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齐东野语
齐东野语
周密

齐东野语

周密  

史料笔记。南宋周密撰。存明刊本、明正德胡文璧刊本、 《稗海》本、 《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说库》本等。有二十卷本和一卷本两类。近年排印出版的以二十卷本为底本,参以他书校勘而成,较为精湛。全书二百七十余则作品所记,不少是作者亲历亲闻的,也有部分是他从曾祖父和祖父的旧闻中辑录的,较为可信。书中内容以记述南宋的时政为主,兼杂有琐闻、书画和诗词,是珍贵的文史资料。集中有不少篇章是较为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如《曹泳》,通过秦桧勾结曹泳阴谋篡位的几个具体事例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生动地刻划了秦桧的阴险和专横。 《严蕊》则赞扬了主人公耿直不阿的品质,暴露了道学的虚伪性。 《陆务观》则是对封建礼教下爱情花朵被摧残的血泪控诉。这些作品,不仅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而且有各具特色的艺术描写。本书现行的本子,有二十卷本和一卷本两类。近年出版的通行本即以二十卷本为底本,参以它书校勘而成,较为精湛。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46263
从历史价值来看,《齐东野语》这部南宋笔记看似包罗万象,实则充斥着士大夫阶层的傲慢与偏见。周密以"野语"自谦,却难掩其居高临下的审视姿态,那些关于朝野轶事的记载,分明是为巩固文人话语权而作的精心编排。书中对市井百态的描写总带着猎奇般的疏离感,就像贵族用银匙搅动街边摊的馄饨汤,既想尝鲜又要保持衣袖不沾烟火气。 人物刻画方面更显出作者的精神分裂。他笔下的忠臣孝子永远戴着道德面具,连临终遗言都要符合《礼记》规范,而所谓"奸佞小人"的恶行却总伴随着令人起疑的细节缺失。最可笑的是那些被反复歌颂的节妇,她们在书中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证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荒谬逻辑。当读到某位寡妇因被陌生男子瞥见洗脚而自断其足时,我几乎要摔书而起——这种血淋淋的"美德"记录,分明是男权社会精心设计的恐怖寓言。 语言风格堪称宋代文人病的典型标本。那些刻意堆砌的典故如同过期的胭脂,在历史褶皱里结出斑驳的霉点。自称继承欧阳修《归田录》传统,却把平易近人变成了矫揉造作。写市井纠纷偏要引用《尚书》,记民间笑话非得暗合《诗经》,这种掉书袋的癖好让鲜活的生活场景都变成了枯干的标本。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些突然插入的骈俪段落,就像在粗粮窝头里吃出半块凝固的猪油,腻得人喉头发紧。 作为史料汇编更暴露出致命的虚伪性。那些标榜"亲历"的记载,细究起来多是辗转抄录的二手货色。关于秦桧的秘闻写得活灵活现,可作者出生时奸相都死去二十余年了;记载临安风物动辄"余尝见",但考证其生平分明多年未曾入京。这种真伪混杂的写作方式,与其说是保存历史,不如说是制造迷雾。我甚至怀疑某些"铁闻"就是为迎合时政而编造的定制产品。 阅读体验如同被迫参加一场冗长的士大夫茶会。每页都飘着霉变的龙涎香味道,那些精心修饰的句子在舌尖化作苦涩的茶渣。当读到作者用三百字描写某官员胡须造型时,我终于意识到这种文字洁癖的可怕——它把整个时代都压缩成了书房里的盆景。更可怕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价值观渗透,就像茶水里偷偷掺入的蒙汗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那些腐朽的伦理教条。 重读时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涉及底层民众的章节,文笔就越发轻佻。写士大夫临终是"星陨东南,君子永逝",记佃户饿死就变成"如蝼蚁之毙"。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暴露出所谓"野语"不过是戴着民间面具的精英独白。那些被当代学者捧为"珍贵民俗资料"的内容,实际都经过士大夫眼光的层层过滤,就像用官窑花瓶装隔夜的馊饭。 或许我对这本书的厌恶恰恰印证了它的史料价值——作为封建文人心态的活化石,它确实完整保存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毒素。那些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文字,对底层苦难的诗意消解,至今仍在文化基因里隐隐作痛。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共享单车正碾过南宋御街的遗址,我突然庆幸自己活在能够公然唾弃这种"雅致"的时代。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5685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么接地气的古书了,是在B站上偶然看到一位读书博主推荐的。《齐东野语》这本书看着像闲谈杂记,其实藏着很深的智慧。 以前总觉得古人写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都是些老掉牙的道理。但慢慢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里,讲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书里说到一个官员受贿的故事,开始觉得收点小礼没什么,后来胃口越来越大,最后落得身败名裂。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新闻很像,都是从一点小贪念开始的。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书中关于坚持的部分。有个故事讲一个人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最后成就了大事业。这和我们现在说的"微习惯"道理相通。很多人总想着一步登天,其实每天进步一点点,时间长了就会有质的变化。我现在也开始试着这样做,每天固定时间看书,哪怕只看十页。 书里还提到一个观点,说人要学会观察细节。有个故事讲一个人通过观察蚂蚁搬家预测了天气变化。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人只顾着看手机,错过了身边很多有意思的事。我开始学着放慢脚步,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确实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古人其实很务实。他们记录的都是真实的生活经验,不是空谈大道理。这些经验放在今天依然有用。比如书中讲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现在职场中照样适用。古人的智慧有时候比现代的鸡汤更实用。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3075
