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中华古籍

国外名著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全部

道家类

兵家类

医家类

儒家类

杂家类

法家类

艺术类

农家类

谱录类

天文算法类

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 著

古代养生术书。南朝陶弘景集注。约成书于南朝梁武帝中期六世纪初期。二卷。上卷讲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讲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论述养性延命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所载“华陀五禽戏”为现存关于五禽戏的最早记载。收入《道藏》第五七二册,《云笈七签》卷三二亦有摘要。书中引用《大有经》、《小有经》、《服气经》、 《黄庭经》及嵇康注《老子养生篇》、河上公注《道德经》等。本书《宋史·艺文志》并《通志·艺文略·道家》著录,题曰陶隐居集,《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摘录,未题撰人,唯《通志略》于著录后又题曰“又二卷,孙思邈撰”。明白云齐《道藏目录详注》作《养生延命录》二卷,题华阳陶隐居注。此书序末注云“或云此书孙思邈所集”。
小品方
小品方

陈延之 著

原名《经方小品》,医方著作。陈延之撰。约成书于南北朝宋孝建元年至永徽元年 (454—473)。书名之 “经方”源自 《汉书 ·艺文志》,“小品”之义则取自佛家典籍 “小品般若”(亦译作《小品经》)。原书久佚,历代无刊本,其逸文多存于中、日古典医著《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中。1983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文柱《小品方辑校》。1984年在日本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发现有本书序言及卷1大部分内容的日本古卷子抄本残卷。
集验方
集验方

姚僧垣 著

方书。据《北史》、《周书》姚僧垣传俱为12卷,或云10卷。北周姚僧垣(法卫)撰。本书久佚,原卷目已无从考详。据《外台秘要》,各卷方治大略如下:卷1,治卒心腹痛、中恶、蛊注等病;卷2,治伤寒、天行、温病、黄疸;卷3,治风癫、鬼魅、疟疾;卷4,治肺痿、肺痈、肺气不足、咳喘、奔豚等病;卷5,治虚劳、梦泄、骨热、不眠、小便数多、遗尿、诸淋、小便不利、痰饮等病;卷6,治癥瘕、宿食、哕、疝、胸腹胀满、水肿等病;卷7,治白驳、日月未至欲产等等
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

褚澄 著

南齐褚澄撰。全书1卷。凡10篇:受形、本气、平脉、津液、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是作者有关经验、理论、心得体会、验案等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其中,受形、精血、问子3篇讨论了性医学、性保健。如“精血篇”指出:“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其精不出,内败小便,道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道牵疼,愈疼则愈欲大小便,愈便则愈疼。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10年,思男子合亦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为肿,或虽合而无子。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后世在其启发下,总结出老人淋这一性医学所特有疾病的因机证治。同时,对男女性生活乖舛所产生病机也作了中肯分析,累为后所引用。“问子篇”云:“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此观点与现代优生优育学思想一致,具有科学的内涵。本书之所以称为遗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唐末黄巢发冢,得石刻医书,弃之。僧人义湛抄录其文,复经他人刊刻于世,故名《褚氏遗书》。谢观谓此书为“唐末五代人所伪造”,待考。有1985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著

中国古代本草学著作。陶弘景约撰于南北朝南齐永元二年 (500) 前后。本书是南北朝时期全面整理注释《神农本草经》的著作,历代无刊本,现仅存隋唐时期写本残卷2种,其一出土于敦煌,存卷一 “序例”部分,曾于1915年题名 《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录残卷》影印入 《吉石庵丛书》,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题名为 《本草经集注》再次影印。其二出土于新疆吐鲁蕃,仅存燕屎等4种药物残文。其内容除《神农本经》365种药物之外,又增入了《名医别录》所载药物365种,共730种。书中补充了原书“序例”部分,并创用了“诸病通用药”的体例,便于药物检索。
中藏经
中藏经

华佗 著

中国古代综合性医书。今本3卷 (或著录1卷、2卷、3卷)。旧题汉·华佗撰。据考系后人伪托之作。本书系中医学重要古典医籍之一。本书成书年代不详,记载见于《补续汉书艺文志》和《后汉艺文志》等。现存最早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尚有明清刻本20余种,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本。日本有宽保2年 (1742) 刊本。书名“中藏”系取 “宝而藏之”之意。全书由2部分内容所组成,前一部分为医论,凡49篇,着重论述了脏腑生成,疾病的寒热虚实与脉象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记载了古代望面色以判断疾病顺逆、生死预后的经验。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附有“内照法”6篇。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普本草
吴普本草

吴普 著

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 内不复有,惟诸子书多见引录,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吴普本草》已佚(散佚时间大 致在宋代)。清·焦理堂有辑本。今人尚志钧等的辑校本系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得药物231 种,分列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六类。各药项下记载其别名、性味、有毒无毒、产地、采 集时间(有的还记载植物形态)、功能主治、忌畏等。其所记载别名和药性类集(类集诸家药性) 比较丰富。
素问
素问

佚名 著

全称《黄帝内经素问》,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它汇集了各家的医论,是着重论述基础理论的中医学著作。其书阐述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丰富的医学原理,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是祖国医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大部分成于战国时代。81篇,原缺7篇。《天元纪》以下7篇《大论》,是东汉到南北朝时人所作,为唐代王冰所补入。它假托黄帝所作。王冰根据其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记》、《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等七篇大论,宋·林亿等疑此属《阳阳大论》之文。
灵枢经
灵枢经

佚名 著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灵枢》,古又称之为《针经》、《九卷》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为《内经》的组成部分。本书之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后也又续有增补,非一时一人之作。本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九卷》等。隋、唐时出现多种不同传本,但古版本均已佚,现存系南宋时期史崧重新编校本,名为 《灵枢经》。本书卷次,代有变异,原为9卷,现行的《灵枢经》单行本则为12卷。本书载文81篇。内容十分丰富,论及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解剖学、病因病机学、摄生学、诊断学、治疗学以及医德和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其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学说,论述重点是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运行和针灸疗法。说理工具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取类比象。《灵枢经》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定,并为其后的医学发展尊定了基础,对几千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虽然书中有些内容至今尚难以证实,甚至不无糟粕,然其内核是合理的。《素问》、《灵枢》合刻本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单行本有元刊本,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

扁鹊 著

鬼门十三针是中国古代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针 灸治疗方法,它起初是一种法术,是中国玄家、医家 的不传之学,在针灸学领域享有至高的地位。它所 蕴含的玄学思想博大精深,医学理论深奥难懂,经过 1000 多年的发展,该针法取长补短,吸取了古往今 来各类针灸学的精华之法,根据人体穴位的特异性, 遵循不同穴位的针灸机理对症下针,疗效迅速独特。
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著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杨继洲 著

《针灸大成》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知书房 · 精品名著阅读

库藏了古今中外的海量公版书,专注于经典名著的沉浸式阅读,知书房欢迎随时畅览,回归最纯粹的读书乐趣!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