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庄园
知书房
霍华德庄园
E. M. 福斯特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
发表书评
这本书在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变革中显得特别有力量。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福斯特把阶级差异写得特别真实。他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上流社会和普通人的生活对比,让人看到社会的不公平。作者想说的是,不同阶层的人需要互相理解。
读的时候我被那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吸引住了。玛格丽特和伦纳德的故事让我想了很多。虽然有些段落看起来有点啰嗦,但这些细节让故事更真实。特别是关于房屋象征意义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看着看着就不自觉代入到角色里去了。海伦的天真和威尔科克斯先生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这些人物塑造得太鲜活了。有时候觉得故事节奏有点慢,但正是这种慢让我能好好思考书里提出的问题。
现代社会虽然不同了,但书里说的隔阂问题依然存在。读着读着就会想到现在的人际关系。福斯特写得很细腻,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生活。
读《霍华德庄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种温暖的力量包围了。福斯特笔下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联结。玛格丽特和施莱格尔姐妹的善良、霍华德庄园的宁静、威尔科克斯一家的矛盾,这些都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看到玛格丽特努力维系两个不同阶层家庭的关系,我特别感动。她总是能用包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的处境。海伦和巴斯特的爱情虽然充满波折,但他们的真诚让人动容。书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更真实。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玛格丽特最终继承了霍华德庄园。这座房子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包容了不同阶层的人。福斯特没有回避阶级差异带来的冲突,但他更强调理解与和解的可能。
书里有很多温暖的细节。比如海伦弹钢琴时的场景,玛格丽特和亨利在花园里的对话,这些日常的片段反而最打动人心。福斯特写得很细腻,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家人之间、朋友之间、不同背景的人之间,其实都需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福斯特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他用故事告诉我们沟通的重要性。
看着玛格丽特最终把霍华德庄园变成联结不同人的地方,我觉得特别欣慰。这个结局让人看到希望,也让人相信善意最终能战胜隔阂。
说实话,读《霍华德庄园》的前半部分时,我差点把这本书扔进二手书回收箱。福斯特笔下那些没完没了的英国上流社会社交场面,还有那些矫揉造作的对话,简直让人昏昏欲睡。施莱格尔姐妹谈论音乐和文学时那种自命不凡的语气,威尔科克斯一家谈论生意时那种市侩做派,都让我忍不住翻白眼。特别是海伦这个角色,她那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和理想主义宣言,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蹩脚的舞台剧。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书中那些长篇大论的社会评论。福斯特似乎总想通过角色之口发表他对英国阶级制度的见解,但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既老套又肤浅。他把工人阶级描绘成要么愚昧无知,要么充满仇恨的群体,而中产阶级则被塑造成要么虚伪做作,要么庸俗不堪的形象。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让我怀疑作者是否真的了解他笔下的社会。
但出于对经典文学的尊重,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转折出现在伦纳德·巴斯特这个角色出现后。这个来自下层阶级的保险职员,意外地成为了全书最真实的角色。他对书籍的热爱,对提升自我的渴望,以及在社会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都让这个人物显得格外鲜活。特别是当他偷偷溜进施莱格尔家的图书馆那段描写,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手指触碰书脊时的那种战栗。
然而福斯特对这个角色的处理却让我出离愤怒。巴斯特最终的命运简直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作者似乎想通过这个悲剧来批判社会不公,但这种刻意安排的"天谴"式结局,不仅没有达到批判效果,反而暴露了福斯特骨子里的精英主义思想。就好像在说:看啊,下层阶级想要跨越阶级界限就是这种下场。
书中最令人作呕的部分莫过于玛格丽特·施莱格尔和亨利·威尔科克斯的婚姻。福斯特试图把这桩婚事塑造成阶级融合的典范,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令人不适的救世主情结。玛格丽特那种"我要用我的教养来教化这个粗俗商人"的优越感,简直让人如鲠在喉。而威尔科克斯对妻子的态度,与其说是尊重,不如说是一种对"高级文化"的驯服。
