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奉天录
奉天录

奉天录

赵元一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唐赵元一著。四卷,一百零二条。多据见闻,记唐四镇之乱始末,起建中四年(783)十月,终兴元元年(784)七月。所述泾原兵变,朱泚称帝,李怀光叛唐,德宗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梁州,以至李晟唐军收复长安等事,较他书为详,多为《新唐书》所采取。记叙详细史料可靠,可证《旧唐书》、《新唐书》之舛误。有《粤雅堂丛书》本、《指海》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更多
书评  · 5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44732
从历史价值来看,《奉天录》堪称晚唐乱世的一面明镜。赵元一笔下的奉天之围,不仅记录了唐德宗仓皇出逃的狼狈,更折射出藩镇割据时代皇权的式微。当我在灯下翻阅那些沾满血泪的文字时,仿佛能听见朱雀大街上溃兵的铁甲声,闻到被焚毁的太庙里焦木的气息。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比任何教科书上的结论都更具说服力——它让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了可以触摸的历史肌理。 书中的人物群像犹如一幅工笔重彩的乱世长卷。姚令言的骄横跋扈在"吾刃尚利"的狂言中跃然纸上,朱泚称帝时的荒唐场景通过"取含元殿帷幔充御服"的细节令人啼笑皆非。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些无名小卒的身影:那个冒死为德宗献粗粮的野老,那些用身体为皇帝挡箭的禁卫,他们的存在让历史的宏大叙事里多了几分人性的温度。赵元一写人从不贴标签,比如描写叛将张光晟,既写他追随朱泚时的凶残,也记他临终前"臣今日死,明日陛下即归"的预言,这种复杂性反而比脸谱化的忠奸二分更接近真实。 文字风格上,《奉天录》犹如一把未开刃的陌刀,质朴中暗藏锋芒。没有骈四俪六的修饰,却自有一种"箭镞入骨三分"的力道。记得读到"夜闻行宫槐树有鸦鸣,帝谓左右曰:'此鸦白日不啼'"时,那种风雨将至的压抑感让我后背发凉。这种白描手法产生的张力,恰似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越是克制的叙述,越能刺穿千年时光直抵人心。相比之下,《旧唐书》的记载像宫廷画师笔下的帝王像,而赵元一的文字则像街头画匠的速写,粗粝却鲜活。 作为读者,我完全能理解某些学者批评其"叙事琐碎"的观点。那些关于军粮配给、城防工事的繁琐记录,初读确实容易走神。但某个深夜,当我读到德宗啃食生麦导致腹泻的细节时突然醒悟——正是这些看似冗余的记述,拼凑出了历史教科书永远不会记载的真实。就像考古现场的陶片,单看平平无奇,拼合起来却是还原时代风貌的珍贵标本。 当代人读史总难免带着后见之明的傲慢。起初我也困惑:为何满朝文武竟无一人预见泾原兵变?但当我查阅唐代府兵制瓦解的资料后才明白,赵元一记录的正是制度崩溃的连锁反应。那些被批评"冗长"的军需描写,恰恰揭示了唐朝财政体系的关键病灶。这让我想起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时见过的"开元通宝",光亮的钱币背面是安史之乱后日渐混乱的货币体系——历史细节永远比结论更有说服力。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奉天录》的阅读体验确实像在攀登峻岭。某些段落需要反复咀嚼,某些人名需要查阅备注,但这种"不顺畅"本身或许正是触摸历史的必经之路。某个雨夜,当我读到德宗重返长安时"百姓有垂泣者"的记载,窗外的雨声突然与书中的泪痕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种穿越时空的共情,大概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对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吧。合上书页时,我突然理解了为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大段引用这部"野史"——因为真正的好历史从来不需要金丝楠木的装帧,它自己就会在时光中长出青苔般的包浆。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7967
唐朝秘史,写尽人性。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9993
"乱世求存,唯有以智谋胜天。"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4265
从战火中观照人性光明。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奉天录》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