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
知书房
饥饿
克努特·汉姆生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
发表书评
“饥饿是一种无法被填满的深渊,只有虚无在其中回响。”
饿着肚子写作的滋味,汉姆生比谁都清楚。这本书记录的不仅是胃的痉挛,更是灵魂的震颤。当身体被饥饿掏空时,那个固执的文人却始终不肯向世俗低头。我在寒夜里读到主人公当掉外套换纸笔的情节,突然明白创作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事。他笔下的饥饿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人在饱食终日的今天依然感到刺痛。这哪里是在写饥饿?分明是在写每个不肯妥协的创作者孤独的骄傲。
作为现代心理小说的先驱,汉姆生的《饥饿》确实令人震撼,算是补上了我对北欧文学的认知空白。合上书页才发现,那些后来备受推崇的意识流作品,多少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这让我再次确信,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开创性的价值——读懂了源头,才能看清后来者的传承与突破。
小说开篇就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个在克里斯蒂安尼亚街头游荡的年轻作家,饥饿像影子一样缠绕着他。读着读着,我常常要停下来深呼吸,仿佛自己也感受到了那种胃部灼烧般的痛楚。但最触目惊心的不是生理上的饥饿,而是随之而来的精神异化。当主人公开始啃食自己的手指时,那种疯狂与清醒交织的状态,让人不寒而栗。"饥饿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句话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汉姆生的笔触太过锋利。他描写的不仅是贫困,更是一个敏感灵魂在绝境中的自我剖析。主人公时而在街头昂首阔步,自诩天才;时而又蜷缩在阁楼里,被自卑吞噬。这种极端的情绪波动,像极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写照。我们何尝不是在自信与自我怀疑之间反复摇摆?只不过汉姆生把这种状态推向了极致。
最震撼的是那些突如其来的暴力描写。主人公无缘无故殴打陌生人,又突然跪地忏悔;前一秒还在构思伟大作品,下一秒就为一块面包出卖尊严。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恰恰揭示了人性最原始的样貌。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文明的外衣是如此脆弱。我不禁想到,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饥饿者",只是平时被理性压抑着罢了。
阅读过程就像在暗夜中跋涉。汉姆生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套路,任由意识如野马般奔腾。有时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让人眩晕,有时又突然插入一段街头见闻,像一记闷棍。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想起自己熬夜写作时的状态——思维飘忽,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模糊不清。
特别要称赞的是译者的功力。那些支离破碎的意识流,那些神经质般的独白,在中文里依然保持着锋利如刀的特质。读到最后,我发现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体验一种生存状态。合上书时,窗外的城市灯火突然显得格外刺眼。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现代人,是否也在以其他方式经历着精神的"饥饿"?汉姆生在一百年前发出的叩问,至今仍在回响。
这部小说教会我用另一种方式阅读。不是追求情节的连贯,而是放任自己沉入文字的漩涡。就像在深海中潜水,越是黑暗处,越能看见发光的生物。那些看似混乱的意识碎片,拼凑起来反而比完整的故事更真实——因为人的思绪本就是如此跳跃。读完后好几天,那些句子还在我脑海里盘旋,像挥之不去的饥饿感。
"饥饿是一种沉默的声音,但它的呼喊比任何言语都更响亮。"——罗克珊·盖伊《饥饿》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