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松漠纪闻
松漠纪闻
洪皓

松漠纪闻

洪皓  

宋洪皓撰。三卷。成书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皓字光弼,江西鄱阳人,政和(1111—1118)间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征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拘留燕京15年,其间随笔录有关于金国之事,以惧被金人发觉而焚其稿。后归宋,复追忆金国历史、政治以至杂事而成此书,颇详实可信。绍兴二十六年长子洪适为之校刊,以正续2卷问世。乾道九年(1173),次子洪遵又为补遗1卷。四子洪迈撰《容斋三笔》,记有金国俘虏之苦,谓是《松漠纪闻》遗文。《纪闻》还记有关于回鹘之事。对研究金史、契丹史、回鹘史均有参考价值。作者别有《金国文具录》,为《纪闻》的姊妹篇,已佚,仅见《三朝北盟会编》引录。有洪氏三瑞堂刊本,其中附有《松漠纪闻考异》。通行有《国学文库》第四编所收版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2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88285
五月初得此书,八月末读完,用时近四月。前两卷记金国事,后附杂记,均详实可信。洪皓滞留冷山十五年,目击金人崛起,所述非道听途说可比。他写风俗政制,记战乱流离,文字简净,不事夸饰。我读流放生涯一节,尤觉悲凉。此书为宋人记金国第一手资料,虽非完帙,已足珍贵。壬寅仲秋读毕,掩卷沉思,愈觉历史沉痛。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9752
《松漠纪闻》真乃绝代奇书也!一卷在手,如握千年智慧。草莽英雄可读,庙堂君子亦当读。得意时读,知其所以兴;失意时读,明其所以败。铁马冰河入梦来,志士仁人皆可从字缝里觅得三分胆气,七分豪情。五更灯火可读之,沙场战鼓声中亦能读之。访古不如知古,知古不如用古。一卷《松漠》,便是半部春秋!快哉此书,令人顿生吞吐天地之志!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2044
"漠漠松林远,悠悠故国思。"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628
阅读洪皓的《松漠纪闻》,如同在考古现场拂去一层层历史尘埃,却始终无法触及真实的地层。这部使金见闻录的珍贵性毋庸置疑,但其文本呈现的割裂感与认知局限,让现代读者在获取史料价值的同时,不得不忍受作者视野的逼仄与叙事逻辑的断裂。 最令人不适的是作者观察视角的严重倾斜。作为南宋使臣,洪皓将全部笔墨倾注于金国上层社会的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却对占人口九成以上的契丹平民、渤海遗民的生活状态近乎失语。书中详记金主"御膳用五鼎",却对燕京街头"以人肉为市"的记载仅以"闻之"二字带过。这种选择性记录暴露出士大夫对民间苦难的集体无意识,当我们在《东京梦华录》里看到汴梁贩夫走卒的鲜活身影时,更衬托出这部纪闻体著作的社会学贫血。尤其遗憾的是,作者记录女真"放偷日"习俗时,只顾嘲笑其"蛮夷之风",却未能洞察这种原始共产制残余背后的部族社会结构,这种以文明优越感替代人类学观察的笔法,在同时代范成大的《揽辔录》中已有突破。 文本的史料价值更因作者的认知盲区而大打折扣。洪皓将金国军事胜利简单归结为"骑射之利",却对女真猛安谋克制度与辽东汉人冶铁技术的结合只字未提。在记录"北珠"贸易时,他着重描写宫廷珍宝的流转,却忽视了这个贸易链背后整个东北亚的貂皮、人参、沙金跨境贸易网络。这种见树不见林的书写方式,使得后世研究者不得不从《金史·食货志》的只言片语中拼凑经济全貌。更吊诡的是,作者身为地理学家,对金上京的宫殿尺寸记录精确到寸,却对决定国家命运的中都燕京城市规划毫无系统性记载,这种测量癖式的记录偏好,暴露出传统士人"重王制轻民生"的思维定式。 在文化比较的层面,作者的华夏中心主义尤为刺目。书中将契丹人的髡发习俗斥为"禽兽之行",却对南宋妇女缠足只字不提;详细考证女真语"珊蛮"(萨满)的词源,却用"淫祀"二字否定整个通古斯族群的信仰体系。这种双标式的文化评判,相较于同时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中相对客观的民族志记录,显得尤为狭隘。最具反讽意味的是,作者记录金世宗汉语诗作时,刻意强调其"音律不谐",却回避了这位君主用女真文创作《本朝乐曲》的文化自觉——这种选择性失明,使得文本丧失了观察文化博弈的珍贵窗口。 就叙事艺术而言,这部作品呈现出诡异的断裂感。当描写金主亶"手刃叛臣"时,笔触突然转入《春秋》笔法的道德审判,完全中断了对女真贵族内部权力运作的现场记录;记载"投下制度"时,本该深入分析的领主-属民关系,却被简化为"虐民"的道德指控。这种史料叙述与价值判断的生硬拼接,使得文本既丧失了《蒙古秘史》式的原生态叙事魅力,又未能达到马可·波罗游记的跨文化阐释高度。特别在记录"银牌天使"制度时,作者聚焦使者索贿的细节,却错过了解析金国驿站系统与辽代"捺钵制度"承继关系的绝佳机会。 作为曾在金国羁留十五年的观察者,洪皓本可写出比赵珙《蒙鞑备录》更深入的北疆民族志,但最终呈现的却是碎片化的宫廷见闻与充满文化偏见的评判。当我们在《契丹国志》中看到对"四时捺钵"的完整记录时,更觉《松漠纪闻》中缺失的北方游牧文明系统性观察何等可惜。这部著作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棱镜,虽然折射出12世纪东北亚的若干历史光束,却因作者自身的认知局限,始终未能呈现出完整的光谱。或许这正是传统士大夫笔记的通病:在"格物"与"致知"之间,永远横亘着那道看不见的文化藩篱。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9659
在洪皓的《松漠纪闻》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被囚禁者的灵魂如何通过文字实现精神突围。这部诞生于金国囚牢的笔记,看似杂乱地记录着北地风物,实则暗藏着一套独特的叙事密码。当作者描绘"松漠之地,夏有冰井,冬有温泉"的奇异景观时,表面是客观的地理记述,内里却渗透着南国士人对故土的深沉眷恋。这种矛盾笔法形成特殊的张力——既是对异域文明的忠实见证,又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隐秘确认。 书中频繁出现的"穹庐"意象尤为耐人寻味。洪皓详细记载这种游牧民族的居所"以柳为屋,上覆青毡",字里行间却总隐约透露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疏离感。这种观察视角的二元性,恰似作者本人的生存状态:既被迫适应囚居生活,又始终保持着文化使节的清醒。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金人"纵酒割生"习俗的记载,表面是风俗志的客观描写,但当写到"酋长醉后以佩刀刺人取乐"时,笔锋里暗藏的道德批判已然呼之欲出。 当代研究者往往将这部作品简单归类为地理杂记,但若细读"每值朔望,南望拜舞"这样的细节,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跳动着的那颗孤臣赤子之心。洪皓用看似冷静的笔调,完成了对精神家园的隐秘构建。这种在拘囚中保持文化尊严的书写策略,比直白的思乡诗更具震撼力,也让我们理解到:真正的文化坚守,往往藏匿在最日常的记录之中。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