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珠
知书房
编珠
杜公瞻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1
发表书评
翻开这本《编珠》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到底丢失了多少古人留下的智慧。那些被我们随手划过的句子,可能凝结着千年前人们最朴素的生存哲学。读着这些文字,我在想,现代人追求的那些所谓成功,真的比古人追求的精神境界更重要吗?
前两天在整理旧书时,翻到祖父留下的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抄录着《论语》《孟子》的句子。突然明白为什么小时候每次去祖父家,他总爱给我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当时觉得无聊,现在想来,那些话里藏着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像《编珠》里说的"君子以文会友",祖父用他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教我做人。
看着书架上那些包装精美的畅销书,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把太多精力放在了追逐新潮上?《编珠》这样的古籍,就像一位沉默的老人,静静地站在角落里,等着我们偶尔想起时去请教。它不会主动推销自己,但只要你愿意倾听,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
现代社会给了我们太多选择,却也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我们常说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报各种补习班,买最贵的教材,却很少教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困惑。《编珠》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格言,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的心灵养分。物质的东西终会消逝,但精神的传承却能代代延续。
记得小时候背古诗总是不情愿,觉得既枯燥又没用。现在才明白,那些诗句就像种子,早已悄悄埋在心里,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发芽。读《编珠》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那些简短的文字,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当下的困惑产生奇妙的共鸣。
我们这一代人,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既向往古人的那份从容,又舍不下现代生活的便利。就像《编珠》这样的书,读起来既亲切又陌生,既熟悉又疏离。这种矛盾感,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
合上书页,我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做人要像竹子,虚心有节。"以前觉得这话太过教条,现在才懂得,这正是《编珠》想要传达的精神。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定力。也许,真正的智慧从来都不在远方,而是一直静静地躺在这些被我们忽视的古籍里,等着我们去重新发现。
有人从《编珠》中看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取精神。有人读到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紧迫感。我翻开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位智者讲述人生的真谛。他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最深刻的道理。这些文字穿越千年,至今依然鲜活有力。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古人的智慧。这些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代代相传。
古代文人著书,多是为了传道解惑,为后世留下精神财富。而今人读书,却常常是为了一纸文凭,几份证书,为的是在求职简历上多添几行光彩。《编珠》这部书,放在今日,竟让人生出几分困惑来。它究竟是一部真正的学问之书,还是仅仅为了炫技而作?古代文人讲究"文以载道",而今人却往往"文以饰身",实在令人唏嘘。
翻阅《编珠》,但见其中典故琳琅,辞藻华美。然而细读之下,却觉得这书更像是一个精致的珠宝盒,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珍珠,却不知为何而串。古人作书,如司马迁著《史记》,是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今读《编珠》,却常常困惑于其编纂目的何在。是为了展示学识?还是为了教授后人?抑或只是为了取悦权贵?
最令人困惑的是,这部书在当代究竟还有多少实际价值?古代文人读书是为明理,而今人读书是为功利。《编珠》中那些精心编排的典故,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又有几人会静心研读?那些华丽的辞藻,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还能打动多少读者的心?
每思及此,不禁想起古代文人那种纯粹的治学精神。他们读书著书,不为名利,只为求道。而今人面对《编珠》这样的古籍,却常常带着功利的心态,想要从中快速获取一些可以用来炫耀的知识。这种反差,实在令人困惑不已。或许,我们真该放下浮躁的心态,重新思考读书的真正意义。毕竟,若不能明理,纵使读遍天下书,又有何益?
最近翻完《编珠》,只觉得满纸尽是堆砌辞藻的游戏。杜公瞻把典故拆得七零八落,硬凑成对,像极了现代人玩拼图却不管图案是否和谐。那些所谓的"事对",不过是把历史剪成碎片,再强行配对,哪有什么深意可言?我在书页空白处写满质疑——这也能叫"编珠"?分明是生吞活剥古人智慧。他们总说这是类书鼻祖,可鼻祖若只是这般水准,实在令人失望。我宁愿去读原典,看完整的故事脉络,也不要这些被肢解的只言片语。三十岁后愈发觉得,读书若只为寻章摘句,不如不读。典故用得巧妙自然好,但为对仗而对仗,就像给活人穿寿衣——再华丽也是死物。偏有人将其奉若圭臬,我看不过是文人的自恋把戏罢了。
每个读书人的案头都该摆一本《编珠》。这部南朝梁代的类书虽不如《朱子家训》那般家喻户晓,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将浩瀚典籍中的珠玉之言细细串起,让人在翻阅时总能邂逅意想不到的智慧闪光。
初读《编珠》时,总会被它独特的编排方式吸引。杜公瞻将天地万物分为天文、地理等十八部,每部又细分子目,这种分类法看似刻板,实则暗藏机锋。记得第一次读到"天部"中"日"字条下并列着"曦车""金虎"等二十余个雅称,突然明白古人观物不仅用眼,更用心。这种将知识网格化的尝试,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显出超前性——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建立认知坐标。
最令人着迷的是书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引文组合。在"地部·山"条目下,《山海经》的奇崛与《诗经》的温婉比邻而居,让人瞬间领悟到中国文人对山岳既敬畏又亲昵的双重情感。这种蒙太奇式的文本拼贴,比长篇大论更能触发联想。我常想,若是现代人写论文也能如此旁征博引却不失章法,该省去多少穿凿附会的废话。
作为现存的早期类书,《编珠》的文献价值自不待言。但它的真正妙处在于示范了一种读书方法。当看到"木部"将《庄子》中的大椿与《楚辞》的桂树并置,突然明白古人读书讲究的是触类旁通。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尤其珍贵——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种打破知识壁垒的勇气。每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文本关联,就像在古籍的密林里不断发现隐藏的小径。
现代人或许会觉得这类摘录式的著作缺乏原创性。但当我看到"珍宝部"中将《尚书》的"璆琳"与《左传》的"琬琰"对举时,突然意识到这种编排本身就是创造性劳动。就像一位厨师将不同食材搭配出新滋味,编者通过文本的重组让古老文字焕发新意。这种"述而不作"的智慧,或许比某些刻意求新的著作更见功力。
在电子检索如此便捷的今天,《编珠》式的知识整理似乎已无必要。但每当我在电脑前被碎片信息淹没时,总会想起这部用手工方式编织的知识网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占有多少信息,而在于建立怎样的认知联结。这部残缺不全的古老类书,至今仍在教导我们如何与文字相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