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
灵枢经
佚名

灵枢经

佚名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灵枢》,古又称之为《针经》、《九卷》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为《内经》的组成部分。本书之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后也又续有增补,非一时一人之作。本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九卷》等。隋、唐时出现多种不同传本,但古版本均已佚,现存系南宋时期史崧重新编校本,名为 《灵枢经》。本书卷次,代有变异,原为9卷,现行的《灵枢经》单行本则为12卷。本书载文81篇。内容十分丰富,论及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解剖学、病因病机学、摄生学、诊断学、治疗学以及医德和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其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学说,论述重点是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运行和针灸疗法。说理工具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取类比象。《灵枢经》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定,并为其后的医学发展尊定了基础,对几千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虽然书中有些内容至今尚难以证实,甚至不无糟粕,然其内核是合理的。《素问》、《灵枢》合刻本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单行本有元刊本,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44064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读过这种讲人体奥秘的古书了,是看到中医朋友在朋友圈推荐才买的。以前总觉得《灵枢经》就是老古董,比不上现代医学教科书。但真正翻开才发现,这里面藏着大智慧。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以前看到这句话,觉得就是古人瞎猜的。现在自己经常腰酸背痛,去针灸才发现,医生按着书上说的穴位扎针,真的有效果。现代医学解释不了,但确实管用。 读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时,突然明白了中医看病的逻辑。不是头痛医头,而是找整个身体的平衡。就像我熬夜后上火,西医说是发炎,中医说是肝火旺。吃消炎药好得慢,喝菊花茶反而见效快。 最让我惊讶的是书里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刚开始觉得这是玄学。后来失眠严重,试着按书上说的,睡前静坐调息,真的比吃安眠药管用。现在才懂古人说的"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书里讲五脏六腑的关系特别清楚。比如"肺主气,心主血",刚开始觉得太简单。后来感冒咳嗽,中医说肺气不宣,给开了宣肺的药,很快就好了。要是按西医思路,可能就是吃止咳药。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观察自己的身体。比如舌苔厚了就知道脾胃不好,眼睛干涩就想到肝血不足。这些在现代医学里都不算病,但中医就能提前调理。 现在看中医开方,发现他们真的在按《灵枢经》的思路治病。不是这个药治那个病,而是调节整个人体的气血运行。虽然说不清原理,但效果确实看得见。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01376
中医典籍中的无上瑰宝《灵枢经》与《素问》并称黄帝内经双璧,实为中华医学奠基之作。(《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里,《灵枢经》是现存最早系统论述经络针灸的典籍,千载以来仍被奉为金科玉律。其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于经络学说之完备、针刺技法之精微、诊疗体系之严谨,更在于将天人相应的哲学智慧化作可操作的医学实践。今人捧读,仍不免惊叹先贤智慧之深邃,校注者考据之精详。 字里行间可见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苦心孤诣。那些看似朴素的文字里,藏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上工治未病"四字如晨钟暮鼓,道尽预防医学精髓;"气至而有效"六字若醍醐灌顶,点破针灸治疗关窍。每翻阅一页,都仿佛看见先民在篝火旁研磨骨针,在龟甲上刻划经脉,将千百年临床经验淬炼成字字珠玑的医学真言。这般知行合一的智慧结晶,恰如古语所云:"言必有征,行必有验。" 不同医家对经文的领悟各有千秋。有人折服于其对五脏六腑的精微描述,恍若亲见古人解剖之实;有人震撼于其对四季调摄的周密论述,暗合现代时间医学之理;更有人醉心于其将星象历法与人体对应的玄妙体系,在天地人三才的宏大叙事中寻找治病密钥。明代大医张景岳曾感叹:"灵枢者,医门之法律也。不读灵枢,不知经络之原委,不明病机之出入。" 作为现代读者,最令人动容的是文字背后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当读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时,仿佛看见古代医者凝神诊脉的身影;当看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时,分明触摸到传统医学的整体观精髓。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带着体温的临床手记,记录着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集体记忆。 掩卷之际,忽忆起经中那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六个字道破了健康真谛,也寄托着先人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许。愿这穿越千年的医学智慧,永远护佑着华夏儿女的生命安康。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3025
"灵枢在心,医道自成。"10字足够道尽这本千古奇书的智慧。读它时有如扶摇直上而不知其所止,每翻一页都觉得是在解开身上的桎梏。真是渗进骨子里的学问,难怪医家都奉为圭臬。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5983
很多学中医的人都说《灵枢经》太难懂了,读起来很费劲。其实这本书原本是古代医生写的临床笔记,用的就是当时的白话。古代的白话和现在不一样,里面夹杂着很多当时的方言和术语。所以读不懂很正常,因为方法不对。 读唐代以前的医学著作,最好先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字知识。比如《说文解字》这样的书就很有用。民国时的中医大家恽铁樵说过,读《灵枢经》要结合《黄帝内经》一起看。因为这两本书是一个体系,很多术语是相通的。《灵枢经》里用的都是当时的医学用语,现在看当然觉得陌生。 《灵枢经》难懂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最早是在北方流传的,里面有不少当时的北方方言。比如"腧穴"这个词,现在的解释和古代就不完全一样。古代医书里这样的例子很多。要理解这些词,得查古代的字典和注释。 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奇怪的病名和治法。这些其实都是当时的常见病和常用疗法。只是现在医学发展了,很多病名和疗法都改变了。所以读起来会觉得困惑。这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时代变了。 建议读《灵枢经》的时候准备几本工具书。比如《中医大辞典》和《黄帝内经注释》。碰到不懂的词就查一查。这样读起来会好很多。不要指望一次就能读懂,要多读几遍。每次读都会有新的理解。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9257
说来可笑,作为一个中医学子,我直到大三才真正翻开这本被称为"中医圣经"的《灵枢经》。本以为会像老师说的那样醍醐灌顶,结果读下来却满脑子都是问号。这书真的配得上"经"这个字吗? 那些晦涩的经络描述,像极了古代版的"看图说话"。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写得玄之又玄,可对照现代解剖一看,完全是两回事。更别提那些"气至""血至"的说法了,活像是在玩文字游戏。我甚至怀疑,古人是不是把臆想当成了临床观察? 最让我恼火的是那些所谓的治疗法则。"泻南补北"听起来很诗意,可实际操作起来简直像在掷骰子。同一个症状,不同医家能解读出完全相反的治法。这哪是医学?分明是哲学辩论赛。难怪现在中医黑总说我们是在搞玄学。 不过说句公道话,这本书也不是全无价值。至少它提醒我们,人体是个整体这个概念,比西医早了上千年。那些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现在看来的确有先见之明。只是这些闪光点,都被淹没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理论里了。 最讽刺的是,现在的中医教育还在要求我们背诵这些内容。每当我看着同学们摇头晃脑地背"营卫相随,如环无端"时,都觉得荒谬至极。我们到底是学医还是在学古文?与其把时间花在死记硬背这些可能根本错误的条文上,不如多去临床看看真实的病人。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灵枢经》的作者能看到现代医学的进展,会不会自己都觉得脸红?我们中医总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面对这本被神化的古籍,却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盲目崇拜,对中医的发展真的有好处吗? 说到底,我讨厌的不是《灵枢经》本身,而是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崇拜。任何学科想要进步,不都得先学会质疑经典吗?西医敢把希波克拉底的错误理论扔进历史垃圾桶,为什么我们中医就非得抱着两千年前的文字当圣旨?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