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学琼林
知书房
幼学琼林
程登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4
发表书评
读完《幼学琼林》这部所谓"蒙学经典",实在让人如鲠在喉。这部号称汇集天文地理、历史典故的百科全书,本质上不过是程登吉将儒家教条与市井传闻搅拌在一起的杂烩。那些打着"启蒙"旗号的骈文对仗,不过是把封建伦理包装成金科玉律的糖衣炮弹。最令人不适的是,书中将"君为臣纲"这类糟粕与自然常识混为一谈,让孩童在背诵云雨雷电成因时,潜移默化接受三纲五常的荼毒。
书中那些被吹捧的"巧妙对仗",细看之下尽是牵强附会的文字游戏。比如用"麟之趾"对"鹊之巢",除了展示作者掉书袋的能耐,对启蒙教育有何裨益?更可笑的是那些穿凿附会的典故解读,将《诗经》"关雎"强行解释为"后妃之德",把活泼的民间歌谣扭曲成道德教科书。这种将文学阉割成伦理注脚的做法,暴露出编者狭隘的卫道嘴脸。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记载的某些民俗趣闻倒也别具风味。比如"吴牛喘月"的掌故,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江南暑热的风物志;"獬豸触邪"的传说,虽荒诞不经却透着朴素的正义想象。可惜这些吉光片羽都被淹没在陈腐的说教里,就像一锅发馊的浓汤中漂着几片新鲜菜叶——终究改变不了整锅汤变质的事实。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更应该警惕这种将知识驯化为统治工具的文化陷阱。
古人教子,首重蒙学。程登吉先生《幼学琼林》一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包罗万象。今人教育子女,只知数理化,不问文史哲,实在可叹。古代蒙童入学,先习《三字经》《百家姓》,继而《千字文》《幼学琼林》,循序渐进,根基稳固。今之孩童入学,直奔考试题目,看似聪明,实则浅薄。
《幼学琼林》内容广博。讲天文时,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让孩子知道天地由来。讲地理时,说"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教人明白自然之理。讲人伦时,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道尽家庭和睦之本。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实则深刻。今日学校课程虽多,却少有如此系统讲述做人根本的教材。
书中典故丰富。说到"管宁割席",让人知道交友要谨慎。说到"子路负米",教人懂得孝顺父母。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容易记住。现在的孩子玩手机游戏,看动画片,记住的都是些没用的东西。古人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孩子,既有趣味,又有教益。
文字对仗工整。如"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读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句子,孩子容易背诵,也容易理解。现在的教科书,语句冗长,内容枯燥,孩子都不爱读。古代蒙书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编写得法。
今人教育,过于功利。家长只关心考试成绩,老师只盯着升学率。古人教育,重在育人。《幼学琼林》这样的书,教孩子明事理,懂规矩,知进退。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为孩子好。现在的教育,把孩子教成了考试机器,实在可悲。
《幼学琼林》一书,诚如古人所言:'读完《幼学》走天下,开言即吐翰林花。'
初次翻阅《幼学琼林》,只觉是一部蒙学读物,内容庞杂如百科全书。待细细品读,方知这部明代程登吉编纂的经典,实则是用骈俪文字搭建的传统文化殿堂。它不像寻常启蒙教材那般刻板说教,而是以对仗工整的韵文,将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五千年文明的智慧清泉。
这部书最打动我的,是其独特的编纂方式。它将浩瀚知识分门别类,用"天文""地舆""岁时""朝廷"等三十三个门类,将零散的生活常识编织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每读一节,都像在打开一扇传统文化的轩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天文启蒙,"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的岁时记述,这些文字既有蒙童易懂的浅显,又藏着文人墨客的雅致。我常想,古人启蒙竟如此讲究,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在"夫妇"篇中,"如鼓瑟琴,夫妻好合之谓"的典雅表述,道出了传统婚姻的理想状态;"朋友"篇里"胶漆相投,友谊之笃",则用最简练的比喻勾勒出至交情谊。这些文字穿越数百年光阴,至今读来仍觉鲜活生动。我尤其欣赏书中将抽象道理具象化的表达智慧,比如用"蚕吐丝而自缚,蜡炬泪以成灰"来警示世人莫作茧自缚,既形象又深刻,比直白的说教更有穿透力。
作为一部蒙学经典,《幼学琼林》的价值远不止于识字启蒙。它实际上是一部微缩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人事"篇中,"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的训诫,至今仍是处世箴言;"贫富"篇里"贫者士之常,富者人之所欲"的辩证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智慧的中庸之道。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凝聚着先人的人生体悟。
重读此书时,我常感慨古人教育之用心良苦。他们不满足于让孩子单纯识字,更要通过优美的韵文传递文化基因,培养审美情趣。书中那些对仗工整的句子,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既是语言训练,更是美学熏陶。这种将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当然,阅读这部明代著作也需要辩证眼光。书中某些内容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显然已不合时宜。但更多关于为人处世、观察自然的智慧,依然闪烁着永恒的光芒。我习惯在阅读时做些批注,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互印证,比如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训诫与当代沟通艺术相结合,思考如何让忠言不再逆耳。
《幼学琼林》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真正的启蒙教育应当如春风化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这部书虽然成于数百年前,但其将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熔于一炉的编纂智慧,对今天的教育者仍有借鉴价值。每当我翻阅这本蒙学经典,总能从那些工整对仗的句子里,读出古人对待启蒙教育的虔诚与匠心,这种精神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最近翻看程登吉的《幼学琼林》,感觉特别适合迷茫的时候读一读。这本书就像一位老者在耳边絮絮叨叨,讲的都是最朴实的道理。
书里说,做人要懂得感恩。父母生养我们不容易,师长教导我们很辛苦,这些都是要记在心里的。别人帮了你,你要记得回报。我看到这里总是会想起那些曾经帮过我的人,心里暖暖的。
说到待人接物,书里讲得很明白。见到长辈要恭敬,对待晚辈要和气。朋友之间要真诚,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道理现在听来可能有些老套,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
关于读书学习,书里说得很实在。学习要勤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不懂的要虚心请教,不要不懂装懂。我每次读到这些都会提醒自己要多用功。
书里还讲了很多生活常识。比如吃饭要有规矩,走路要端正,说话要得体。这些细节看似简单,但要做到也不容易。我常常会对照书里说的来检查自己的行为。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关于修身的部分。书里说,做人要正直,要诚实,要守信用。这些品质现在可能不太被看重,但我始终觉得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书里说的太过理想化。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无奈,不是光靠这些道理就能解决的。但转念一想,正是因为现实复杂,才更需要这些简单的道理来指引方向。
这本书我会放在手边经常翻看。每次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虽然书里的语言有些古旧,但道理却是永恒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