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尚书
尚书
孔子

尚书

孔子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3062
古人读《尚书》,是为了明白治国之道,学习先王智慧。今人读《尚书》,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装点门面。古人把《尚书》当作治国安邦的宝典,今人把它看作一堆难懂的文言文。 《尚书》里记载了很多圣王的言论,比如尧舜怎么选贤任能,大禹怎么治水。这些道理在当时很实用,在今天却显得遥远。我们读这些内容,常常觉得困惑。为什么古人能把简单的话说得这么复杂?为什么他们能用几句话就解决国家大事? 《尚书》里也有很多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比如伊尹辅佐商汤,周公辅佐成王。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很不真实。现在的领导不会像商汤那样虚心纳谏,下属也不会像伊尹那样直言敢谏。我们读这些故事,常常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发生过。 《尚书》里还强调天命思想,说君王要敬天保民。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很迷信。现在的人更相信科学,不相信什么天命。我们读这些内容,常常觉得难以理解。 最让人困惑的是,《尚书》的文字实在太难懂了。很多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很多字不知道该怎么读。我们花费很多时间查字典,结果还是半懂不懂。这样的书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为什么历代学者都推崇它? 现在的人读《尚书》,不是为了治国,不是为了修身,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我们机械地背诵,麻木地翻译,完全感受不到古人的智慧。这样的读书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经典还有什么价值?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9723
《尚书》很好。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9611
推荐⭐⭐⭐⭐⭐ 五年前第一次接触《尚书》,翻开那些佶屈聱牙的篇章时,只觉得满纸都是看不懂的"曰若稽古"。直到去年在曲阜孔庙看到"金声玉振"的牌坊,在周公庙抚摸那些斑驳的青铜器,突然对这部上古之书有了全新的感悟。最近重读《尚书》,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竟在眼前鲜活起来,就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突然开口说话。 站在孔庙大成殿前仰望"万世师表"的匾额时,《尚书·尧典》中"克明俊德"四个字突然浮现在脑海。相传孔子删定六经时,对《尚书》最为慎重。看着殿前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蟠龙石柱,突然明白为什么司马迁说"《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尧舜禅让的记载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让后世帝王将相读了又读——康熙皇帝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存放传位诏书时,想必也常想起"允执厥中"的训诫吧?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周公庙看到的《无逸》篇石刻。这篇周公告诫成王的政论,字字都像青铜器上的铭文般沉重。站在那些长满铜绿的鼎彝面前,"君子所其无逸"的告诫仿佛穿越三千年直接敲在心上。记得文中说"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想起在陕西岐山看到的周原遗址,那些简陋的半地穴式房屋,与殷墟奢华的宫殿形成鲜明对比。突然理解为什么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在山东省博物馆看到《大诰》篇的竹简复制品时,手指忍不住跟着笔画描摹。这篇周公东征前的誓词,每个字都像出鞘的青铜剑。"予小子考翼"的自称,"若涉渊冰"的比喻,读着读着眼前就浮现出那些出土的西周青铜戈上斑驳的血迹。当读到"天棐忱辞"时,突然明白后世"天命靡常"的思想源头在哪里。这些文字不是躺在纸上的墨迹,而是带着青铜器温度的活历史。 最难忘的是在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看到的《洛诰》。站在周王城遗址上,想象着周公营建洛邑时的场景。文中"伻来以图及献卜"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的西周卜骨相互印证。当读到"周公拜手稽首"时,忽然想起大盂鼎上那些跪拜的人形铭文。这些文字与文物就像拼图的两半,拼出了三千年前的真实画面。 最近重读《洪范》篇,在咖啡厅里对着"五行"之说出神。服务员好奇地问我在看什么,我指着"水曰润下,火曰炎上"给她看。她笑着说:"这不就是我们炒菜时的火候吗?"瞬间哑然——原来这些看似玄奥的文字,至今还活在我们的锅碗瓢盆里。就像《酒诰》中"祀兹酒"的告诫,今天依然在提醒我们饭桌上的礼仪。 深夜读《顾命》篇时,被成王临终托付的场景感动得难以入睡。"在后之侗,敬迓天威"的嘱托,让我想起故宫养心殿"中正仁和"的匾额。那些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写在竹简上的墨书,原来从未真正离开过我们。每次在博物馆看到何尊上的"宅兹中国",或是墙盘上的"曰古文王",都觉得这些文字正在透过玻璃柜与我们对话。 最近在整理读书笔记时发现,《尚书》里最打动我的往往是最朴实的句子。《尧典》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皋陶谟》的"在知人,在安民",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像青铜鼎上的饕餮纹一样庄重有力。终于明白为什么韩愈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这些文字本来就不是用来朗诵的,而是需要像考古学家清理青铜器那样,慢慢拂去三千年的尘埃。 重读《秦誓》时正值深秋,窗外落叶纷飞。文中"我心之忧,日月逾迈"的句子,与商鞅方升上刻度的锈迹莫名重合。这些文字就像考古现场的土层,每一层都藏着不同的时代密码。当读到"尚猷询兹黄发"时,忽然想起在碑林博物馆看到的秦代石刻——原来《尚书》不是一本书,而是无数青铜器、甲骨文、简牍共同书写的华夏基因库。 现在每次翻开《尚书》,都觉得是在打开一座青铜器的盖子。那些"曰若稽古"的开头,就像器皿内壁的铭文,等着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解读。从孔庙到博物馆,从周公庙到殷墟,这部古老经典终于在我心里活了起来——原来它从未死去,只是沉睡在每一件出土文物里,等待某个瞬间的苏醒。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693
翻开《尚书》这部古老的典籍,扑面而来的是中华文明最初的政治智慧与道德光辉。"克明峻德,以亲九族"的治国之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至今仍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这部被称为"政书之祖"的经典,用简朴的文字承载着先王们最深沉的政治思考,就像青铜器上的铭文,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那些铿锵有力的句子背后,是一个民族最初的精神觉醒。"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的话语,在三千年前就道出了统治者与民众的深刻联系。读《尚书》时,我总忍不住想象那些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守护着华夏文明的薪火。特别是《尧典》中记载的禅让制度,展现了中国政治文明最早的曙光,这种天下为公的理想,至今仍令我们心驰神往。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用毕生精力解读这些古老的文字。他们就像文明的解码者,为我们还原了《尚书》背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每当我读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这样的句子,都能感受到先人们治国理政的如履薄冰。这部典籍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的密码本,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为何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7650
从《尚书》中读来,越是推敲那些古老的文告,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无奈。那些看似庄严肃穆的训诂,背后其实藏着无数人性的挣扎与妥协。大禹治水的神话固然令人神往,但更触动我的却是那些被洪水逼至绝境的先民们绝望中的祈愿。这些文字里,既有圣王明君的冠冕堂皇,也有失败者不甘的叹息。 读《洪范》九畴时,常想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治国之道,在当时是否也如我们现在读来这般理想化。商周更替的记载尤其耐人寻味,看似天命所归的说辞,细究之下其实都是血淋淋的权力博弈。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让这部古籍格外珍贵。它不像后世经典那般刻意雕琢,反而保留了历史最初的粗糙质感。 如今重读,那些关于德政的告诫依然振聋发聩。只是时移世易,当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道理,如今看来总带着几分宿命般的苍凉。或许经典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那个若即若离的平衡点。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