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吴兢

贞观政要

吴兢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共计10卷40篇。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全书以君臣对答的方式,分类编撰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温彦博、刘洎、马周、戴胄、孔颖达、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论,方便后人参考前人经验,以古为镜,择善而从。可能因为与作者吴兢同为谏臣的缘故,魏徵在书中的地位重要。吴兢完成此书之后曾经上呈给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不料非但没有得到赞赏,反而因此而被贬官。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9339
把《贞观政要》和《易经》放在一起看,会发现问题很大。这本书讲的是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表面看很有道理,实际上漏洞百出。书里说皇帝要虚心纳谏,大臣要直言进谏,这种君臣关系看起来很美好,但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天道讲究平衡,就像《易经》说的阴阳调和。但《贞观政要》里的这套东西是人道,是反天道的。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再怎么提倡纳谏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就像我们现在看历史,唐朝后来还是出了那么多昏君,就是因为这套制度本身有问题。 书里说皇帝要克制欲望,要节俭。这听起来很好,但人都是有私心的。唐太宗自己晚年也开始大兴土木,追求享乐。这说明靠道德约束根本没用。就像《易经》说的,物极必反。当权力达到顶峰时,人很难保持清醒。 书里记载的那些谏言,很多都是事后编造的。当时真正敢说话的人没几个,大多数大臣都在拍马屁。我们现在看觉得很美好,是因为这些记录经过了筛选。真实的历史要残酷得多。 《贞观政要》最大的问题是把偶然当成必然。唐太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运气好,碰上了好时机。但后人把这本书当成治国宝典,结果都失败了。这说明这套理论经不起实践检验。 最可笑的是书里说要以史为鉴。但唐朝自己后来就重蹈了前朝的覆辙。这说明历史教训根本没用。人性就是这样,不会因为读了几本书就改变。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5693
从《贞观政要》读来,随着年纪增长,越发觉得唐太宗和群臣的对话实在有用。人总是容易在权力面前迷失,但贞观年间那些君臣对答,让人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治国智慧。魏征直言敢谏,太宗虚心纳谏,这种关系在现在很难看到。读这些对话时,常常会想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类似情况。领导听取意见时是否真的用心,下属提建议时是否足够坦诚。贞观年间的做法虽然过去千年,但其中的道理仍然适用。特别是看到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更觉得历史的价值就在于此。每一代的领导者都会面临相似的问题,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6337
从历史价值来看,《贞观政要》确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记录了唐太宗与群臣的治国方略,成为历代帝王将相的必读书目。但细读之下,这部被誉为"帝王教科书"的作品,却更像是一幅精心修饰的宫廷画像,处处透露着刻意美化的痕迹。吴兢在编纂时显然带着为后世立典范的目的,将唐太宗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明君形象,这种刻意为之的笔法,让整部作品读起来总有种说不出的别扭。 书中的人物塑造堪称典范化写作的极致。唐太宗被描绘成虚怀纳谏的圣主,魏征则是刚正不阿的谏臣典型,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也都各具特色。但这种塑造过于脸谱化,每个人物都像是从道德教科书中走出来的模板。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的进谏场景,君臣对答如同排练好的戏剧,读多了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令人不适的是,书中刻意回避了贞观后期的政治倾轧,对玄武门之变这样的重大事件也轻描淡写,这种选择性记录让整部作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语言风格上,《贞观政要》确实展现了唐代散文的典雅庄重,但过分追求"雅正"反而让文字显得呆板。那些君臣对话被修饰得太过工整,失去了应有的鲜活气息。相比之下,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对话就生动得多,即便是帝王将相,也保有了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而《贞观政要》中的语言就像是被精心修剪过的宫廷园林,虽然规整却缺乏生气。 作为现代读者,我很难完全认同书中宣扬的治国理念。那些被反复强调的"以民为本"思想,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往往沦为漂亮的口号。书中大谈特谈的纳谏之道,在专制皇权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毕竟最终决定是否采纳谏言的,仍然是皇帝的个人意志。更令人不适的是那种居高临下的牧民思想,将百姓视为需要教化的对象,这种精英主义的政治观在今天看来已经相当过时。 最让我反感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道德说教。每一段对话、每一个事例都被赋予了教化的目的,读起来就像在听一场没完没了的思想品德课。这种刻意为之的教化意图,让原本可能鲜活的历史记录变成了干瘪的道德教材。我宁愿读一些更真实的历史记载,哪怕其中包含着人性的阴暗面,也比这种经过精心过滤的"正能量"更有价值。 或许是我太过苛求古人,但当我看到书中那些被神化的君臣关系时,总忍不住想到现实政治中的权谋算计。真实的贞观之治不可能如书中描绘的那般完美,这种刻意美化的记录反而让历史失去了应有的厚重感。与其读这样一部经过精心包装的治国宝典,我宁愿去读那些更真实、更复杂的历史记载,哪怕它们不那么"正确",至少能让我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 人和书的缘分确实奇妙,也许是我与《贞观政要》的相遇时机不对。作为一个生活在民主时代的读者,我实在难以对这部为专制皇权张目的作品产生共鸣。或许若干年后重读会有不同感受,但至少现在,我只能勉强读完,却无法真心认同。这部被历代推崇的经典,于我而言更像是一面过度打磨的铜镜,映照出的历史影像已经失真。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2698
治理国家就像修身养性,关键在于克制私欲,遵循正道。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他懂得克制自己的脾气,听取大臣的劝谏。魏征经常当面指出他的过失,他不但不生气,反而给予重赏。 说话要谨慎,做事要稳妥。太宗每天和大臣讨论政事,总是反复思考才做决定。他明白轻率的决定会带来祸患。治理国家需要智慧,就像写文章需要条理。治国方略是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国家的骨架,人才是国家的血肉,文化是国家的面貌。 积累财富不如培养人才。在所有治国方法中,最实用的是善于用人。太宗选拔人才不问出身,只看才能。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这些人帮他制定了好的政策。 有抱负的君主能够克服困难,建立功业。太宗年轻时经历过战乱,知道百姓的疾苦。他登基后勤俭治国,减轻赋税。没有志向的君主只会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君主的行为会影响整个朝廷。太宗严格要求自己,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虽然没有人刻意模仿,但整个朝廷都形成了直言进谏的风气。好的风气一旦形成,就会自然延续下去。 太宗四十岁后更加成熟稳重。他年轻时也有过失,但能够及时改正。他经常反思自己的错误,有时半夜醒来还在思考白天的决定。他后悔年轻时读书不够,所以特别重视教育。他命令整理典籍,设立弘文馆。 说话要沉稳,态度要平和,处理政事要稳重,颁布法令要谨慎。太宗就是这样做的。他明白君主的言行关系到天下安危。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炀帝的覆辙。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1326
翻开《贞观政要》,感觉像走进一座迷宫。吴兢记录了很多对话,但没说清楚背景。看起来是给皇帝看的教科书,但不知道普通人能学到什么。每段话都像被剪碎的纸片,找不到前后的联系。 注释更让人糊涂。有的解释太长,把简单的话绕来绕去。有的地方又突然跳过重要内容。读着读着就忘了原本在说什么。想查证某个说法,发现不同版本连字数都对不上。 后来发现要看懂这本书,得先读通鉴。但通鉴本身就有几十卷。想弄明白一句话,得翻好几本参考书。有人说这是治国宝典,可连基本事实都搞不清楚。也许古人读得懂,现代人只能猜。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