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
知书房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翻开《本草纲目》的泛黄纸页,仿佛走进一座被时光遗忘的迷宫。那些密密麻麻的药名和治法排列得如此严谨,却让人禁不住怀疑——真的能靠这些来治愈世间的疾病吗?李时珍耗费三十年光阴,将江湖郎中的土方、古籍里的残章都收罗进来,可现代人对着这些草木虫鱼的记载,只会感到更深的迷茫。他像是一个固执的守墓人,在科学尚未照耀的黑暗里,执着地记录着自己相信的真理。而今人参依然昂贵,朱砂依旧有毒,我们终究没能从这本巨著里找到长生不老的答案。
说来有些遗憾,直到30岁这年我才完整读完这部中医经典《本草纲目》。以前总觉得这种古籍艰深难懂,现在才发现是自己太浮躁。这本书里记载的每味药材都像在说话,李时珍把它们的特性写得那么清楚,连生长环境、采摘时节都讲得明明白白。
记得小时候最怕吃苦药,现在看到书里写着"黄连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大夫总开这味药。书里说生姜"生者发散,干者温中",难怪家里老人总让我喝姜汤驱寒。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原来都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藏着。
最让我惊讶的是李时珍的认真。他为了核实每味药的效果,亲自尝过那么多草药。书里写他尝曼陀罗花时的感受:"初尝味甘,后觉口干舌燥",这样的记录让人佩服。现在的药物说明书,不就是延续了这种写实的风格吗?
看着书里工整的分类,从水部、火部到金石部、草部,每类都整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那些现在还在用的药材,像当归、黄芪、甘草,书里对它们的描述和现在中药房说的几乎一样。这让我想起爷爷的药柜,那些小抽屉上贴的标签,和书里的分类如出一辙。
书里还记着很多现在不常见的用法。比如用冬瓜藤治肺热,用桑叶治眼疾。这些方法现在可能不常用了,但能看出古人观察得多么仔细。有时候翻着翻着,会突然发现某个偏方和家里老人说的土办法很像,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特别有意思。
李书包罗万象而体例精严,非徒集药方之大成,实乃博物志之典范;时珍考辨精审而文采斐然,既溯名物源流,复录民间验方,然囿于时代,不免间杂讹传,当参证《证类本草》以校核异同、补苄遗漏,尤需兼采陶弘景、苏敬、寇宗奭诸家注说。倘不耐穷搜典籍,亦可流连草木图谱。《草部·丹参》载"一名赤参,色赤味苦",今考其根皮紫褐而断面黄白,想是古人观其花紫而谬称,然疗心腹邪气之效确凿,足见先民察物之细。最可叹者,四百载间刻本辗转,竟使"蓝实"条下"明目解毒"四字讹为"明日鲜毒",直至影宋本出方得正本清源。一部皇皇巨著,字里行间俱是青鞋布袜踏遍千山的孤影。
怪哉,这本草之集大成者。翻来覆去,竟不知从何处看起。说是药典,却又似百科全书;论其广博,令人目眩神迷;道其精深,反叫人无所适从。读时如入迷宫,左支右绌,前遮后掩。草木虫鱼皆可入药,然何者为君,何者为臣?用量几何,配伍几许?每每自以为得,转眼又生疑惑。古人智慧如海,而我竟似井蛙,只见一斑。呜呼!欲效神农尝百草,却怕误入歧途。这书,读也不是,不读也不是。
医道之精微,靡不包罗;本草之奥妙,无不穷究。横观东璧先生一生,采药著书可谓绝后。草木金石,虫鱼鸟兽,莫不亲尝,遂成《本草纲目》。夫药生于山,始于毫末之间;疾起于身,发于纤微之际。故神农尝百草而有济世之功,孙思邈著千金方而立医家之范。一味一性,皆是救命良方;一病一方,尽显仁者情怀。所有的济世良方都是点滴经验积累所致,所有的医道精微都是反复验证所得。一字一句,皆为治病真言;一图一解,尽展医者匠心。《本草纲目》这部书,不仅是医者的必备典籍,更是求知者的智慧宝库。每当我翻阅这部浸透着汗水的巨著,总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跳动的那颗赤子之心——为了验证一味药性,可以攀悬崖、涉险滩;为了厘清一个疑点,能够访百村、问千户。这般治学精神,这般济世情怀,恰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多少后学者的前行之路。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