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经
知书房
难经
扁鹊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医术之精微,无不尽显。阴阳之调和,百病皆治。纵观扁鹊一生,救死扶伤可谓非凡。医理药理,诊治之法,无不精通,遂有《难经》传世。病起于身,始于毫末之间,重症源于疏忽之时,故扁鹊有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之训诫。所有的健康长寿都是小的调养积累所致,所有的沉疴恶疾都是小的不适拖延所成。一针一方,皆为济世良策。神医良方,成就杏林佳话。
学医的人多看看。后面我遇到疑难病例的时候还会再翻的书。治病就是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阴阳五行皆有规律。治病救人,不求回报,医者仁心自有天知,在能力范围内多救治有需要的病人。
病人康复如何,是他们的造化。我尽心尽力如何,是我的修为。医术是医者最大的底气。保持专注心,常怀仁术,常存济世之念,行医济世,先修好医德,积好自己的医缘,首先要做一个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者,如果有一天我收徒弟,我会先教他望闻问切,教他辨证论治,我会要求他掌握所有治病救人的本领,让他成为最出色最有造诣的医者。希望他能救治更多病人。
不论怎么样,当你治好疑难杂症的时候,要保持谦虚,要想到还有治不好的病;即使医术高明的时候,也要想到自己的不足;即使名声在外的时候,也要想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即使病人都夸你医术好,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够好;即使医馆生意兴隆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即使已经很有经验了,还是要向更高明的医者请教,要明白医学是没有止境的。
扁鹊的《难经》教会我们这些道理。书上说,治病要懂得变通,要因人而异。书上说,切脉要专注,要心无旁骛。书上说,下针要精准,要胆大心细。这些都是很实在的道理,我现在给人看病都按这些来做。有时候遇到复杂的病例,我就把《难经》拿出来再看一遍,总能找到启发。这本书真的帮了我很多,让我少走很多弯路。
许多医者初读《难经》,往往觉其言辞艰涩,义理幽深,遂生畏难之心。殊不知此书原本乃医家师徒口耳相传之实录,尽是当时医林通行话语,犹如今日医师会诊时的专业对谈。其中"荣卫""三焦"诸说,看似玄奥,实为汉代医家日常所用术语,正如章太炎先生论《尚书》乃"当时白话"一般真切。
吾尝见今人读《难经》,每每执着于逐字训诂,却不知当先明医理大要。譬如研读《一难》论脉,若不通晓古时"寸关尺"之分野与今之差异,纵使将经文倒背如流,终究隔靴搔痒。昔年章太炎先生谓读《尚书》当用《尔雅》,今读《难经》亦当如是,需以《内经》为钥。盖因《难经》八十一难,皆是申发《内经》未竟之义,犹如师生问答实录。不先明《素问》《灵枢》之旨,焉能窥见扁鹊心法?
尤可叹者,今之习医者多求速成,于《难经》这等经典往往浅尝辄止。殊不知此书虽仅万余言,却将医道精髓囊括殆尽。其论脉诊,则分寸关尺而察五脏;言经络,则分阴阳而明气血;说病机,则辨虚实而定补泻。每于简约处见精深,在平常中藏玄机。譬如第三十四难论五脏积病,寥寥数语便将症候、病位、治法道尽,较之后世医书连篇累牍反更显精要。
读《难经》如观远山,初觉云雾缭绕,待得步步登临,方见峰峦叠嶂之妙。今人若觉其难读,多半是未得门径。倘能先明汉唐医学术语,再参以临床实证,便会发现那些看似晦涩的文字,实则字字都有来历,句句皆关诊治。正如张仲景所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读《难经》正该存此心态,方不负先贤苦心。
古之医者行医,在求济世活人,悬壶济世,以仁心仁术救死扶伤。今之医者行医,在求职称论文,诊金,名声,地位,头衔。古之医者更重医德修为,如扁鹊,见蔡桓公而走,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此真大医精诚。今之医者将医术视为谋利晋身之工具,为求效益,过度医疗,全无仁心,实乃杏林之耻。
今读扁鹊《难经》,愈觉其历久弥新。其论脉象,如"浮沉迟数"四字,已括诊脉之要;言脏腑,如"心主血脉"之说,至今仍是中医理论基础。尤以八十一难之设问,层层剖析,将医理阐发得淋漓尽致。其中"上工治未病"之论,正应现代预防医学之先声。其他如经络学说、针灸理论,皆为后世医家奉为圭臬。
今之医界,重仪器而轻脉诊,崇西医而贬中医,每思及此,深谙医道者未尝不扼腕叹息。如《难经》《内经》等经典医籍,实为医者必读。不究其理,不行其道,是谓无源之水,纵有博士头衔,亦难称良医。
余读《难经》多年,深感其最大价值在于建立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其以问答形式,将深奥医理娓娓道来,既见学术深度,又显教学智慧。当今中医式微,正因后学未得经典真传。若能潜心研读《难经》,必能得见中医之真谛。医道之兴,实系于此。
扁鹊《难经》奠定了中医理论根基。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