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事迹
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姚汝能  

唐姚汝能(一作龙)撰。三卷。汝能曾官华阴县尉。是编记武则天长安三年迄代宗宝应元年(703—762)安禄山事迹和安史之乱的经过。全书以史家笔法,记重大历史事件情节,分纲列目,兼有议论,详于正史。上卷记安禄山始生至得宠;中卷记起兵叛乱经过;下卷记安禄山称帝至被杀及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诸事。四万余字。内容较两《唐书》丰富,确有较高文献价值,为杂史笔记中之上乘。如对安禄山受宠,战役描写,颇生动别致,间有文学笔法,夸张诙谐。史家颇以为流于琐杂小说。有《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藕香零拾》等丛书本。后有民国缪荃孙校勘本,收入《唐开元小说六种》和《郋园先生全书》。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曾贻芬校点本,附录两《唐书》与《资治通鉴》中有关资料二十一条,具有相当参考价值。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44792
最近迷上了唐代野史,从《开元天宝遗事》读到《明皇杂录》,越读越觉得盛唐气象下藏着太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当我在图书馆角落发现这本薄薄的《安禄山事迹》时,就像挖到了一坛陈年佳酿。作者姚汝能这个名字在史书上几乎找不到痕迹,但这本小册子却让我手不释卷地啃了整整三个周末。 说来惭愧,刚开始读的时候差点被那些佶屈聱牙的官职名称和唐代俗语劝退。特别是书中大量使用的"蕃语"记载,简直像在破译密码。记得有个深夜,为了弄懂"曳落河"到底指什么,我翻遍了《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注释。这种痛并快乐着的阅读体验,让我想起小时候玩拼图游戏,每拼对一块就忍不住欢呼的傻劲。姚汝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保存了多少鲜活的历史碎片啊。 要说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完全跳出了官方史书的窠臼。你看《旧唐书》里安禄山就是个脸谱化的叛臣贼子,但在姚汝能笔下,这个胡人将领的形象突然立体起来。书中记载他晚年肥胖到要专人抬着肚子走路,却在玄宗面前跳胡旋舞"疾如风焉",这种反差萌简直让人忍俊不禁。我特别着迷于那些宫廷细节的描写,比如安禄山每次入朝都故意装傻充愣,把杨贵妃逗得前仰后合,这些生动的场景比电视剧还精彩。 作为一部私人撰写的野史,姚汝能的叙事风格特别接地气。他不像正史作者那样板着脸说教,反而像在酒馆里说书,时不时插入自己的点评。记得他在描写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养母时,突然来了句"时人咸以为耻",这种带着情绪的白描特别有代入感。我常常边读边想象,姚汝能可能就坐在某个坊间的酒肆里,蘸着墨汁记录这些宫闱秘闻,窗外是渐渐暗下来的长安暮色。 书中对安史之乱爆发前的细节记载尤其珍贵。那些被正史忽略的征兆,比如安禄山在范阳囤积兵器的传闻,玄宗却沉迷于《霓裳羽衣曲》的创作,两相对照简直是对盛世危机最生动的注解。我特别喜欢姚汝能记录的一个细节:安禄山每次面圣都故意说"臣蕃人,不识礼数",而玄宗居然觉得这是憨厚老实的表现。读到这里时我不禁拍案,这不就是典型的职场厚黑学案例吗? 要说这本书的思想价值,我觉得它最了不起的是展现了历史的多维面相。姚汝能没有简单地把安史之乱归咎于某个人的野心,而是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细节,让我们看到盛世表象下的制度性危机。比如他记载杨国忠与安禄山争宠的轶事,表面看是权臣争斗,实则暴露了唐代后期藩镇与中央的深刻矛盾。这种见微知著的历史洞察力,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叹服。 文字风格上,姚汝能用的是典型的唐传奇笔法,简洁有力又暗藏机锋。他描写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时的场景,只用了"大燕圣武"四个字,却让人仿佛看见那个胡人坐在龙椅上志得意满的样子。这种白描手法比长篇大论的铺陈更有冲击力,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停下来,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联想。 作为现代读者,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启示是: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教科书。姚汝能笔下那个会撒娇卖萌的安禄山,那个轻信谗言的唐玄宗,那些在盛世狂欢的权贵们,都展现着人性的复杂面相。合上书时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本小书能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因为它记录的不是冰冷的历史事件,而是带着体温的人间百态。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读这种唐代一手史料就像在玩历史侦探游戏。姚汝能记载的某些细节与正史有出入,这反而激发了考据的乐趣。比如他说安禄山出生时"帐篷上有黑气如盖",这种志怪式的描写显然带有民间传说色彩,但正是这些"不靠谱"的记载,让我们触摸到了唐代普通人的想象世界。每次重读都会有新发现,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4460