我不得不承认,福斯特描写英国乡村景色的功力确实不俗。霍华德庄园的四季变换,特别是那些关于山毛榉树和草场的描写,确实能让人眼前浮现出清晰的画面。但这些优美的自然描写与书中僵硬做作的人物塑造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像是在一锅夹生饭上撒了几片香菜叶,反而更凸显出整体的失败。
关于版本选择,我对比了多个译本,最终选择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这个译本虽然在某些地方略显生硬,但至少没有过度美化原著中那些令人不适的阶级观念。有些译本为了追求"优雅",反而把福斯特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美化成了"英式幽默",这简直是对读者的欺骗。
读完全书,我最强烈的感受是:这根本不是什么探讨"只有连接"的杰作,而是一个自诩开明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傲慢想象。福斯特笔下的人物不是在真实地生活,而是在按照作者的预设进行一场关于阶级关系的道德剧表演。就连那个著名的结尾——把霍华德庄园留给海伦和巴斯特的私生子——也充满了令人不适的象征意味:仿佛只有通过精英阶层的"恩赐",下层阶级才能获得救赎。
如果要我给这本书一个评价,我会说:这是一部被过誉的、充满时代局限性的作品。它或许对研究20世纪初英国社会思潮有参考价值,但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远不及它的名声。除非你是专门研究英国文学的学生,否则我实在找不到推荐这本书的理由。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拜托,随便找本英国乡村游记都比这个强。那些深刻的社会洞察?得了吧,简·奥斯汀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处理得比这高明多了。
唯一让我稍感欣慰的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所谓"经典"未必都是珍宝,有些只是被时代的风沙打磨出了虚假的光泽。下次再有人向我推荐《霍华德庄园》,我一定会建议他们去读读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至少那本书里的人物是真实有血有肉的。
读《霍华德庄园》简直像在享用一顿英式下午茶,福斯特这老绅士用他那支蘸满温情的钢笔,把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搅拌成了带着奶香的文学甜品。比起那些板着脸说教的作家,他高明太多了——谁能在描写施莱格尔姐妹与威尔科克斯家的冲突时,还能让字里行间飘着紫藤花香?那些说这部小说"过于理想化"的批评家简直像在抱怨司康饼不够辛辣,他们根本不懂福斯特在1910年就预见了全球化时代的核心命题:唯有"联结"能让人类免于自我毁灭。
最绝的是他对海伦未婚先孕的处理,既没像维多利亚时代作家那样道德审判,也没用现代作家的直白笔触,而是用三场跨越阶级的茶会就把整个社会的伪善面具扯了下来。我敢打赌现在那些标榜"现实主义"的作家,写十页肮脏描写都达不到这种讽刺效果。当玛格丽特最终继承庄园时,这哪里是简单的财产转移?分明是福斯特给机械化时代开出的解药:让布尔乔亚的教养与商业新贵的活力在古老的橡木门廊下和解。
要说有什么不满,就是福斯特对伦纳德·巴斯特太残忍了,这个伦敦小职员就像被塞进齿轮系统的麻雀。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大师的残酷之处吗?他用一个人的毁灭告诉我们:所谓文明社会,从来都是裹着羊绒围巾的绞肉机。比起那些甜腻的团圆结局,这种带着荆棘的玫瑰才是文学该有的样子。
我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阶级分明的爱德华时代,能像施莱格尔姐妹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吗?能像她们一样在充满偏见的社交圈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吗?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社会批判,而是在讲三个家庭如何被命运纠缠在一起。最让我震动的是海伦,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在意外怀孕后依然选择生下孩子,这种勇气在当时简直难以想象。
威尔科克斯一家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他们有钱但精神贫乏。巴斯特夫妇则是可怜的底层,拼尽全力也爬不上社会的阶梯。施莱格尔姐妹夹在中间,既不是大富大贵,也不算贫穷。这些人的碰撞让我看到,阶级差异造成的误解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书里那句"只有连接"让我想了很久。表面上看是说要连接城市和乡村,实际是说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但现实是,威尔科克斯永远不懂施莱格尔姐妹的精神追求,巴斯特至死都没能真正融入上流社会。这种隔阂今天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个形式。
现代社会中,我们是不是也在重复类似的错误?有钱人觉得穷人不够努力,知识分子看不起暴发户。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就像书里那些角色一样。最讽刺的是,威尔科克斯最后把霍华德庄园留给了海伦的儿子,这个结局既温暖又悲哀。温暖是因为遗产终于给了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人,悲哀是因为这个结果来得太晚,而且是通过死亡实现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