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
孔子

孔子诗论

孔子  

上博楚简之一。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完、残简共29支。由马承源整理并释读。全篇盖为孔子向弟子授诗之记录。马氏认为“可能当时社会对诗的认识和诗的运用,已有相当的偏差,所以在《诗论》中常强调主观的见解”。如多次出现“吾信之”、“吾悦之”、“吾美之”等。与《论语》中孔子论诗相比较,《论语》中只涉及《诗》与修身的关系,而竹简中出现关于《诗》与“情”的关系的讨论。《诗论》首简即提出:“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乐亡离情”说,点明了“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各篇诗的排序,与今本《毛诗》也不相同。就内容而言,仅涉及《周诗》。《诗论》作者,今有子夏、子羔以及孔子再传弟子几说。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94553
近来研读《孔子诗论》,发现不少读者抱怨其文辞古奥,义理难明。此论本为孔门诗教之要义,却因年代久远、语言变迁,使今人读来如隔重峦。其实《诗论》之难,非在文本本身,而在读法欠妥。先秦典籍皆当以"小学"功夫细读,先明训诂,后通义理,此乃治学正途。 《孔子诗论》虽为论诗之作,实则是当时口语记录的整理。试想夫子与弟子论诗,必用鲁地方言,其中"兴观群怨"诸说,皆从日常言语中提炼而出。今人读之艰涩,恰因不谙春秋时期齐鲁方言的语法特征。譬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的"蔽"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此义,实则当训为"概括",这正是方言词汇的遗存。钱穆先生曾指出:"读先秦文,当如听老者讲古,需先辨其乡音。"此语切中肯綮。 考据学家陈寅恪尝言:"解释古书,其谨严方法,在知古人著书时之环境与对象。"读《诗论》尤当如此。其中"温柔敦厚"四字,看似平易,实则蕴含周代礼乐制度的特殊语境。若不参照《周礼》《仪礼》中关于诗教的记载,仅以现代思维揣度,难免南辕北辙。近人杨树达著《论语疏证》,将《诗论》与出土简帛对勘,发现其中"思无邪"之说,在战国竹简中写作"思毋邪",正保留着齐鲁方言的否定词用法。 私以为读《诗论》当分三步:先以《说文解字》考其本义,次以《方言》《释名》辨其音转,终以《毛诗正义》参其诗说。如此循序渐进,方不致将"可以兴"误解为现代汉语的"能够振兴"。今人读古籍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今律古,强作解人。若能明白《诗论》本是孔子用曲阜方言讲述的诗歌讲义,或许能更贴近圣贤本意。毕竟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通古语,焉知古心?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17833
拿到《孔子诗论》的时候以为会看到很多大道理,结果看完更糊涂了。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但具体怎么操作却没讲清楚。书上说诗经能教化人,可现在的年轻人都读不懂文言文了。我翻来翻去,只看到一堆零碎的评论,根本串不成系统。最困惑的是,孔子自己的诗论为什么不自己写下来,非要弟子来记录。看完整本书,反而比没看之前问题更多了。也许这就是经典的特点吧,越读越让人想不通。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4959
《孔子诗论》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3026
读《孔子诗论》时,常常会想到道德经里"道法自然"的智慧。诗三百篇的编排看似随意,实则暗含天地运行的规律——就像四季更替般,既有《关雎》的春意萌动,也有《采薇》的秋思肃杀。孔子删定诗书时,或许正是以易经的阴阳思维在把握这种韵律。 诗歌的教化功能特别耐人寻味。就像熵增定律中能量会自然耗散一样,人的情感也需要引导归正。《孔子诗论》里"兴观群怨"的论述,恰似在混沌中建立秩序。读《淇奥》见君子之德,观《硕鼠》知苛政之害,这种由诗及人的感发,本质上是在进行精神层面的熵减——用有序的审美体验来规训无序的情感波动。 有意思的是,孔子对"郑声淫"的批评,与管仲"令顺民心"的治国理念形成有趣呼应。过于放纵的文艺就像失控的熵增,需要"思无邪"的准则来约束。但诗教又不同于法家的刚性约束,它更像用文化基因进行软性编码。我在读《葛覃》时就能感受到,那种"归宁父母"的温情脉脉,比任何律令都更能塑造人的行为范式。 现代人读诗总追求"有用",却忘了孔子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深意。就像企业用KPI考核员工,诗歌其实也在用比兴手法考核人性。《孔子诗论》里"温柔敦厚"的标准,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熵减的调控机制?当我们在《鹿鸣》的宴饮中体会礼乐,在《黍离》的悲叹里感知兴衰,生命就在诗性的秩序中获得滋养。 最妙的是孔子对"诗可以怨"的肯定。这让我想到熵增理论中的涨落现象——适当的情绪宣泄反而能维持系统稳定。就像《柏舟》的忧愤、《氓》的悔恨,这些看似负面的情感表达,实则是维持精神生态平衡的必要环节。读《孔子诗论》越久,越觉得它像一本用诗歌写就的"人类情感使用说明书"。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4589
"《孔子诗论》启迪人心,犹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