古籍精华,周密的《齐东野语》!精妙,有趣,实在绝了!想从头看也行,翻到中间看也行。闲了可以看,忙了更能看。文人能学到东西,老百姓也能看懂。没事时候要看,有事时候更得看。听人说不如自己读,读百遍不如记心里。笔记中的宝库!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4479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样充满民间智慧的古籍了,通过朋友推荐才接触到这本《齐东野语》。起初觉得不过是些乡野轶事,读下去才发现字里行间都是真实的人生道理。 以前总以为古人写书都是说教,现在才明白他们记录的是活生生的经验。书里讲到一个县令判案的故事,表面看是机智断案,仔细想却藏着更深的意味。那个县令没有照搬律法条文,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这让我想到现代职场中,很多人死守规章制度,反而把事情越搞越僵。 书中记载的许多民间谚语,初看平平无奇。比如"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小时候听老人念叨只觉得啰嗦。现在自己在外打拼,才懂得这是最实用的生存智慧。上周突然下雨,包里常备的折叠伞就派上了用场。这种从小事做起的准备,确实避免了很多麻烦。 最触动我的是那些描写市井小民的片段。有个卖油郎的故事,说他每天坚持给穷苦人家留些油底子。开始觉得这是老套的善有善报故事,但作者写得很真实。卖油郎不是刻意行善,只是顺手的举动。后来他遇到困难时,那些受过帮助的人自然都来回报。这说明善意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生活的常态。 书里还提到一个药铺伙计,通过观察客人脸色就能猜到病因。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行业,真正的高手都是这样练出来的。他们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我们总追求速成,却忘了最管用的本事都需要时间打磨。 读这类古籍最大的收获,是发现古人面对的问题和我们现在没什么不同。他们用更朴素的方式记录解决方案,反而比现代很多理论更实用。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对当下处境有启发。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1641
《齐东野语》这部南宋笔记,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丛林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周密以遗民之眼观照故国往事,笔锋游走于掌故与私语之间,看似零散的记忆碎片里,藏着比官方史册更鲜活的南宋脉搏。当我们细读那些关于朝野轶事、文人交游的记载时,会发现这部看似闲散的笔记,实际构成了对正统史学的某种微妙解构——它用市井的耳语消解庙堂的宏大叙事,以私人化的记忆对抗官方的历史建构。 在文献学视野下,《齐东野语》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正史不载的细节。比如记载贾似道当国时期的"公田法"推行始末,周密以亲历者视角记录政策在民间的实际反响,这与《宋史》中程式化的记载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史料补充,而是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书写范式:一种是权力主导的宏大叙事,另一种则是民间自发的记忆保存。周密笔下的临安城,既有瓦舍勾栏的烟火气,也有士大夫阶层的末世狂欢,这种多层次的社会图景,恰恰是官方史书刻意回避的真相。 作为文学文本,《齐东野语》的叙述策略耐人寻味。周密擅长用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勾勒出时代的精神困境。在"张魏公三战本末略"等条目中,他通过细节的白描,将南宋军事外交的困局展现得入木三分。这种文学化的历史书写,比直白的史论更具穿透力——当读者看到那些主战派将领在朝堂上孤立无援的细节时,自然能领会到南宋灭亡的结构性原因。这种"以文证史"的手法,后来在明清野史中发展为重要的叙事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周密在记录历史时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反思立场。他对宋季士风的批评,对理学空谈的质疑,都显示出超越时代的清醒。在"道学"条中,他揭露某些理学家"外示矜厉,内实崇侈"的虚伪面貌,这种批判精神使《齐东野语》不同于一般的怀旧之作。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仍能感受到一个末世文人对文化命运的深切忧思。 这部笔记的魅力,正在于它多重文本属性的交织。既是史料,又超越史料;既是文学,又突破文学。那些散落在各卷的议论片段,如"书籍之厄"条对文化劫难的记述,实际上构建起一部南宋文明的衰亡史。在历史记忆日渐碎片化的当下,重读《齐东野语》中那些被遗忘的声音,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理解:真正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单一声部的独唱。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