪火相继。从扁鹊到张仲景,从孙思邈到李时珍,《难经》开创的问难体例成为中医传承的重要范式。那些简洁有力的问答,不仅传递着医学知识,更蕴含着辩证思维的火种。在数字化医疗快速发展的今天,重读《难经》总能让人获得返璞归真的智慧。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永远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1643
翻开《难经》的过程,恐怕是中医典籍阅读中最令人五味杂陈的体验。这种复杂的感受不仅来自文本本身,更源于这部托名扁鹊的著作在中医史上那种尴尬的定位——它既不像《黄帝内经》那样奠定理论基础,也不似《伤寒论》那样指导临床实践,更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中间产物。 最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脉诊的执着。八十一难中竟有三十多难在讨论脉象,将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简单归结为"寸关尺"三部的变化。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暴露出作者对诊断方法的狭隘理解。我常常在想,当一位医者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患者手腕上时,是否还能看见病人痛苦的表情?更不必说那些将脉象与五行生克强行对应的论述,读来就像在解一道蹩脚的数学题,完全背离了中医"整体观"的智慧。相比之下,《内经》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思想显得何等通透。 书中对脏腑功能的论述同样令人啼笑皆非。第三十四难将脏腑与官职相比附,说什么"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这种机械的类比不仅无助于理解生理功能,反而让医学倒退到了原始思维的阶段。最可笑的是第四十四难,居然认为人体有"七冲门"从唇到魄门,这种将消化管道神话为"关隘"的想象,与其说是医学论述,不如说是奇幻小说。我不禁怀疑,这位作者是否真的解剖过人体?但凡亲眼见过脏腑实相的人,断不会写出如此荒谬的比喻。 更让人遗憾的是书中对针灸理论的简化处理。将复杂的经络系统简化为"奇经八脉",把精妙的气血运行概括为"荣卫之行",这种过度简化的倾向,使得后世医家对针灸的理解越来越僵化。第六十八难说"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临床中如何准确区分?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述,不知误导了多少初学者。相比之下,《灵枢》中对针法的描写就要生动具体得多。 最令人痛心的是书中流露出的教条主义倾向。作者总是以"经言"为开场白,似乎引经据典就能证明观点正确。这种学风直接导致了后世中医"崇古贱今"的弊病。第七十二难讨论"刺井泻荥法"时,连基本的实证精神都没有,全篇都在玩文字游戏。我想,如果扁鹊真有其人,看到自己的名字被用来包装这些空洞的理论,恐怕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 不过平心而论,《难经》也并非一无是处。书中对"命门"理论的探讨,对"三焦"概念的完善,确实为后世中医发展提供了思路。只是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大量经院式的论述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常常感慨,如果作者能把那些故弄玄虚的精力用来观察真实的临床现象,这部经典的价值或许会完全不同。 掩卷沉思时,我总忍不住想象另一种可能:假如《难经》的作者能像张仲景那样立足临床,或者像李时珍那样重视实证,这部经典该有多么不同的面貌。中医史上最可惜的,莫过于那些本可以成为明珠的著作,最终却因为作者的思维局限而沦为鸡肋。《难经》的悲剧在于,它明明站在《内经》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却只摘到了最干瘪的果实。 在当代重读《难经》,最深刻的体会是:医学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学问。任何脱离临床实践的玄思,任何忽视个体差异的教条,最终都会在时间的检验下原形毕露。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难经》在中医史上的地位如此尴尬——它既不能指导看病,也难以启发思考,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注脚,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83
关于我们目录论脉·一难论脉·二难论脉·三难论脉·四难论脉·五难论脉·六难论脉·七难论脉·八难论脉·九难论脉·十难论脉·十一难论脉·十二难论脉·十三难论脉·十四难论脉·十五难论脉·十六难论脉·十七难论脉·十八难论脉·十九难论脉·二十难论脉·二十一难论脉·二十二难论经络·二十三难论经络·二十四难论经络·二十五难论经络·二十六难论经络·二十七难论经络·二十八难论经络·二十九难论脏腑·三十难论脏腑·三十一难论脏腑·三十二难论脏腑·三十三难论脏腑·三十四难论脏腑·三十五难论脏腑·三十六难论脏腑·三十七难论脏腑·三十八难论脏腑·三十九难论脏腑·四十难论脏腑·四十一难论脏腑·四十二难论脏腑·四十三难论脏腑·四十四难论脏腑·四十五难论脏腑·四十六难论脏腑·四十七难论病·四十八难论病·四十九难论病·五十难论病·五十一难论病·五十二难论病·五十三难论病·五十四难论病·五十五难论病·五十六难论病·五十七难论病·五十八难论病·五十九难论病·六十难论病·六十一难论穴道·六十二难论穴道·六十三难论穴道·六十四难论穴道·六十五难论穴道·六十六难论穴道·六十七难论穴道·六十八难论针法·六十九难论针法·七十难论针法·七十一难论针法·七十二难论针法·七十三难论针法·七十四难论针法·七十五难论针法·七十六难论针法·七十七难论针法·七十八难论针法·七十九难论针法·八十难论针法·八十一难

@《难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