在《安禄山事迹》的史料丛林中沉潜,姚汝能以冷静的笔触勾勒出盛世崩塌的轨迹。多数人聚焦于安禄山叛变的戏剧性,而我更注意到玄宗晚年政治嗅觉的迟钝——这位曾开创盛世的君主,竟对近在咫尺的祸患视若无睹。权力会腐蚀最清醒的头脑,这是历史给后人最辛辣的教训。书中那些被刻意忽略的细节,恰恰是理解这场巨变的关键钥匙。读史如此,方能穿透表象窥见本质。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5536
翻开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总让人感到一种微妙的不适。这个曾亲历安史之乱的史官,笔下记录的主角却是这场动乱的始作俑者。书中对安禄山"体态丰伟""善解人意"的描写,与后世史书中那个残暴叛乱的胡将形象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反差令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在刻意营造某种刻板印象?"禄山性巧黠,善揣人情",这样的描述读来更像是在为一个人的野心寻找合理化的注脚,而非客观的历史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安禄山早年经历的叙述尤其耐人寻味。那些关于他通晓六蕃语言、擅长歌舞的细节描写,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某种文学化的想象。当作者写到安禄山"每见玄宗,必先拜贵妃"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分明是一种猎奇心态,而非史家应有的冷静观察。这种写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世那些刻意突出安禄山"异族"特征的野史笔记。 最令人困惑的是全书的结构安排。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安禄山的发迹过程,却对叛乱本身轻描淡写。这种详略失衡的处理,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隐藏着某种特殊的叙事意图。书末对安禄山之死的戏剧性描写尤其可疑——那些关于"腹裂肠出"的细节,读来更像是在满足某种猎奇心理,而非严肃的历史记录。也许,这部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记录了什么,而在于它揭示了唐代史官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同样难以避免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8077
古之治史者,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如太史公作《史记》,虽刑余之人,犹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今之读史者,或猎奇炫博,或穿凿附会,将史册视作茶余谈资,殊失史家本意。读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尤感史笔如刀,剖开盛唐华服下暗藏之痈疽。安禄山此人,本营州杂胡,以狡黠善媚得宠玄宗,身兼三镇节度使,终成倾覆大唐之祸首。其发迹史,恰似一面照妖镜,映出开元天宝年间外重内轻之弊政、君王昏聩之实相。 书中载禄山入朝,玄宗令见太子而故意不拜,问之则对曰"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此等装愚卖傻之态,竟令明皇大笑以为朴诚。殊不知豺狼正假寐于卧榻之侧,待时而动。姚汝能以冷峻笔调记禄山在范阳筑雄武城、阴蓄战马,而朝廷使者受其厚赂,还朝皆言禄山忠心。读至此处,未尝不扼腕叹息:盛世危机,往往萌芽于谄媚者之唇齿间。 然此书妙处,尤在细节处见真章。记禄山体肥至腹垂过膝,每行需左右抬挽其身,却能在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此等笔墨,既见胡将之狡诈,又暗讽人君以侏儒视节度使,终养虎贻患。今人观唐室由盛转衰之迹,当知权力失衡之害,更当警醒逢迎之徒。姚氏此书虽仅三卷,然其以事系史之法,实开后世《明季北略》等野史先河。读史至此,忽忆杜工部"忆昔开元全盛日"之句,恍然悟得:盛世崩塌,从来不是轰然一响,而是靡靡之音中的寸寸裂痕。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2018
姚汝能笔下的安禄山,活脱脱一副枭雄面目,既有胡人的粗犷豪迈,又具权臣的狡黠多智。他记录安禄山从边将到叛臣的蜕变,不刻意美化,也不简单贬斥,而是以冷峻笔触勾勒出安史之乱的祸根。最令人称道的是对细节的把握,如安禄山在玄宗面前的滑稽表演,背后暗藏的险恶居心,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这种白描手法,既呈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又为后世留下珍贵的一手史料,堪称唐史写作的典范。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