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洛阳牡丹记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  

欧阳修撰。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二。作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牡丹的专著,全文分《花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和《牡丹记跋尾》四部分。《花品序第一》,写天下牡丹不能与洛阳牡丹相敌,洛阳牡丹花果为天下第一,驳斥洛阳牡丹之美盛,乃因洛阳居九州之中、得中气之和的说法,并记20多种特著之花名。《花释名第二》,详记牡丹各种品种的得名之由来,花色之特点,尤见名贵品种的产生是人们长期精心培育的结果,指出牡丹不载于文字,文人吟咏篇什不多。《风俗记第三》,记叙洛阳人爱花赏花之习俗和向朝廷贡花之事,并对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等方法,详加说明,反映出当时园艺栽培之技术。《牡丹记跋尾》则叙蔡君谟书此“记”于石的经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言不繁,说事明晰。知识性很强,文风也朴实自然。在结构和行文上对陆游《天彭牡丹谱》有影响。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47866
《洛阳牡丹记》这本书让人看了很不舒服。作者一直在吹捧牡丹多么高贵多么美丽,好像没有牡丹整个世界就不完整了。我觉得这种想法很可笑。 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述牡丹的花色花形。他写得非常详细,但读起来很枯燥。他说牡丹比其他花都好看,这完全是个人偏见。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牡丹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关于牡丹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很夸张,明显是后人编造的。作者却把这些当成真事来写,显得很没有判断力。 最让人生气的是作者对牡丹价格的描写。他说有些牡丹能卖到很高的价钱。这完全是炫耀财富的行为。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这些牡丹,这种描写只会让人反感。 作者还批评不喜欢牡丹的人。他说这些人不懂欣赏美。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每个人都有权喜欢或不喜欢某种东西,凭什么要按照作者的标准来评判。 整本书都在强调牡丹的独特地位。作者不断重复牡丹如何与众不同。这种自夸的写法让人厌烦。自然界有那么多美丽的事物,为什么非要揪着牡丹不放。 书中关于牡丹栽培的部分还算实用。但作者又加入了很多不必要的赞美。这些内容对实际栽培没有任何帮助,纯粹是在浪费读者时间。 读完整本书,我觉得作者完全被牡丹迷住了。他失去了客观判断的能力。这种过度崇拜的态度让人很难认同。牡丹确实是一种美丽的花卉,但不值得这样盲目追捧。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8447
欧阳修与周师厚堪称宋代牡丹谱录书写传统中的双峰并峙。面对北宋中期牡丹栽培的鼎盛局面,二人皆以博物家的眼光记录洛阳花事,然著述旨趣迥异:欧阳修以文人雅趣为宗,注重品第高下与赏玩之道;周师厚则以农学家视角,详述栽植技艺与品种特性。纵观中国花卉文献谱系,可知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延续了唐代舒元舆《牡丹赋》的文学传统,将牡丹鉴赏提升至士大夫雅文化的层面;而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虽稍晚出,却开创了园艺技术的系统记录范式,其务实精神与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一脉相承。 北宋洛阳牡丹栽培臻于极盛,欧、周二氏皆致力于记录这一文化现象,而视角各具特色。欧阳修秉承文人审美传统,周师厚则专注农艺实践。细究之,欧阳修以"花品叙"开篇,仿效钟嵘《诗品》体例,将牡丹分为三等九品,这种品鉴方式明显承袭了六朝人物品藻与唐代诗格传统;周师厚则按花期先后排列品种,详细记载每种的叶形、花色、花型等植物学特征,其科学态度与贾思勰《齐民要术》遥相呼应。二者著述取向的差异,实则反映了宋代知识阶层对牡丹文化的两种认知维度——作为审美符号的牡丹与作为栽培对象的牡丹。 若考察中国古代植物谱录的发展脉络,欧、周二人的贡献各具开创性。欧阳修的文士视角影响了后来陆游《天彭牡丹谱》等文人笔记的写作范式,将牡丹鉴赏纳入士大夫的雅趣体系;周师厚的农学笔法则为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提供了技术范本,其务实精神甚至在当代园艺实践中仍可见遗绪。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在"风俗记"中描绘的洛阳牡丹花会盛况,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民俗史料,更揭示了牡丹从自然物候到文化符号的升华过程;而周师厚对"鞓红"、"魏紫"等品种的精确描述,则为后世考证宋代牡丹品种提供了关键依据。二者著述的互补性,共同构成了宋代牡丹文化的完整图景。 从更宏观的学术史视角观之,欧、周著述的分野折射出宋代知识体系的分化趋势。欧阳修代表的人文传统,将牡丹纳入"格物致知"的理学认知框架;周师厚代表的科技传统,则体现了宋代实用知识的专业化倾向。这种双轨并行的记录模式,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植物学文献的类型谱系,更在方法论层面预示了后来《本草纲目》兼具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双重特质。在这个意义上,两部《洛阳牡丹记》堪称中国博物学传统中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3458
