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天录
知书房
奉天录
赵元一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1
发表书评
《奉天录》这本书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作者写了很多关于唐朝的事情,但内容杂乱无章。他总想表现自己的见解,却讲不清道理。书里提到很多历史人物,但对他们的评价很主观。作者似乎觉得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实际上很多结论都站不住脚。
作者喜欢引用古人的话,但用得很生硬。他经常把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说,让人摸不着头脑。书中有些段落写得特别啰嗦,明明很简单的事非要绕来绕去。有些地方又突然变得很简短,重要的细节反而没说清楚。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态度很傲慢。作者总是摆出一副教训人的样子,好像别人都不如他懂历史。他批评这个指责那个,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观点。书中有很多武断的判断,既没有证据支持,也不考虑其他可能性。
最让人反感的是作者对普通百姓的态度。他把老百姓写得愚昧无知,把统治者写得英明神武。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让人很不舒服。历史应该是客观的,但作者明显带着偏见在写。
书里还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前面刚说完的道理,后面就被自己推翻了。作者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还一直坚持错误的观点。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是在浪费时间。
说来奇妙,三十岁这年偶然在旧书摊拾得这部《奉天录》,薄薄一册却教我三个深夜不能成眠。唐末乱世的风烟从枯黄纸页里漫出来,那些被正史忽略的细节,在赵元一笔下竟带着体温——节度使府的烛火如何摇晃,流民指甲缝里的泥垢,长安巷陌间飘着馊味的残羹,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末世图景,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刺痛人心。
年少时读史总爱追问"为什么",而今方知历史最惊心动魄处,恰恰藏在"本可以"的裂缝里。黄巢军攻破潼关那夜,倘若守将不是年迈的齐克让,倘若那场冬雪提前三日落下,大唐国祚会不会多续半纪?僖宗出逃时遗落的玉玺被老宦官塞进灶膛,这个细节像钝刀割肉般折磨我——彼时他们可曾想起百年前玄宗奔蜀的马蹄声?历史总爱用相似的悲剧嘲弄世人。
最令人窒息的莫过于书中那些沉默的瞬间。崔沆被投入春磨坊前,突然问刽子手洛阳牡丹是否已开;流亡途中的皇帝看见野童用龙袍碎片扎风筝,竟驻足轻笑。这些被史笔轻轻带过的停顿,藏着比死亡更深的荒诞。当我在午夜合上书卷,恍惚听见八百年前朱雀大街上,有个落第书生正把《奉天录》的残稿埋进槐树根下——他知道这些文字终将成为落在后世心上的一场酸雨。
我们总幻想改写历史,却不知正是那些戛然而止的结局成就了永恒。假若黄巢真在含元殿坐稳龙椅,假若李俨没有病死兴元,这些人物不过又添几行枯燥的纪年。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残缺本身才是魅力的源头。《奉天录》最狠绝处,是让读者眼睁睁看着盛世余晖一寸寸熄灭,而我们这些千年后的看客,竟在灰烬里找到了诡异的共鸣。此刻窗外霓虹闪烁,书案上的茶早已凉透,我突然懂得为什么古人说"读史当在雪夜",因为只有彻骨的寒,才配得上这般苍凉的清醒。
《奉天录》读罢,不觉为那段乱世风云中的忠义之士扼腕。赵元一笔下,那些在叛军围城中死守孤城的将士们,既无援兵,亦无退路,却依然以血肉之躯筑起最后一道防线。最令人动容的是,明知结局已定,他们仍选择与城共存亡——这般骨气,实在当得起"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评语。而书中记录的许多细节,如将士们饿极时"煮铠胄为食",更让这段慷慨悲歌显得无比真实。读这样的书,才知什么叫"时穷节乃见"。
不知所云,似是而非。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记录乱世中人性善恶的书了,是在一个历史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奉天录》。书里讲的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的真实故事,那时候人命如草芥,但总有人坚持做对的事。
以前觉得乱世中活下来最重要,道德都是太平盛世才讲究的东西。看多了现代社会竞争,有时候会怀疑善良到底有没有用。大家都在说弱肉强食,好像越冷酷的人越能保护自己。
但《奉天录》里有个细节让我想了很久。有个小官叫张光晟,本来可以跟着叛军升官发财,但他选择保护百姓。后来他被叛军抓住,临死前说:"吾虽死,不负天子。"这句话很简单,但能看出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不是不知道变通,而是选择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
乱世中最容易看到人性的两面。有人趁机作恶,也有人坚守本心。书里记了很多小人物的事,比如普通士兵保护妇女儿童,小吏偷偷给囚犯送食物。这些事在当时可能改变不了大局,但对当事人来说就是全部。
现在看这些故事,会想如果自己在那种处境会怎么做。平时总说要有原则,但真遇到危险时还能坚持吗?《奉天录》最珍贵的就是这些真实记录,它不说教,只是把事实摆出来让人自己判断。
读这种书会让人反思现在的生活。我们没经历过那种乱世,但每天也要做很多选择。小到要不要帮陌生人,大到工作上的决定。乱世放大了人性的善与恶,但本质上我们现在面对的考验是一样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