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9478
初次翻开《肘后备急方》,那泛黄的纸页和密密麻麻的古代药方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这本东晋葛洪留下的医书,记载着那个年代人们应对疾病的各种土方偏方,读来既觉新奇又感陌生。在抗生素尚未出现的年代,人们是如何与病痛抗争的?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这本书最初给我的印象是杂乱无章,像一本随手记录的笔记。各种病症的应对方法交错排列,从毒蛇咬伤到伤寒发热,从头痛脑热到难产急救,内容庞杂得让人眼花缭乱。但细细品读后才发现,这看似无序的排列背后,是一个医者对民间疾苦最真实的记录。葛洪将这些方剂命名为"肘后",就是要让普通百姓能随时取用,这种济世情怀令人动容。 书中记载的许多疗法在今天看来颇为原始。用蜘蛛网止血,以童子尿入药,这些方法在现代医学视角下显得荒诞不经。但转念一想,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些或许就是老百姓最后的救命稻草。我常常在想,当一个人高烧不退,又请不起郎中时,能照着书中的方子抓一把草药试试,该是何等慰藉。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对疟疾的治疗。葛洪记载用青蒿"绞取汁服"的方法,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在1700年后启发了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这让我陷入沉思:我们自以为站在科学的高处俯视古人,可他们用最朴素的观察记录下的经验,有时竟暗合现代医学原理。这种古今智慧的奇妙呼应,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医学的价值。 书中对心理疾病的记载也让我印象深刻。"鬼疟"、"中恶"等描述,反映了古人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局限。但葛洪提出的"祝由疗法",强调通过语言疏导来缓解症状,这又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医学的发展或许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古人某些直觉性的认知,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真相。 作为一个现代读者,面对这本古老的医书,我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惊叹于古人观察的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又为那个年代医疗条件的简陋感到心酸。书中记载的许多疾病,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小病小痛,但在当时却可能夺人性命。这种时空错位感让我既庆幸生活在现代,又对古人的生存处境生出无限同情。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体现的"医者仁心"。葛洪在序言中写道:"凡有一术之长,可以救急者,无不备载。"这种不求名利、但求济世的情怀,在商业化医疗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我不禁想:当医疗变成冰冷的数字和指标时,我们是否丢失了某些更重要的东西? 重读《肘后备急方》,我开始理解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具体的方剂,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医疗理念:简便、实用、以人为本。在过度医疗化的今天,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示。当然,我们在借鉴古代经验时也要保持理性,既不盲目崇拜古方,也不轻易否定传统智慧。 合上书页,那些古老的文字依然在我脑海中盘旋。这本医书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人类对抗疾病的漫长历程,也映照出医学发展的曲折轨迹。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在科学与经验的碰撞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条更人性化的医疗之路。这大概就是阅读古籍的奇妙之处——它让我们在迷茫中思考,在困惑中成长。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8098
读完《肘后备急方》,满脑子都是困惑。这部东晋葛洪留下的医书,说是"备急",可那些方子真能急用吗?石灰水治疟疾,蜘蛛网止鼻血,青蒿绞汁退烧——现代人翻着泛黄的纸页,怕是要在科学和巫术之间反复横跳。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明明记载了青蒿治疟的原始方法,偏偏后世一千多年没人发现黄花蒿才是关键,直到屠呦呦重新翻开这本尘封的笔记。 葛洪的笔调有种古怪的诚实,既像游方道士的秘传,又像老郎中的碎碎念。他记下"以毒攻毒"的方子时毫不迟疑,用砒霜、水银就像我们用创可贴般稀松平常。那些被虫蛀的竹简里,藏着古人面对疾病时最原始的挣扎:一半是经验,一半是玄想。我总忍不住想,要是当时有人能把这些方子系统地验证记录,中医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 最令人怅然的是书中那些失落的可能。葛洪在山野间收集的民间验方,有多少真正有效的智慧被埋没在时间的褶皱里?现代人看那些符咒与药方并列的篇章,难免觉得荒谬,可当年那些在死亡阴影下抓救命稻草的人,哪还顾得上分辨科学与迷信?这部奇书就像一扇半开的门,让我们瞥见人类求生的本能如何与知识的局限永恒角力。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45898