牡丹花下,千年风流,洛阳春色,独占天下。一朵姚黄,半部盛唐史;一株魏紫,半部洛阳志。踏入王城公园时正值谷雨时节,牡丹花开如海,游人如织,而最令人驻足流连的,莫过于那几株千年古牡丹,枝干虬劲,花大如盘,犹带盛唐气象。 记得初次在洛阳博物馆见到宋代牡丹纹样的青瓷时,就被那雍容华贵的姿态所震撼。牡丹纹样自唐始盛,至宋已达巅峰,工匠们将牡丹的富贵之气融入器物,正如宋人将牡丹的华美写进诗词。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虽仅千余字,却道尽牡丹神韵,其中"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一句,至今读来仍令人心驰神往。细读之下,发现文中对牡丹品种的记载竟达二十四品之多,而今日洛阳牡丹已逾千种,可见千年传承,愈发璀璨。 漫步神州牡丹园,恍若穿越时空。唐代长安城盛行牡丹,武则天曾命在御苑广植牡丹,至开元年间更成风尚。而洛阳牡丹之盛,始于隋炀帝建西苑,兴于武则天迁都,盛于北宋西京留守钱惟演广植名品。园中导游指着一株"洛阳红"说,此花色泽如朝霞,传说为杨贵妃最爱。忽然想起白居易《牡丹》诗中"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之句,唐代诗人对牡丹的痴迷,恰如当今游人对牡丹的追捧,千年未变。 欧阳修笔下记载的"姚黄""魏紫""二乔"等名品,至今仍是洛阳牡丹的代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龙卧墨池",花呈墨紫色,花心似有青龙盘卧,传说为宋代名相王安石亲手培育。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见到此花时,不禁感叹古人育种之精妙。欧阳修在记中详细记载了牡丹嫁接之法,而今日洛阳花农仍沿用古法,以芍药为砧木,使牡丹更显富贵之态。 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国际牡丹园的百年古牡丹区。那里有清末民初的老花农精心培育的古老品种,花型虽不如新品种硕大,却自有一番古朴韵致。看着那些铭牌上"醉杨妃""粉娥娇"等充满诗意的名字,忽然明白为何历代文人独爱牡丹——它不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富贵吉祥的永恒追求。 牡丹文化节期间,满城尽带牡丹香。从应天门遗址到天街遗址,从明堂天堂到九洲池,处处可见牡丹身影。夜晚的灯光秀将牡丹图案投射在古建筑上,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恰如牡丹在新时代绽放的别样风采。忽然想起欧阳修记中那句"牡丹之盛,始于唐,盛于宋",而今日洛阳牡丹之盛,可谓超越古今。 在洛阳的街头巷尾,牡丹元素无处不在。地铁站的牡丹浮雕,公交车上的牡丹图案,甚至路边的井盖都印着牡丹纹样。这种深入城市肌理的文化印记,正是洛阳作为"牡丹花城"的独特魅力。欧阳修若在世,见此盛况,想必也会欣然提笔,续写新的《洛阳牡丹记》。千年牡丹文化,在当代洛阳人手中,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1986
暮春时节,当欧阳修在洛阳官舍的烛光下记录那些转瞬即逝的繁华时,大约不曾料到这些文字会成为后世窥探北宋盛世的棱镜。这部写于1034年的植物笔记,以24品牡丹的生死荣枯,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审美焦虑——姚黄魏紫的品评标准暗藏士大夫的价值排序,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里晃动着政治浮沉的影子。那些被精细描摹的花型:千叶莲花的层叠仿佛庙堂等级的物化,楼子状的隆起恰似对世俗功名的执念。当现代基因技术还原不出当年的"御衣黄"色谱,当今日洛阳街头复刻的唐宋园林总带着塑料感的鲜艳,才懂得真正的风雅早已随那支蘸墨的毛笔一起风化。教科书里简化为"古代园艺专著"的标签,掩盖了文字背后潮湿的叹息:在工业文明碾压过的土地上,我们连惆怅都显得如此廉价而程式化。那些反复誊抄的花谱,更像是文人对不可逆时光的温柔抵抗,每一笔勾勒都在提醒:人类对永恒的追逐,最终都败给了一季花期的残酷计时。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3049
读完《洛阳牡丹记》,我感觉很失望。这本书讲了很多牡丹的知识,但是内容很杂乱。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写牡丹的种类和颜色,但是这些描写没有条理。我觉得这些内容可以写得更好。 书里提到很多古代人对牡丹的看法,但是作者没有解释清楚这些看法的背景。读者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古人这样想。作者只是把一堆资料堆在一起,没有好好整理。 作者写了很多关于牡丹种植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现在已经过时了。现代人种牡丹的方法和古代很不一样,所以这些内容没什么用。我觉得作者应该多写些对现代人有帮助的东西。 书中有很多诗词,但是选得不好。这些诗词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写得很一般。作者没有说明为什么要选这些诗词,让人摸不着头脑。 总的来说,这本书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内容组织得不好,实用性也不强。我读完后觉得浪费时间。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