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吴兢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共计10卷40篇。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全书以君臣对答的方式,分类编撰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温彦博、刘洎、马周、戴胄、孔颖达、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论,方便后人参考前人经验,以古为镜,择善而从。可能因为与作者吴兢同为谏臣的缘故,魏徵在书中的地位重要。吴兢完成此书之后曾经上呈给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不料非但没有得到赞赏,反而因此而被贬官。
更多
书评  · 10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21582
不少读者都觉得《贞观政要》读起来很费劲,内容太零散,记录的都是君臣对话,看起来像流水账。其实问题出在阅读方法上。这本书原本是唐朝的宫廷实录,本来就是给当时的官员看的,用的都是当时官场的日常用语。现在读不懂,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唐代的政治环境和语言习惯。 唐代的官话和现在差别很大,尤其是政治场合的专用词汇。比如"谏议大夫"这个官职,现在听起来很陌生,但在唐朝就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员。书里经常出现的"疏"、"表"这些文体,现在也很少用了。当时的人写奏章都有固定格式,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要写"谨奏"。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奇怪,但在唐朝就是标准写法。 建议读这本书前先看看《旧唐书》的职官志部分,了解唐朝的官职制度和办事流程。就像读《尚书》要参考《尔雅》一样,读《贞观政要》也要先搞懂唐代的政治术语。比如书中常说的"三省六部制",现在的人可能不太清楚具体指哪些部门。其实"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基础知识不搞清楚,读起来自然吃力。 书中记录的都是真实发生的对话,唐太宗和魏征说话都很直接。比如魏征劝谏时经常说"陛下不以臣愚,使臣备位谏议",意思是"皇上不嫌我笨,让我当谏官"。这种表达方式现在听起来很别扭,但在唐朝就是标准的谏官用语。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2821
偶然在历史学者朋友的案头重遇这部尘封的典籍,硬壳精装本在灯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像极了玄武岩的质地。翻开《贞观政要》的瞬间,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陈旧气息,反而有种奇怪的熟悉感——那些关于任贤纳谏、崇俭戒奢的对话,竟与当下职场中的管理智慧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以前读"以铜为镜"这类名言,总以为是老生常谈的道德说教。直到亲眼见证某互联网大厂因管理层闭塞言路而迅速衰败,才惊觉唐太宗"恐怀骄矜,每自惕励"的警醒何其深刻。在这个鼓吹狼性文化的时代,多少企业把"末位淘汰"奉为圭臬,却忘了魏征"十渐不克终疏"里揭示的真理:真正的组织生命力,恰恰藏在那些反人性的自我约束之中。 书中记载的"奏事官必赐坐"的细节特别耐人寻味。现代管理学说破嘴皮的"扁平化沟通",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就被具象化为君臣对坐的物理场景。最近参与某跨国公司的OKR改革,当德国顾问用PPT演示"透明化决策"时,我忽然想起房玄龄在政事堂悬挂的《刺史考课表》——原来所谓现代管理革命,不过是把贞观年间的竹简换成了电子看板。 最震撼的莫过于读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这段。在资本至上的商业社会,这句话意外地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为什么某些骤然崛起的企业会突然崩塌?就像贞观朝臣用"载舟覆舟"的比喻警示的那样,任何组织的合法性都不来自权力本身,而源于持续创造价值的伦理自觉。上周某明星创业者跌落神坛的新闻,简直成了这句古训的现代注脚。 夜阑人静时重读《君道》篇,忽然意识到这部政治教科书最珍贵处,恰在于它超越了具体时代的方法论。当硅谷精英们追捧《原则》这类管理圣经时,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更值得玩味:所有卓越治理的本质,最终都回归到"畏天命、畏人命"的朴素认知。合上书页,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喧嚣,但心里某处突然变得异常清明——原来真正的管理艺术,从来不在追逐新潮的概念,而在守住那些历经千年淬炼的永恒法则。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贞观政要》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