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经微言
知书房
外经微言
陈士铎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在古籍堆里翻出这本《外经微言》,医家典籍多半晦涩难懂,但此书却将医理与治道娓娓道来。世人皆赞岐黄之术的精妙,我却独爱其中"治身如治国"的深意。君王调理阴阳,与医者调和气血,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最难得的是书中那些看似浅白却暗藏机锋的微言,就像老中医的银针,轻轻一刺便直指病灶。今人读古医书,往往只求方剂,却忘了医道通于天道,实在可惜。
"医道通仙,学之者可以济世,不学之者适足以杀人。"
奇书,医道之精华。妙哉、绝哉、神哉!病人可读,医者更可读。入门者可看,精通者也可看。白天能读,深夜也能读。富贵时需看,贫贱时更需看。求医不如学医,学医不如懂医。懂医之道!
读完《外经微言》,竟一时无言。这部托名黄帝的医家典籍,像一柄青铜手术刀,剖开中医理论最隐秘的脉络。若说《内经》是堂皇正殿,《外经》便是曲径通幽的密室,藏着医道中那些不足为外人言的玄机。今人考证多谓其成书晚出,可字里行间那股子混着药香与巫气的上古味道,倒比许多正经医书更接近医学的本源。
最妙处在于它把阴阳五行说解得如此活泛。读《内经》时总觉得像在听老先生正襟危坐讲学,而《外经》却像月夜下与方士对酌,三杯酒下肚,他突然拍案道:"你以为水火相克?错了!肾水反能济心火!"这般悖论式的论断,在正经医书里是要被斥为异端的。我尤其爱看它论"命门"那段,将人体比作暗藏枢纽的机栝,比西方人发现肾上腺素早了整整数千年。
抄录者显然是个痴人,把那些咒语般的汤头歌诀也原封不动留下来。有些方子今人看了要发笑——以童便入药,取蟋蟀一对须雌雄同捕——可转念又想,我们实验室里培养皿中的菌株,与古人药罐里熬煮的虫豸,究竟哪个更荒谬些?末卷那些近乎巫术的治法,读来背脊发凉,却又莫名信服。医学从来就不只是科学,它是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古老巫傩,而《外经微言》恰好记录了这个行当最不肯示人的暗语。
许久未曾翻开这等讳莫如深的医家典籍了,偶然在藏书阁角落里翻出这本《外经微言》,青灰色的封皮上还沾着前朝书蠹咬出的细密孔洞。友人曾戏言此书堪比《黄帝内经》遗珠,我倒要看看这传说中的岐伯真传,究竟藏着多少悬壶济世的妙方。
翻开第一页就嗅到铜臭气。那些所谓"九卷八十一篇"的宏大架构,像极了市井郎中在药柜上刻意摆出的排场——华而不实,徒有其表。将阴阳五行说得天花乱坠,却连个正经脉象都不曾描摹清楚。通篇都在玩弄"三才相应""五脏配时"的文字游戏,倒像是方士炼丹的谶纬之学,哪有什么医家本色?
最可笑的是那些故作高深的微言大义。说什么"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可翻遍全书也找不出半张正经的经络图。把"三焦"说得玄之又玄,却解释不清其具体形质。这种云山雾罩的论述,倒让我想起如今某些"大师"在短视频里卖弄的养生话术——同样的含糊其辞,同样的莫测高深。古人著书立说尚且如此,难怪今日江湖术士敢拿"祖传秘方"招摇撞骗。
不过其中倒有一处看得人脊背发凉。那些关于"移精变气"的论述,分明是给后世"采阴补阳"的邪说埋下了伏笔。把医理讲得神神叨叨,将肉身说得能羽化登仙,这种危险的想象,后来不知滋养了多少装神弄鬼的方术。看着书中大谈"抱元守一可通神明",突然觉得张角当年黄巾起义时喊的"苍天已死",怕不是也从这类医书里得的灵感?
掩卷时瞥见扉页上某位前朝收藏家的批注:"医道通天"。不禁冷笑,若是通天之道就是这般故弄玄虚,那悬壶济世的扁鹊华佗们,岂不是早该位列仙班?现在的养生骗局里,那些"打通任督二脉""调理宇宙能量"的鬼话,倒真像是这本书的隔世嫡传。说到底,医学终究是实证的科学,把望闻问切变成风水堪舆,把经脉穴位说成天人感应,这样的"微言大义",不要也罢。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