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琵琶记
琵琶记
高则诚

琵琶记

高则诚  

全称《忠孝蔡伯喈琵琶记》,又题《蔡中郎忠孝传》。戏曲。元末明初高明撰。三卷,四十二出。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未详。元至正进士,历任处州录事、四明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避居鄞县栎社镇沈氏楼,以词曲自娱。此剧系据宋元旧篇改编而成。写蔡伯喈进京应试,得中状元,丞相府招其为婿。蔡力辞不从,被迫与牛丞相女成婚。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翁姑,自食糟糠。后因饥荒,二老亡故,五娘求乞进京寻夫。因得牛小姐相助,始得团聚。最后蔡携二妻回乡祭扫父母坟墓,以全忠全孝作结。剧中赵五娘形象颇为动人。京剧《赵五娘》本此。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击死”,高明反其意而求大团圆,变谴责为同情。此剧在明初影响甚大,人谓传奇之有《琵琶记》犹杂剧之有《西厢记》。有元刻巾箱本,明容与堂刻李卓吾评本,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等数十种版本。又有一八四一年法文译本, 日本亦有多种传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明刻本及陆贻典抄本二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年出版钱南扬校注本,末附《高明小传》。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4891
许多年后再读《琵琶记》,依然会被那份深沉的道德力量击中。每当我在世俗生活中迷失方向时,总会不自觉地翻开这本泛黄的古籍,让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洗涤我的心灵。人生这场修行,原来早在六百年前的戏文里就已道尽。 "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话像一记警钟。赵五娘独守空房,侍奉公婆,吃糠咽菜时仍保持着惊人的坚韧。现代人总说爱情需要仪式感,可五娘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深情是饥寒交迫时仍记得给公婆留一口热粥。当伯喈在相府享尽荣华,五娘却在乡下以琵琶乞食,这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思考:在这个诱惑丛生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守住最初的承诺? 高明笔下的因果报应特别耐人寻味。伯喈的负心换来的是终身愧疚,五娘的善行最终得到上天垂怜。这让我想起祖母常说的一句话:"你给出去的善良,都会变成照亮自己的光。"戏文中张广才这个角色最令我动容,他不过是个邻居,却能在五娘最困顿时伸出援手。这不正是告诉我们,世间温情往往来自最平凡的角落? 当牛小姐得知真相后主动让出正室之位,这个情节总让我热泪盈眶。在崇尚"撕得漂亮"的今天,还有多少人懂得"退一步"的智慧?《琵琶记》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中国传统道德观化作鲜活的人物形象。每次读到五娘在画像题诗那段,都会想起母亲教导我"做人要知恩",简单的三个字,却需要一生来践行。 掩卷时常想,若我身处伯喈的位置,能否抵抗权势的诱惑?若成为五娘,又能否保持那般惊人的韧性?这部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让每个读者都照见了自己的灵魂。在这个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琵琶记》依然在默默提醒我们:有些古老的道德准则,永远不该被抛弃。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2139
《琵琶记》一曲诉尽人间悲欢离合,正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道尽了忠孝两难全的千古之痛。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9544
《琵琶记》里的人生,其实和我们没什么两样。蔡伯喈这个人,一开始也是个老实人,只想好好过日子。他娶了赵五娘,本来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但是后来他去赶考,事情就变了。有时候我在想,要是他没去考试,是不是就不会有后面那些事了。 人活在世上,最难的就是守住本心。蔡伯喈中了状元,被牛丞相看中,硬要招他做女婿。他开始是拒绝的,但最后还是答应了。我看这一段的时候特别难受,因为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可还是没能坚持住。我们生活中不也经常这样吗?明知道不该做的事,因为各种原因还是做了。 赵五娘在家受苦的样子,让人看了心疼。公婆都饿死了,她剪掉头发卖钱,用裙子包土给公婆修坟。这些事情放在现在可能很难理解,但那种孝顺的心是真的。我有时候想,要是蔡伯喈知道家里这样,他还会不会留在京城。 故事最后他们团圆了,但这个团圆来得太晚。蔡伯喈的后悔是真的,可有些事后悔也没用。我看完就在想,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是功名利禄,还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取舍。有些选择一旦做错了,可能一辈子都弥补不了。蔡伯喈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现在的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选择。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故事。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9829
