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国语
国语
左丘明

国语

左丘明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左氏外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83832
自春分至芒种,历时三月终将此书卒读。其中《周语》《鲁语》最见精采,每每展卷便不忍释手。左氏文辞峻洁,叙事如刀削斧劈,而议论处尤见风骨。其记贤士大夫之言,凛凛然有生气;述治国安邦之道,凿凿然皆可行。读罢掩卷,但觉古人风节犹在目前,令人顿生激昂奋起之志。文字之妙固足玩味,而其中提振精神处,更堪为后世法。壬寅初夏观堂识于沪上。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2540
古人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准则。今人读书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是为了升官发财。古人看重的是学问本身的价值,他们的精神境界很高。今人把学问当作工具,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实在令人叹息。 《国语》这本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论。它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周文王对待百姓很仁慈,他尊重贤人,体恤民众。再比如齐桓公重视人才,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些故事都很有教育意义。 《国语》里有很多关于君臣关系的记载。它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服人,臣子应该忠心耿耿。比如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他的臣子始终不离不弃。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忠诚的重要性。 书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治国理政的道理。它主张以民为本,重视教化。比如郑国的子产推行改革,减轻百姓负担。这些做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阅读《国语》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智慧。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其中包含的道理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8991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国语》这部看似典雅的政教文本实则处处透着虚伪与算计。那些冠冕堂皇的谏言背后,不过是卿大夫们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就像祭公谋父用"先王非务武也"来劝阻穆王征犬戎,表面上是仁义道德,骨子里不过是既得利益者对权力扩张的恐惧。这部号称"语治之善语"的典籍,本质上是一部贵族政治的辩护词,每个字缝里都渗着血统论的味道。 最令人作呕的是书中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德说教。召公谏厉王弭谤时高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他自己不就是垄断话语权的世卿吗?这种既要堵住百姓的嘴又要抢占道德高地的做派,活脱脱展现了周代贵族的虚伪本色。倒是骊姬陷害申生时毫不掩饰的狠毒,反而显出几分"真小人"的可爱——至少她撕破了那些温良恭俭让的假面。 细读时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暴露出权力游戏的本质: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旧账;吴王夫差每次决策前都要装模作样"问于申胥",其实早被伯嚭灌了迷魂汤。这些片段比那些刻意美化的"嘉言"更真实地展现了春秋政治的残酷逻辑:所谓道德劝诫,不过是权力博弈的装饰品罢了。当范文子预言"晋之兴也,天之道也"时,谁能想到他儿子后来会成为弑君的乱臣?历史的反讽总是比教科书式的说教更有教益。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4824
翻开《国语》那些对话,总觉得迷雾重重。左丘明记录的那些谏言与应答,看似清晰实则晦涩,像隔着千年的纱帘窥探。都说这部书是"语"之精华,可我总困惑:为何越国的文种要这般迂回进谏?楚国的申包胥哭秦庭七日,到底是真心还是表演?也许古人本就活在另一套思维里,我们强用现代眼光去解,反倒失了真意。读着读着,竟觉得那些冠冕堂皇的对话里,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机锋。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5377
在最迷茫的时候翻开了《国语》,发现古人早就把兴衰成败的道理说透了。那些诸侯争霸的故事,君臣对答的言辞,现在看来都是明明白白的教训。我三十岁了,知道盛极必衰的道理,却还是忍不住算计得失。想学范蠡功成身退,又舍不得眼前的利益;想学管仲建功立业,又怕承担风险。完全做不到古人说的"知进退存亡",总是在患得患失中消耗自己。这大概就是普通人摆脱不了的局限吧。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