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志
知书房
人物志
刘劭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这种关于人性本质的古代经典了,偶然在常看的国学频道听到有位老师解析《人物志》,才惊觉这本三国时期的著作竟藏着如此透彻的识人智慧。初读时以为不过是古代版的性格测试手册,却在字里行间触碰到跨越千年的共鸣。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这句话年轻时读来总觉得在鼓吹精英主义,就像现在职场里那些推崇"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成功学。但经历几次团队协作的挫败后才懂,真正的聪明是"明于待人,智于处事"的洞察力。上周部门空降的90后主管,既能让老员工心悦诚服,又能把跨部门协作的deadline提前三天完成——这不正是《人物志》里说的"兼材之人"吗?那些总抱怨"现在年轻人不好带"的领导者,或许该看看"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的提醒。
最颠覆认知的是关于性格缺陷的论述。"偏材之性不可转移"像记耳光打醒了我。曾经耗费半年试图把内向的技术同事改造成社交达人,结果两败俱伤。现在才明白书中"教人者必先识其材性"的深意,就像好的园艺师不会强迫兰花像向日葵那样生长。这种认知让团队管理变得通透——识别每颗星星独特的轨道,比强行排列成北斗七星更有价值。
读至"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时,窗外的梧桐正落下今秋第一片黄叶。突然想到去年带实习生时的笨拙,若是早读懂这种"领导者当如土壤"的智慧,或许就不会用KPI窒息那些创意萌芽。中国古书最妙处在于,它不会给你西式管理学的十二步骤手册,而是用"中和之质"这样的意象,让你在具体情境中自己悟出管理哲学。
合上书页时,咖啡已凉。突然意识到这本写于战乱年代的人才学著作,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守护人性的光辉。在这个AI开始模拟人类情绪的时代,《人物志》里那些关于"神、精、筋、骨、气、色"的观察维度,反而比大数据画像更触动心弦。当现代心理学还在争论MBTI的准确性时,我们的祖先早已道破:"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这种不执着于量化指标的模糊智慧,或许才是应对VUCA时代的终极心法。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古人识人,重在观其德行,察其器量,而今人观人,但问其位,询其财,何其浅薄也!读三国刘劭《人物志》,更觉今人观人之术,已失古意。昔者观人,先看其神骨清浊,次观其言行虚实,今则但以衣冠取人,以资财论人,岂不谬哉?
《人物志》十二篇,条分缕析,将人才分为清节、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类别,可谓穷尽人才之相。而今之职场,但问学历,但看履历,谁复细究其人之真才实学?刘劭言"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今人观人,但见其炫耀处,何其可叹!
尤令人感慨者,是其"九征"之说。刘劭谓观人当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处着眼。而今人面试,但问其能,不问其德;但考其技,不察其心。吾尝见一技术精湛者,却心术不正;又见一能言善辩者,实则腹内空空。此皆因今人观人,已失古法。
最令人痛心者,是其"英雄"之论。刘劭谓英雄者,须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而今之所谓成功人士,多不过是投机取巧之辈,何尝有半分英雄气概?古人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而今人但以财富论英雄,岂非可笑?
每读《人物志》,未尝不掩卷叹息。今人用人,但求速效;今人选才,但看表面。刘劭之明鉴,已成绝响。若使今之HR能读此书,何至于错用庸才而失良将?若使今之领导能悟此理,何至于亲小人而远贤臣?可惜可叹!
此书实为古今识人用人之宝典,而今人多不屑读之,宁信那些西式测评工具,殊不知千年前我们的先贤早已将识人之术研究透彻。不读此书而妄言知人善任,犹如不习水性而欲渡江,岂有不溺毙之理?
此书剖析人才选拔标准,具有实用价值。
"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人物志》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