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禄山事迹
知书房
安禄山事迹
姚汝能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翻开《安禄山事迹》,总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古人写历史是为了明得失,现在看这本书却让人更糊涂。安禄山从一个边塞小卒变成节度使,最后起兵造反,整个过程写得清清楚楚,但就是看不懂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书里说他聪明能干,深受皇帝信任,可最后却捅了皇帝一刀。说他贪财好色,可又说他简朴自律。说他残暴凶狠,可又说他体恤士兵。这些矛盾的说法让人摸不着头脑。
现代人读历史总想找个标准答案,要么好人要么坏人。可安禄山这个人完全不符合这个标准。他好像什么都沾一点,又什么都不纯粹。书里写他对养父安思顺百般讨好,可后来为了权力又翻脸不认人。写他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可转头就造反。这些行为让人看不懂,到底哪个才是真的他。
更让人困惑的是当时人的态度。明明安禄山野心勃勃,可满朝文武都装看不见。杨国忠天天说安禄山要造反,反而被当成了挑拨离间。直到叛军打到长安,大家才恍然大悟。这种集体失明的现象,现在看简直不可思议。
最想不通的是老百姓的反应。安禄山统治下的河北百姓,居然有不少人支持他。按理说叛军烧杀抢掠,百姓应该恨之入骨才对。可书里写有些地方百姓主动帮助叛军,甚至跟着造反。这完全不符合常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困惑。一个本该很清楚的历史事件,看完反而更糊涂了。也许历史本来就是这样,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但这样模棱两可的记述,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在书店翻到这本《安禄山事迹》,读了两遍。别人都在讨论安禄山的野心和叛乱,我却注意到唐玄宗的态度变化。从最初的信任到后来的猜疑,这种转变让人困惑。一个皇帝为什么会对臣子如此纵容,又为什么会突然翻脸?权力让人迷失方向,历史总是重复相似的故事。我们很难真正理解当时的选择,只能看着这些记录,感到迷茫。
这部《安禄山事迹》读完后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书里写的事情看起来很真实,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对劲。作者好像故意把安禄山写成大坏蛋,把唐玄宗写成昏君,把杨贵妃写成祸水。这种写法太简单了。
书里说安禄山造反是因为他野心大。但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一个胡人能在唐朝当上大官,肯定不只是靠拍马屁。书里没写清楚朝廷内部的问题,也没写老百姓的生活。只写安禄山怎么坏,这说不通。
书里写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特别详细。但这些事谁知道是真的?古代又没有记者,这些私密的事情是怎么传出来的?我觉得作者在编故事。
书里把安禄山造反的过程写得很精彩。但打来打去都是将军们在打,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就像木头人一样。仗是怎么打的?粮食从哪里来?死了多少人?这些重要的事情都没写。
最奇怪的是书里总说"天意"。安禄山失败是因为老天爷不帮他。这种说法太迷信了。打仗输赢是有原因的,不能都推给老天爷。
书里的人物都很脸谱化。安禄山就是坏,杨国忠就是奸,唐玄宗就是昏。真实的人哪有这么简单?好人也会做错事,坏人也有好的一面。这本书把历史写成了戏文。
看完觉得作者要么知道的不多,要么故意不说真话。历史书应该讲事实,不是编故事。这本书让人怀疑是不是在给唐朝皇帝找借口。安禄山确实造反了,但唐朝的问题更大。这本书把责任都推给一个人,这不公平。
翻开《安禄山事迹》,那些细密如蛛网的历史令人生畏。众人多见此书为叛乱始末的忠实记录,我却更关注安禄山是如何从天子的宠信一步步走到举兵谋反。与其说这是一个武将的野心膨胀史,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诱惑下人性的异变。那些日常的言行里,处处潜伏着崩坏的种子。"骄兵未必皆败,宠臣未必皆叛",但权势的毒终究会腐蚀人心,即便最聪明的头脑也难逃其网。
有人从《安禄山事迹》中读出了"野心勃勃终成祸"的权力警示,有人却看到了"天宝繁华转头空"的盛衰无常。我翻阅这本薄薄的史料,眼前浮现出那个憨态可掬又包藏祸心的胡将,在大唐歌舞升平的假象下悄悄磨着利爪。历史总是这样残酷又戏谑,用一个人的叛乱照见整个帝国的脆弱。那些烽火连天的记载背后,藏着多少普通人的血泪?盛世的崩塌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像今天的我们,也该在繁华中保持清醒。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