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注释
知书房
论语注释
孔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不少读者翻开《论语》便觉索然无味,以为不过些陈腐说教,殊不知此中藏着春秋时代活生生的烟火气。当年夫子与门人问答,用的皆是齐鲁大地的家常话,那些"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在当时的语境里,恐怕比今日的微博热词还要鲜活三分。今人读来滞涩,非文本之过,实乃我们与那个提着竹简、坐着牛车的时代隔了二十多道黄河的缘故。
钱穆先生曾打趣说读《论语》要备三副眼镜:一副看字面意思,一副察言外之音,还有副要挂在历史的天平上称量。譬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若不知当时"女子"特指妾婢,"小人"说的是仆役,难免要拍案骂句"封建糟粕"。我初读时也这般愤慨,后来在曲阜听老儒生讲古,才知这话原是家政管理心得,倒与性别平等无甚干系。
最令人唏嘘的是那些被时光磨钝了的语气。子路问"闻斯行诸",夫子答"有父兄在",如今读来平平,放在当年却是带着三分无奈七分宠溺的师生对谈。杨伯峻先生的注本妙处,正在于把这些凝固的语气助词都焐热了——"也已矣"不是冷冰冰的句读,是老先生捋着胡子发出的悠长叹息。记得在国子监旧址见到块残碑,斑驳间隐约能辨"不愠"二字,忽然就懂了为何历代文人总爱把《论语》抄在衣袖上,那些句子分明还带着体温。
训诂家们总说读懂《论语》要先通《说文》,我倒觉得更需备盏青灯。某个深夜读到"逝者如斯夫",窗外恰有秋雨敲檐,刹那间就明白了何为"知我者其天乎"。这般跨越两千年的心意相通,或许才是注释最难捕捉的魂灵。
困惑时读《论语》,孔子告诉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茫时读《论语》,他提醒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遇到挫折时,他鼓励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被人误解时,他理解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面对困难时,他教导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更不用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任何时候翻开《论语》,都能找到答案。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与孔子相遇。他面对乱世依然坚持理想,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他留下的智慧穿越两千多年,至今仍在指导我们的生活。
圣人之言,微言大义,皆在《论语》中纤毫毕现。夫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涵括其中。细读《论语注释》,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如饮醇醪,久而弥笃。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道尽人生无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透处世根本。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却是照亮中华文明两千年的明灯。
注释大家将圣贤之言剖析得淋漓尽致,使今人得以穿越时空,亲聆夫子教诲。读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顿觉为学之乐;看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方知谦虚之要。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悟,仿佛夫子就在眼前,循循善诱。这不仅是解读经典的钥匙,更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图腾。
看完《论语注释》我实在忍不住要吐槽,这些注释者把孔子的话解释得也太理想主义了吧?古人确实智慧,但非要给每句话都贴上道德教条的标签,未免太过矫情。看到他们把"仁者爱人"解释成无条件宽容,我就想笑——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圣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光靠道德感化能解决什么问题?
注释者动不动就说"克己复礼"是万灵药,可历史证明礼制根本约束不了人性。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不就是明证吗?现在这些学者还在自欺欺人,把《论语》注释成道德教科书。我读到"君子喻于义"的注释时特别无语,他们完全忽视了孔子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生硬地把古代思想套在现代社会。
最可笑的是注释者对"为政以德"的过度解读,活像在编造乌托邦童话。现实政治哪能靠道德维系?看看历代王朝更迭,哪个不是制度崩坏导致的?与其在故纸堆里虚构道德神话,不如好好研究怎么用制度约束权力。这些注释把《论语》变成精神麻醉剂,让人沉浸在虚幻的道德优越感里,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每当在人生路上感到迷茫时,我总会翻开这本《论语注释》。那些穿越两千多年的智慧箴言,总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内心最幽暗的角落。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让我学会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连楼下卖煎饼的大叔娴熟的手艺,都成了我学习的榜样。
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总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平日的言行。上周和同事争执时,这句话突然浮现在脑海,让我及时刹住了即将脱口而出的刻薄话。现在我把这句话写在办公桌的便签上,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师,时刻提醒我待人要存一份同理心。
最触动我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诲。在这个人人都想表现得无所不知的时代,承认自己的无知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记得第一次在会议上说"这个领域我不太懂"时,不仅没被嘲笑,还收获了前辈的指点。这种真诚的态度,反而让我赢得了更多成长的机会。
书中关于"君子求诸己"的论述让我明白,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去年工作遇到瓶颈时,正是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半年后竟意外获得了转岗的机会。这让我深信:人生的转机,往往始于自我的觉醒。
每次重读"学而时习之",都有新的感悟。最近我开始实践"日知其所亡"的方法,每天记录三个新学到的知识点。三个月坚持下来,竟积累了厚厚一本笔记。这种点滴的积累,让我真切体会到什么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浮躁的现代社会里,《论语注释》像一剂良方,治愈着我的焦虑与迷茫。它教会我在快节奏中保持从容,在功利面前坚守本心。当我看着地铁里人人都盯着手机时,总会想起"见贤思齐焉"的教诲,提醒自己抬起头来,看看身边那些认真生活的人们。
这本书最珍贵之处,在于它让古老的智慧照进现实生活。读它不需要正襟危坐,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需要时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那些简短的句子背后,是历经千年淬炼的人生真谛。每次重读,都能在新的生活境遇中获得不同的启示。
我把这本《论语注释》放在床头,它已经成为我的精神指南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夜不能寐的时刻,翻看几页总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处世之道,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在纷扰世界中,始终保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坚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