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灵枢经
灵枢经

灵枢经

佚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灵枢》,古又称之为《针经》、《九卷》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为《内经》的组成部分。本书之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后也又续有增补,非一时一人之作。本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九卷》等。隋、唐时出现多种不同传本,但古版本均已佚,现存系南宋时期史崧重新编校本,名为 《灵枢经》。本书卷次,代有变异,原为9卷,现行的《灵枢经》单行本则为12卷。本书载文81篇。内容十分丰富,论及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解剖学、病因病机学、摄生学、诊断学、治疗学以及医德和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其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学说,论述重点是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运行和针灸疗法。说理工具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取类比象。《灵枢经》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定,并为其后的医学发展尊定了基础,对几千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虽然书中有些内容至今尚难以证实,甚至不无糟粕,然其内核是合理的。《素问》、《灵枢》合刻本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单行本有元刊本,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更多
书评  · 7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33639
内经精髓,医道之本。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5867
《灵枢经》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典籍,历来被奉为针灸学的圭臬。但细读之下,这部托名黄帝的著作实则充斥着令人费解的玄学色彩和自相矛盾之处。与《素问》相比,《灵枢经》更像是一部各派学说的大杂烩,其中某些理论在今天看来简直荒诞不经。 最令人困惑的当属其对经络系统的描述。通篇都在强调"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的固定模式,仿佛人体是严格按照这个数字模板生长出来的。但现代解剖学反复验证都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实体结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描述是否只是古人臆想出来的理论模型。更可笑的是,书中对某些穴位的定位含糊其辞,同一穴位在不同章节出现时位置描述竟有出入,这种自相矛盾在号称经典的著作中实在不该出现。 书中关于"九针"的论述尤其值得商榷。将针具分为鑱针、圆针、鍉针等九种,每种都赋予特定的治疗功能,这种分类法看似系统,实则牵强。试问,在临床实践中,有多少医师会严格遵循这种刻板的针具选择?现代针灸治疗早已证明,针具的选择远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玄乎,治疗效果更多取决于取穴准确性和操作手法。这种过度复杂的分类,更像是为了凑足"九"这个神秘数字而进行的理论堆砌。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充满巫术色彩的疗法。比如提到用"燔针"治疗某些疾病时,竟然要求选择特定的日子、时辰,还要配合咒语使用。这种将医学与巫术混为一谈的做法,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对医学科学的亵渎。更匪夷所思的是关于"祝由"的记载,声称通过念咒就能治病,这与现代医学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书中对五脏功能的描述也存在明显谬误。比如将心脏视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这种将思维活动归因于心脏的观点,明显是受当时认知水平所限。而将胆列为"中正之官",主决断,更是无稽之谈。这些错误认知虽然可以理解为其时代的局限,但作为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其中的谬误却很少被人指出并修正。 最值得玩味的是,《灵枢经》中大量引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病理现象,这种解释体系看似严密,实则空洞。将一切疾病都归结为阴阳失衡或五行生克,这种万金油式的理论实际上什么具体问题都说明不了。比如解释疼痛时,简单归因于"不通则痛",却对造成"不通"的具体机制语焉不详,这种模糊其辞的理论对临床指导意义实在有限。 纵观全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将太多未经实证的假说当作真理来传播。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灵枢经》中确实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总结,比如对某些穴位治疗作用的记载,但更多内容则是古人在缺乏科学认知的情况下进行的猜测和臆想。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仍有人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这些理论,甚至将其神化,这无疑阻碍了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进程。 说到底,《灵枢经》的价值或许更多在于其历史意义而非科学价值。作为研究古代医学思想的文献,它确实不可或缺;但作为指导现代医学实践的经典,它的很多内容显然已经过时。我们应当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这部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盲目崇拜。毕竟,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进步的科学,任何理论都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时代的审视。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7933
读过,若能理解,可算精通。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3099
今人读《灵枢经》多有畏难之心,以为古奥难通,殊不知此乃医家至宝。吾常谓读古医经如品陈酿,初入口时辛辣难当,待细细回味,方知其中三昧。《灵枢》与《素问》本为一体,犹若阴阳相济,非皓首穷经不能得其真谛。 诸君但见经文艰涩便生退意,此大谬也。先秦医籍本为当时实用手册,所谓"针经"者,实乃医家临床实录。今人读来生涩,非因经文故作高深,实因古今语言变迁使然。若章太炎先生论《尚书》之例,读《灵枢》亦当明训诂之道。昔年丹波元简作《灵枢识》,便深得"以经解经"之妙,将上古医理剖判得明白如话。 尤可叹者,今之学子动辄以白话译本为捷径,殊不知医道精微正在字里行间。吾尝见一老中医授徒,必令其先诵《灵枢》原文,谓"诵经千遍,其义自见"。此中真意,非苦心孤诣者不能领会。譬如"九针十二原"诸篇,字字皆是临证诀窍,若以白话译之,反失其神韵。 吾辈何其有幸,能直溯医学源头。《灵枢》八十一篇,篇篇皆是古人智慧结晶,非但论针砭之术,更阐天人相感之机。读者若能以敬畏之心相对,辅以《说文》《尔雅》等小学功夫,何愁不能登堂入室?近见某书局新刊《灵枢》校注本,采摭历代注家精华,实为后学之幸。医道传承,正在于此等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82
关于我们目录九针十二原第一 法本输第二 法地小针解第三 法人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法时根结第五 法音寿夭刚柔第六 法律官针第七 法星本神第八 法民终始第九 法野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癞狂病第二十二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问第二十八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五乱第三十四胀论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血络论第三十九阴阳清浊第四十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病传第四十二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外揣第四十五五变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论勇第五十背腧第五十一卫气第五十二论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逆顺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水胀第五十七贼风第五十八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动输第六十二五味论第六十三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九针论第七十八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

@《灵枢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