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47年,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描写的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不堪受辱和恋爱受挫,外出致富。回来后发现女友凯瑟琳已与地主林顿结婚,继而产生对地主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18683
窗外的荒原在暮色中起伏,像极了书页间那些永远无法平息的怨怼。第三次翻开这本泛黄的《呼啸山庄》,指甲不自觉地掐进掌心——所谓爱情神话的糖衣之下,包裹的分明是两颗相互撕咬的灵魂。隔壁公寓又在播放晚间新闻:"伯明翰再现青少年持刀伤人案,嫌疑人称受到校园霸凌..."暴力从来都在轮回,只不过从约克郡的沼泽换成了现代城市的混凝土森林。 那些书评里歌颂的"旷世绝恋"令我发笑。希斯克利夫把指甲嵌入凯瑟琳苍白手腕时,那些淤青难道会绽放玫瑰?当他把伊莎贝拉的卷发连皮带肉扯下,这难道就是维多利亚时代评论家们啧啧称叹的"激情"?我们总习惯给施暴者戴上深情的面具,就像给呼啸山庄的嶙峋怪石披上晚霞的绸缎。可再绚丽的暮色,也遮不住石缝里渗出的血腥气。 勃朗特的确用文字凿开了人性最黑暗的矿脉,但那些为角色辩解的读者,何尝不是在复刻画眉田庄宾客们的虚伪?当他们说"希斯克利夫是因爱生恨",就像在说奴隶主鞭打黑奴是"为了让他们更勤勉"。现在书架上精装版的烫金书名闪闪发亮,有多少人记得初版时封皮是阴郁的墨绿色?我们总爱给毒药裹上糖衣,就像把呼啸山庄的暴雨解释成"爱情的洗礼"。 最讽刺的莫过于结局那株歪斜的荆棘。它说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灵魂终于和解?在潮湿的约克郡土壤里,恐怕连蚯蚓都在冷笑。两个用仇恨喂养彼此三十年的幽灵,突然就悟透了宽恕?这比伦敦剧院里最蹩脚的情节剧还要荒谬。合上书时雨水正敲打窗棂,那节奏多像凯瑟琳用婚戒刮擦玻璃的声响——有些爱情故事,本质上不过是精致的自虐仪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86719
呼啸山庄是一座爱与恨的火山,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如同两股相互撕咬的飓风。读这本书就像站在悬崖边感受风暴,既危险又令人着迷。勃朗特笔下的爱情不是花园里的玫瑰,而是荒原上带刺的荆棘,在痛苦中绽放出惊人的生命力。那些疯狂的灵魂最终在死亡中获得宁静,却让活着的我们明白:极致的情感既是一种诅咒,也是一种恩赐。这世上多少人终其一生,都不曾如此炽热地活过。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2125
在翻阅英国文学经典时,偶然间与《呼啸山庄》相遇,这部被维多利亚时代读者斥为"野蛮"的作品,却在我心中激起了最深的共鸣。最令人震撼的是,勃朗特笔下的爱与恨都如此极端,仿佛约克郡荒原上永不消散的雾气,将每个角色紧紧缠绕。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感情超越了普通爱情的定义,更像两个残缺灵魂的相互撕咬与愈合。 阅读时常常陷入思考:当一个人被剥夺了尊严、爱情与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斯克利夫给出了最残酷的答案。这个吉普赛孤儿在呼啸山庄受到的歧视与虐待,最终将他塑造成一个复仇的恶魔。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疯狂,既感到毛骨悚然,又忍不住心生怜悯。他对凯瑟琳的爱如此纯粹,却又如此具有毁灭性。"我就是凯瑟琳"这句话背后,是两个灵魂病态的纠缠,是爱到极致后产生的异化。 最打动我的是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对抗精神。无论是希斯克利夫与社会阶层的对抗,凯瑟琳与女性命运的对抗,还是第二代凯蒂与压迫的对抗,都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勃朗特将人性放置在极端环境中淬炼,让我们看到爱情可以多么崇高,仇恨又能多么彻底。那些在暴风雨中摇曳的荆棘,恰如人物扭曲却倔强的灵魂。 当希斯克利夫最终放弃复仇,选择与凯瑟琳的灵魂相聚时,我感受到的不是解脱,而是深深的悲凉。这部小说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依然能在现实中看到希斯克利夫们的影子——被伤害的人变成施害者,这个永恒的悲剧循环。或许勃朗特想告诉我们,唯有像小凯蒂那样保持人性的温度,才能在呼啸的北风中守住内心的火种。 合上书页,荒原上的风声仍在耳畔呼啸。这部充满野性力量的作品,像一记重拳击中胸口,让人在疼痛中思考爱的本质与人性的边界。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7465
《呼啸山庄》这部哥特文学的巅峰之作,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显露出其独特的光彩,但当我们褪去文学史赋予它的光环,以纯粹读者的身份走进这座荒原古堡时,却发现勃朗特笔下的世界始终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最令人不适的是人物情感的极端化处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所谓的"灵魂之爱",更像是一场相互撕咬的精神瘟疫。当凯瑟琳说出"我就是希斯克利夫"这样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台词时,现代读者感受到的不是浪漫,而是某种病态的共生关系,就像两株在暴风雨中扭曲缠绕的荆棘,用伤害来确认存在。 叙事结构的刻意复杂化也造成了阅读障碍。洛克伍德这个局外人的视角本就显得刻意,当故事转入女管家耐莉的漫长回忆时,时间线的来回跳跃更是让本就阴郁的故事支离破碎。更令人困惑的是,勃朗特为何要让所有角色都浸泡在永恒的愤怒里?从小哈里顿把幼犬吊死在门背后,到希斯克利夫掘开爱人坟墓的疯狂举动,整部小说就像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歇斯底里发作,连偶尔闪现的温柔时刻——比如小凯西在荒原上采撷石楠的描写——都像是暴风雨前虚假的宁静。 最令人遗憾的是勃朗特对女性命运的粗暴处理。伊莎贝拉从天真少女到行尸走肉的转变被简化为一个警示寓言,而第二代凯瑟琳的婚姻则沦为仇恨链条上的装饰品。当老仆人约瑟夫用约克郡方言念叨着"末日审判"时,读者会突然意识到,这座山庄里根本没有鲜活的生命,只有被诅咒的提线木偶。勃朗特用惊人的才华构建了一个情感的黑洞,却忘记了文学除了展现人性的深渊,还应该给读者留一扇透气的窗。那些被过度美化的复仇戏码,在当代读者眼中,不过是用诗意的语言包装的精神暴力。当我们合上书页,记忆中残留的不是心灵的震颤,而是久久不散的窒息感——这或许正是这部杰作最矛盾的特质:它既能让你惊叹于文字的力量,又忍不住想要逃离它的掌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3081
每个人都是孤独地来到呼啸山庄,在这片荒原上度过短暂又漫长的一生。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从相遇那一刻就注定了悲剧,因为他们无法真正拥有彼此,世界永远是他们之间的阻碍。他们找到了灵魂相通的另一半,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爱情成了最深的伤口,孤独在每一次拥抱后变得更重。有的人像林顿,早早失去了爱的勇气;有的人像希斯克利夫,爱得疯狂却无处发泄;有的人像小凯瑟琳,被困在爱的牢笼里。呼啸山庄的故事让人看到,爱情不是解药,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孤独。生命在这里就像荒野上的风,来了又走,什么都不会留下。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