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验方
集验方
姚僧垣

集验方

姚僧垣  

方书。据《北史》、《周书》姚僧垣传俱为12卷,或云10卷。北周姚僧垣(法卫)撰。本书久佚,原卷目已无从考详。据《外台秘要》,各卷方治大略如下:卷1,治卒心腹痛、中恶、蛊注等病;卷2,治伤寒、天行、温病、黄疸;卷3,治风癫、鬼魅、疟疾;卷4,治肺痿、肺痈、肺气不足、咳喘、奔豚等病;卷5,治虚劳、梦泄、骨热、不眠、小便数多、遗尿、诸淋、小便不利、痰饮等病;卷6,治癥瘕、宿食、哕、疝、胸腹胀满、水肿等病;卷7,治白驳、日月未至欲产等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7282
从《集验方》中读来,越看越觉得这些老方子有它的道理。人一生病就着急,总想马上治好,但有时候慢办法反而更管用。书里记的那些草药配伍,都是前人一点点试出来的,现在看可能觉得土,可确实能解决问题。 看到治风寒的方子,想起小时候感冒,奶奶煮的姜汤。当时嫌难喝,现在明白那是最对症的药。书里有些方子现在用不上,因为药材找不到了,或者病症不一样了。但思路还是值得学,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用药。 有些方子看起来太简单,可能没什么用。但转念一想,也许是我们想复杂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最有效。现在医院里检查多,吃药多,反而让人怀念这种直来直去的治法。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5495
悬壶济世之精要,莫不包罗。岐黄之术,百代传承。细读《集验方》一卷,方知医道之精深,实非寻常。其辨证之精准,用药之巧妙,每每令人击节。寒热虚实之间,分寸拿捏如拈花;表里阴阳之际,配伍斟酌似弈棋。尤可贵者,书中诸方皆从实践中来,非纸上空谈,故有"十验九效"之说。余每观其治咳喘一方,麻黄杏仁相佐,石膏甘草为引,恍若见老医把脉时微蹙的眉头,闻得药铛中升腾的苦香。今人常道古方不治今病,然细究其理,阴阳五行之道,何尝因年代更迭而改易?惟愿后来者勿以方剂简朴而轻视,勿因年代久远而弃之,须知千年医道,皆在"验"字中得见真章。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9751
《集验方》辑录了古代医家的临床验方与治疗经验,虽托名于名医,实为后世医家汇集之作。此书收录方剂多经实践检验,疗效确切,尤擅内科杂病与外科痈疽之治。其用药讲究配伍精当,剂量严谨,往往以寻常药材组方,却能收奇效,足见编纂者深谙药性之理与临床三昧。 细究此书源流,当属宋元时期医家整理前人经验而成。观其序跋虽言"得自秘传",然考其方药配伍,实与《千金方》《外台秘要》一脉相承。其中治伤寒诸方,多取法仲景而化裁;疗妇人病诸剂,又可见《妇人大全良方》之影。此等托古之风,恰如《晏子春秋》之例,读者当领会其医术精髓,不必拘泥于作者真伪之辩。 书中尤值称道者,在于其"方简效宏"的特点。如治痢疾用黄连配木香,不过三四味药,却暗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要旨;疗咳嗽取杏仁合贝母,遵循"润肺化痰"之理法。这般配伍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非临床老手不能为之。余尝以此书方剂治疗脾胃不和之证,取其中焦三药——白术、茯苓、陈皮,稍佐砂仁,竟得桴鼓之效,可见其验方之"验",确非虚言。 然需明辨者,此书部分方剂需因时制宜。如用乌头、附子等峻烈之品,今人当慎之又慎;某些"以毒攻毒"之法,亦不可盲从。正如金刚经"法尚应舍"之喻,医者当取其所长而弃其所短。书中治疟疾取常山酒浸之法,现代医学已证明其毒性远胜疗效,此即时代局限使然。 从医学思想而论,《集验方》虽非系统理论著作,却处处体现"辨证施治"的中医精髓。其外感病治则重祛邪,内伤病法主扶正,暗合《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训。尤可贵者,书中常见"随证加减"的灵活思路,绝非胶柱鼓瑟之辈所能为。余以为此书价值,正在于将深奥医理化入具体方药,使后学可"即方明理",较之空谈阴阳五行者,更见实用。 若论其历史地位,虽不及《伤寒论》之系统、《本草纲目》之宏富,然作为临床方书,确有"验、便、廉"三大特色。验者,疗效可靠;便者,取材容易;廉者,费用低廉。在当今中医药发展中,此种务实精神尤值借鉴。读者倘能参透其中"方证相应"的思维方法,比死记硬背千百方剂更为受用。 医道如弈,用药若落子。《集验方》所载虽非尽善,然其"以验为据"的治学态度,至今仍为医林典范。吾辈研习时,当如面对一位临床老医的笔记,取其经验智慧而不泥其形迹,方为善学。毕竟医学真谛,不在方药之多寡,而在辨证之精微,此理古今一也。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7796
《集验方》乃中医瑰宝,妙方济世,功在千秋!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9627
医书尤劣,误人子弟耳。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