在中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肘后备急方》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实用医学的智慧光芒。面对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疾疫横行的社会困境,葛洪以其独特的医学视野,将"简、便、廉、验"的救急理念熔铸成册,开创了中医临床实用手册的先河。细究其编纂旨趣,可见葛洪既承袭了《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精髓,又突破了当时医家追求玄奥理论的窠臼,使医学真正回归到"济世活人"的本源。 这部医学经典最令人叹服之处,在于其"以简驭繁"的编纂智慧。葛洪摒弃了繁琐的理论推演,直接针对常见急症提供解决方案,这种务实精神在今日看来仍具前瞻性。书中记载的青蒿治疗疟疾之法,历经千年验证,最终启发了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这绝非偶然。在我看来,葛洪对临床实效的执着追求,恰恰体现了中医"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他既不像某些医家那样沉溺于理论空谈,也不似江湖郎中般拘泥于经验,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尤为可贵的是,葛洪开创了"备急"医学的新范式。他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平民百姓都能掌握的急救方法,这种医学平民化的尝试,在当时士族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对天花症状的准确描述,对狂犬病防治的独特见解,无不彰显着作者超越时代的观察力。每每翻阅这部著作,总会被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所打动——葛洪真正做到了"医者仁心",将医学从庙堂之高带到了江湖之远。 从医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肘后备急方》的影响远不止于魏晋时期。它开创的临床实用传统,为后世孙思邈《千金方》等医学巨著树立了典范;它强调的简便验廉原则,至今仍是中医药发展的核心价值。更令人自豪的是,书中记载的许多治疗方法,经过现代科学验证依然有效,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医学蕴含的永恒智慧。葛洪以其独到的医学眼光和济世情怀,在中医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影响跨越千年而不衰,这正是中国传统医学强大生命力的最佳见证。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4628
方简效宏,百世医宗。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6516
偶然在医学史书单中看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原以为只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代医书,随手翻阅后却大感意外。这部成书于东晋的医学著作,竟以如此平实生动的语言,记录了大量实用有效的急救方剂,实在令人惊叹。全书八卷,每卷分类明确,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诸多领域,更像是一部随身携带的医疗手册。 最令人称奇的是书中记载的多种治疗方法。比如用青蒿汁治疗疟疾的方法,在千年之后启发了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书中对天花症状的描述,以及用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都显示出古代医者惊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蕴含着现代医学可以借鉴的智慧。作为一部急救手册,书中强调"简、便、廉、验"的原则,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作者葛洪,从书中内容就能看出他绝非等闲之辈。既能写出如此系统的医学著作,又在炼丹术、道教思想方面有很深造诣,可见其学识渊博。史载他曾任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这种亦官亦隐的经历,让他的著作既有实用价值,又带有道家特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炼丹术的记载,虽然夹杂着一些神秘色彩,但也包含了早期化学实验的宝贵记录。 书中的许多药方在今天看来颇为奇特。比如用蜘蛛网止血、以人尿治疗伤口感染等方法,虽然不符合现代医学原理,但在当时条件下确实可能发挥过作用。更令人深思的是,书中记载的许多草药,其名称与现代称谓已有很大差异,这给研究古代医药带来了不小困难。不过,通过比对历代本草著作,还是能辨识出不少沿用至今的有效药材。 最近在读中国医学史,发现《肘后备急方》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存在着有趣的呼应关系。比如书中对伤寒症状的描述,与张仲景的论述可以互相印证;对针灸疗法的记载,又与《内经》的理论一脉相承。这种跨文本的对照阅读,往往能获得更立体的认识。就像考古学家通过不同遗址的出土文物拼凑历史全貌一样,医学典籍的互证也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脉络。 葛洪生活在战乱频仍的东晋时期,这部为普通百姓编写的急救手册,寄托着医者仁心。书名"肘后"二字,意指可随身携带,随时取用;"备急"则强调应对突发疾病的实用性。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样一部著作的价值不言而喻。如今重读此书,除了了解古代医学成就外,更让人感叹当下医疗条件的优越。不过,书中体现的"预防为主"、"简便实用"等理念,对现代医疗体系仍具启发意义。毕竟,真正的好医术,从来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获得健康福祉。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