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楚辞译注
楚辞译注
屈原

楚辞译注

屈原  

总集。西汉刘向辑。“楚辞”原指屈原等人所创作的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辞作。这一名称,西汉初年已有之。成帝时,目录学家和辞赋家刘向“典校经书”,将屈原、宋玉及汉人模拟的作品,编为一集,“分为十六卷”(王逸《楚辞章句》卷一),名之曰《楚辞》。该书所辑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宋玉《九辩》,景差《大招》,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以及刘向本人所作的《九叹》。此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楚辞结集,它汇集了伟大诗人屈原等人的重要作品,对楚辞的流传和研究起有重要作用。它的最早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原书十六卷。现在流行的是附有王逸《九思》的十七卷本,上题“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后汉校书郎臣王逸章句”。此外,重要的注本还有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等。由于王、洪两种注本已包括刘向所辑的《楚辞》,故16卷《楚辞》单行本已为罕见。今以《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为通行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01179
《楚辞译注》这本书很奇怪。我看不懂。译文有道理,注解也有道理。但是合在一起就糊涂了。屈原写的东西到底什么意思?注释说得很清楚,可我还是不明白。有人说这是爱国诗,有人说这是牢骚话。我觉得都对,又觉得都不对。读起来很累。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迷糊。古人为什么这样说话?注释越多我越乱。这书是好书,可我就是搞不懂。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5244
在当代价值体系不断重构的今天,《楚辞译注》的经典光芒依然穿透时空,为我们提供着独特的精神坐标。当现代人困顿于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时,屈原笔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依然能给予我们最纯粹的感动。这部作品的永恒魅力在于,它既是一个具体的文学范本,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姿态——那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的赤诚,那种宁折不弯的孤高气节,至今仍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最令我动容的是作品中流露的那些生动细节与人性温度。屈原在《离骚》中时而高蹈出世,时而又对故土恋恋不舍的矛盾;《九歌》里神灵们既庄严又充满人情味的形象;《天问》中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童真稚气。这些细节让两千多年前的文学巨匠从神坛走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特别是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恍惚间仿佛能看到那个峨冠博带的身影正在汨罗江畔踽踽独行。译注者精妙的注释更让这些文字穿越时空障碍,在我们眼前鲜活起来。古籍之所以不朽,或许正因为它们不仅记录着古人的智慧,更保存着那些永恒的人性光辉。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978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穿越两千年的咏叹,至今仍在每个翻开《楚辞译注》的读者心中激起回响。汤炳正先生的注译本以学者之严谨与诗人之热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楚地瑰丽想象与士人风骨的门扉。在精确的训诂与流畅的今译之间,那些祭神歌舞的巫音、香草美人的隐喻、放逐羁旅的忧愤,都获得了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注释中可见汉代王逸《章句》的深厚传统,译文里流淌着现代汉语的诗性光芒,二者相得益彰,让当代读者既能触摸文字的古意,又能感受情感的互通。当屈子佩兰临水的身影透过笺注渐渐清晰时,我们终将明白:这部译注不仅是古籍整理的典范,更是一场用学术完成的诗意救赎。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2787
读完《楚辞译注》,心里有很多想法。我觉得这本书特别能给人力量。屈原的作品本来就充满激情,加上现代人的注释,更容易读懂了。以前觉得《楚辞》很难,现在发现其实没那么可怕。 《楚辞》和《诗经》都是经典,但风格很不一样。《诗经》更简单,《楚辞》更复杂。屈原写的每个字都带着感情,能看出他有多爱自己的国家。他的坚持让人佩服,即使被流放也不改变自己的理想。 注释部分写得很好。解释很清楚,不会让人看不懂。有些字原来不认识,现在知道意思了。译文也通顺,读起来不费力。 最喜欢《离骚》这一篇。屈原把自己比作香草,被坏人排挤也不屈服。这种精神很打动人。现在的人遇到困难就放弃,应该学学屈原。 书里还有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这很重要,因为不知道当时的情况,就很难理解屈原为什么这么写。编者把这些都讲明白了。 读完后觉得浑身充满干劲。屈原那么难都坚持下来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他好太多,更应该努力。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08361
读《楚辞译注》,越读越觉得它的问题很多。书里总在说一些虚无缥缈的话,屈原的牢骚被捧得太高了。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多理想主义,整天喊着"香草美人"有什么用。 那些华丽的辞藻看起来很美好,但仔细一想都是自说自话。屈原被流放是事实,但把个人遭遇上升到国家兴亡,未免太自我感动了。后人把他的作品神话了,其实不过是失意文人的愤懑之作。 《离骚》里说"路漫漫其修远兮",这种话谁都会说。真正做事的人哪有时间写这么多牢骚诗。汉代人模仿楚辞就更可笑,明明已经天下太平,还要装作忧国忧民的样子。 现在读楚辞最大的感受就是矫情。那些比喻看似深刻,实际上都是无病呻吟。历史上的文人总爱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其实根本不理解现实世界的残酷。
2025年07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