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
论语注释
孔子

论语注释

孔子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为《论语》原文的注释,译文和解读。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9367
翻开《论语注释》,好像穿越时空坐在孔子身边听课。有人看到"仁者爱人"的处世哲学,有人记住"学而时习之"的治学态度。对我来说,这些话就像邻居大爷在饭桌上唠家常,告诉我怎么待人接物。这些道理放现在照样管用,上班怎么跟同事相处,回家怎么教育孩子,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丢,读着读着就觉得心里踏实,过日子也有底气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2768
近来重读《论语注释》,那些曾经觉得晦涩的语句,如今竟在生活的褶皱里显出真味。孔子谈"仁者爱人",年轻时只道是道德说教,而今见多了世态炎凉,才懂得这份推己及人的胸怀何其珍贵。看着地铁里疲惫的上班族,菜市场讨价还价的老街坊,忽然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最接地气的生活智慧。 特别触动于"三十而立"这句。从前以为是成功学鸡汤,现在才懂这是对生命节奏的精准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总在焦虑三十岁没能财务自由,却忘了立身之本在于心智的成熟。孔子说的"立",分明是让人在浮躁中守住精神坐标。 读着读着,那些跨越两千五百年的对话竟像老友闲谈。当同事为升职勾心斗角时,想起"君子和而不同";当被琐事缠身烦躁时,默念"居处恭,执事敬"。这些句子像陈年普洱,初尝平淡,回味时却于唇齿间渗出甘甜。原来最恒久的处世之道,早被这位老人在竹简上写得明明白白,只待我们在岁月里慢慢咂摸出滋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2497
《论语注释》作为解读孔子思想的经典文本,虽非孔子亲撰,却通过弟子辑录的对话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其学说以"仁"为本,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其思想体系之严密,影响之深远,使得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列为"世家",足见地位之崇高。此书以短小精悍的对话体呈现,看似零散却暗藏体系,犹如散珠贯线,需读者细细品味方能得其三昧。 历代注疏者众,从汉儒郑玄到宋儒朱熹,各家注解各有侧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注释本身已构成独立的思想体系,甚至在某些层面超越了文本原意。譬如"学而时习之"一句,汉唐学者多解为诵读诗书,至程朱则引申为"穷理尽性"的工夫,这种诠释的流变恰印证了伽达默尔所言"理解始终是不同理解的理解"。我们不必执着于某家某派的正统之争,当如陆象山所言"六经注我",取其精华而为今用。 若论其真伪,现代考据学者指《论语》部分章节确有后人增饰。如《季氏》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语,显系战国儒者托古改制之说。然则孟子早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论,王阳明亦云"心外无物",文本真伪之辩终究要让位于义理得失之辨。试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纵使出自七十子后学之手,谁能否认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金律? 从思想脉络观之,《论语》实为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发端。其论仁,不仅是"爱人"的情感流露,更包含"克己复礼"的实践智慧;其论学,非止于知识积累,而是"下学而上达"的生命成长。尤为难得的是,孔子言说总能在具体情境中展现普遍真理,如"觚不觚"的感叹,表面论礼器形制,实则寄托对礼崩乐坏的忧思。这种即事言理的表达方式,比之后世理学家空谈性命,更显活泼泼的生命力。 今人读《论语》,不必如汉儒般字字求微言大义,也不必似理学家般句句关联心性。观其日常应答中的智慧闪光,察其因材施教中的教育艺术,味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生命境界,便可得其大要。笔者常觉《论语》如良药,初尝或苦涩,久服则神清气爽;又如明镜,照见己身之不足而促人自省。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其中"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见贤思齐"的进取精神,仍是指引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明灯。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9166
读《论语注释》,最让人感慨的是孔子对弟子的耐心。他反复讲解同一个道理,不厌其烦。颜回早逝,孔子痛呼"天丧予",师徒之情跃然纸上。书中记录了许多生活细节,比如孔子听到好的音乐,三个月不知肉味。这些小事让圣人形象变得真实可亲。注释部分解释了古文难点,但对孔子的人格魅力没有过度拔高。读完觉得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师。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14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