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疏
知书房
茶疏
许次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一壶清茶,二三知己,便是人间至味。"明代许次纾的《茶疏》以这一句道尽茶道真谛,在氤氲茶香中引领我们品味简朴生活的隽永韵味。
解读许次纾的《茶疏》,若以道家思想观之,竟与周易的阴阳消长之道暗合。茶道看似人间风雅之事,实则暗藏天地运行之理。煎茶时火候的文武交替,恰似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而茶汤的浓淡变化,又如同五行相生相克的微妙平衡。茶人在方寸茶席间演绎的,竟是整个宇宙的缩影。
古人制茶讲究"三候",采青须待露水未晞,这分明是取法《周易》"与时偕行"的智慧。但现代茶农为求产量,多滥用催芽剂,这便如管仲所言"逆天道而行",终将自食其果。我曾见过武夷山的老茶人,他们仍守着"七采三留"的古训,这看似降低了短期收益,却暗合"用有余补不足"的天道,使茶山得以休养生息。
茶具的选择更是耐人寻味。紫砂壶的"养壶"之道,恰似生命体在熵增与熵减间的永恒博弈。新壶生涩,需以茶汤滋养,这是人为的熵减过程;而随着岁月流逝,壶身终会风化剥落,回归尘土,这是不可逆的熵增规律。明代茶人推崇"旧器新用",这智慧与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最令人感慨的是许次纾对"茶候"的论述。他说春茶宜用瓷,夏茶宜用砂,秋茶宜用陶。这种因时制宜的智慧,在当代却被标准化生产所取代。有次在杭州偶遇一位老茶人,他坚持用不同材质的茶具冲泡同一款龙井,竟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韵味。这让我想起《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教诲,真正的茶道,从来不是固守成规,而是在变化中寻求平衡。
当代茶文化面临的最大悖论,是越来越精致的茶具与越来越浮躁的饮茶心态。许次纾笔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的饮茶境界,如今已沦为社交媒体的摆拍道具。但每次看到晨光中老人独坐品茶的背影,又觉得茶道的精神从未真正消失。就像熵增定律无法磨灭的生命力,真正的茶文化总能在喧嚣中寻得存在的缝隙。
《茶疏》最大的魅力在于诠释了"一片茶叶承载天地灵性"的真谛,明代许次纾用细腻的文笔精心梳理茶事精髓,将茶的禀性和冲泡之道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氤氲茶香中品味生活的清雅与深邃。
《茶疏》一书,正如许次纾所言:"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之为饮,发乎神明,得之心而应之手。”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