看完《琵琶记》后,感觉很不舒服。这部戏被捧得很高,但实际看下来问题很多。主角赵五娘的形象太虚假,不像真人。她为了守节吃尽苦头,这种写法完全是道德说教。作者高明为了宣扬忠孝,把人物都写成了木偶。 《琵琶记》的结构很松散。前面写赵五娘,后面突然转到蔡伯喈,两边的故事连不起来。蔡伯喈中状元后突然变心,这个转变太突然,没有铺垫。观众根本看不出他为什么会抛弃妻子。 这部戏的语言也很糟糕。唱词写得矫揉造作,动不动就掉书袋。作者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把简单的意思说得特别复杂。普通人根本听不懂那些文绉绉的句子。 最让人生气的是结局。蔡伯喈最后认错,一家人团圆,这个处理太虚伪。现实中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作者为了宣扬"善有善报",硬编出个大团圆,完全不顾常理。这种写法不仅欺骗观众,还教人做白日梦。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9660
"琵琶"弹尽离人泪,"记"字写透世态凉。指尖在泛黄书页上摩挲,仿佛能触到六百年前高则诚笔下的泪痕。这部被誉为"南戏之祖"的作品,像一坛陈年老酒,初尝辛辣,回味却绵长。读《琵琶记》最忌囫囵吞枣,需得像品茶般,让那些看似平实的字句在唇齿间慢慢化开,才能尝出其中三味。 蔡伯喈的苦,赵五娘的难,在今日看来仍如芒刺在背。高则诚的笔法看似朴实无华,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刺中人心最柔软处。当赵五娘剪发卖发时,那缕青丝何尝不是剪断了旧时女子的最后尊严?当她在公婆坟前"罗裙包土",每捧一抔黄土都像是捧着自己破碎的人生。这些细节比那些华丽辞藻更有力量,因为它们来自生活最真实的褶皱里。 戏曲文本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留白"。高则诚深谙此道,他写赵五娘吃糠,只道"糠和米本是两倚依",却不细描她如何咽下这猪狗食。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更残酷的画面。古人写戏,懂得"说破不值钱"的道理,就像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在没说出口的话里藏着最汹涌的情感。 这部作品最触动我的,是其对道德困境的深刻呈现。蔡伯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负心汉,他的矛盾在于忠孝不能两全。应试科举是孝,滞留京城是不孝;辞官回乡是忠,抛却功名又是不忠。这种撕扯至今仍在现代人身上重演——事业与家庭,理想与现实,哪个不是当代版的"琵琶记"?高则诚在六百年前就道破了人类永恒的困境。 书中那些唱词尤其值得玩味。"饥时得一口,强似饱时得一斗",这般民间智慧透着血泪。我总在深夜重读"糟糠自厌"那折,赵五娘将好饭留给公婆,自己暗咽糟糠的情节,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具冲击力。高则诚的伟大在于,他用最市井的语言,写出了最崇高的精神。 现代人读古典戏曲,常觉得隔膜。但若细品《琵琶记》,会发现人心古今相通。如今没有赵五娘这样的孝妇,但多的是在职场与家庭间疲于奔命的现代女性;不再有蔡伯喈式的科举士子,但多的是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的年轻人。高则诚若活在当下,大概会写地铁里啃冷面包的上班族,写凌晨加码的程序员,写那些在房贷与梦想间喘息的灵魂。 掩卷时总想起"书馆悲逢"那场戏。蔡伯喈与赵五娘重逢不相认,一个"未语泪先流",一个"低头只认鞋"。这般含蓄的表达,在今天这个直白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习惯了微信秒回、视频连线,却失去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高则诚教会我们,最深沉的情感往往需要时间的发酵。 这部作品最妙处在于它的"不完满"。最终团圆透着苦涩,功名富贵洗不去心中伤痕。这种真实比大团圆更震撼人心。就像我们每个人,即便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内心总有个角落藏着未愈的伤。高则诚早慧地洞见了这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始终带着血肉温度。 夜雨敲窗时重读"琴诉荷池",蔡伯喈弹琵琶思乡那段,突然懂得古人为何称戏曲为"高台教化"。这教化不在表面训诫,而在那些让人午夜梦回时心头一颤的瞬间。《琵琶记》就像那面被赵五娘摔碎的琵琶,每块碎片都映照着不同的人生。读它,读的是他人故事,照的是自己心事。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