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马塞尔·普鲁斯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是20世纪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后出版于1913—1927年间。 这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七大卷,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只有贯穿始终的情结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该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心灵追索描写、宏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更多
书评  · 1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65183
"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的天堂。"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6177
说实话,翻开《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时,我差点被那些绵延不绝的长句子击垮。普鲁斯特似乎从不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一个简单的喝茶场景能被他描绘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思辨。那些关于记忆、时间、爱情的论述,起初让我觉得不过是文人的无病呻吟——谁会在吃一块玛德琳蛋糕时突然陷入对童年往事的无尽追忆?这未免太矫揉造作了。 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书中人物那没完没了的社交活动。凡尔杜兰家的沙龙、盖尔芒特家的晚宴,那些贵族们谈论着毫无意义的琐事,用最优雅的方式说着最无聊的话。我常常读着读着就走神,心想这些人到底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普鲁斯特用整整七卷的篇幅记录这些,难道不觉得浪费纸张吗? 但奇怪的是,当我硬着头皮读到第二卷时,某些段落开始莫名其妙地吸引我。也许是因为某个雨天,我偶然注意到阳光透过窗帘在墙上投下的光影,突然想起书中描写的贡布雷教堂彩色玻璃的光影变幻。普鲁斯特对细节的捕捉有种近乎偏执的精确,他能把最细微的感官体验放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那些最初让我厌烦的长句子,渐渐显露出一种特别的韵律,就像潮水一样缓慢而坚定地冲刷着我的阅读体验。 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魅力恰恰藏在那些看似冗长的描写里。普鲁斯特不是在记录事件,而是在解剖感知本身。当他描述斯万对奥黛特的爱情时,那种病态的占有欲和卑微的讨好,让我想起自己某段不堪回首的恋情。原来跨越一个世纪,人类的情感模式根本没什么改变。这种共鸣来得突然却深刻,就像书里写的"不由自主的记忆",在不经意间击中你。 最让我意外的是,我开始对书中那些原本觉得矫情的描写产生兴趣。比如普鲁斯特写失眠时听到远处火车的汽笛声,那种孤独感竟然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在异乡的夜晚。他写母亲临睡前的那个吻,让我不自觉地回忆起童年时对父母关爱的渴望。这些私人化的体验通过他特有的文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过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攀登一座险峰。有时候连续几十页都让我昏昏欲睡,突然又会遇到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普鲁斯特对嫉妒心理的剖析精准得可怕,他对社交场合虚伪性的揭露尖锐得让人坐立不安。特别是他写阿尔贝蒂娜的那些段落,把爱情中的猜疑和控制欲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既令人不适又忍不住认同。 我试过几个不同的译本,最后选择了周克希的版本。虽然有人说他的翻译过于流畅,失去了原文的艰涩感,但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读性比学术性更重要。普鲁斯特的文字本来就够难啃了,何必再给自己设置障碍?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这本书的态度经历了180度的转变。从最初的抗拒到慢慢接受,再到某些时刻的由衷欣赏。它教会我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不是追求情节的推进,而是沉浸在语言的海洋里,任由思绪随着文字的波浪起伏。那些最初让我烦躁的长篇大论,现在想来倒像是精心设计的迷宫,引诱读者一步步深入意识的幽暗角落。 我会推荐这本书吗?也许只会推荐给特定的人。它需要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和闲暇,愿意放慢脚步跟随作者在记忆的迷宫中漫步。如果你期待一个精彩的故事,肯定会失望而归。但如果你想体验一种独特的文学实验,感受语言如何重塑时间与记忆,那么这部长篇巨著确实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至于那些实在读不下去的部分,我的建议是:跳过也无妨。毕竟连普鲁斯特自己都说,真正的书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读者心中。每个人都会在这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失而复得的时间",而那些无法产生共鸣的段落,就让它留在书页上吧。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9265
翻开又合上,看不明白。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追忆似水年华》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