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北堂书钞
北堂书钞
虞世南

北堂书钞

虞世南  

隋代的一本著名类书。虞世南编。“北堂”是隋秘书省的后堂,编者就是在北堂抄辑群书中可以作文用的参考材料编成此书的,故名《北堂书钞》。《北堂书钞》的卷数著录不一,现在见到的为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共十九个部,851类。此书内容是搜集摘抄古籍中可供吟诗作文用的典故、词语和一些诗文的摘句,分门别类地编辑而成。它的体例是在每一个类目里把文籍中有关的材料汇集起来,每一事摘出句子用大字登载,而后把每个文句的出处、上下文以及有关的解释用小字注在下面。注文中有时有虞世南的按语。不过此书由于在明、清刊刻之前,长期以抄写流传,遂造成许多混乱,内容体例也不一致。《北堂书钞》所引书籍是隋以前的旧本,据统计,除集部外约八百多种,而且多是三代、汉、魏,迄于宋、齐时的书,现在十之八九已经不存,因而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古类书。而且由于石室类书残卷和《编珠》的分量都很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古类书仍当推《北堂书钞》为首。此书在清代汉学家治理古籍的工作中,和《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类书共同起过重要作用,当时被合称为“四大类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2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85625
不少人抱怨《北堂书钞》编排混乱,查阅困难。这本书号称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实际上不过是虞世南在秘书省任职时随手抄录的笔记。内容东拼西凑,毫无章法可言。翻开任何一卷,都能看到各种典籍的片段被生硬地堆砌在一起。 问题的根源在于编者的态度。虞世南当时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没有认真整理。他直接从经史子集中截取文字,既不加注释,也不注明出处。很多条目仅有短短几个字,完全看不出上下文。这样的书怎么能称为类书?简直是对"类书"二字的侮辱。 更可笑的是后人还把它捧为经典。其实只要仔细翻看就能发现,书中错误比比皆是。有的条目张冠李戴,把甲书的文字安在乙书头上。有的条目断章取义,完全扭曲了原文的意思。这些错误流传千年,误导了无数读书人。 查证起来尤其麻烦。因为不标出处,读者往往要翻遍所有相关典籍才能找到原文。有时候花半天时间,最后发现引文根本不存在。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完全违背了类书方便查阅的初衷。 现在还有人建议初学者读这本书,实在令人费解。与其在这堆杂乱无章的笔记里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去读原典。至少原典有完整的上下文,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问题。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39779
"典籍之盛,莫此为最"《北堂书钞》作为隋唐之际的类书巨制,其编纂规模之宏大,辑录内容之广博,堪称中国类书编纂史上的里程碑。这部由虞世南在秘书省北堂编纂的鸿篇巨制,不仅是唐代知识体系的集大成者,更是后世学者窥探隋唐学术风貌的重要窗口。翻阅这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仿佛能听见盛唐文明的恢宏交响。 唐太宗曾赞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北堂书钞》正是这样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它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分门别类,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这种知识整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当我翻阅那些泛黄的纸页,总能感受到编纂者们对知识的虔诚与敬畏。 《文心雕龙》有言:"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北堂书钞》的编纂正是这种治学精神的完美体现。虞世南等人将散见于各处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地整理成册。这种系统化的知识整理工作,不仅体现了唐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反映了当时文化建设的恢宏气魄。今日我们研究唐代文化,往往能从这部书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线索。 《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北堂书钞》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古籍,更在于它开创的类书编纂体例。其采用的"事对"形式,将典故成对编排,既便于记忆,又利于比较。这种独特的编纂方式,对后世类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等鸿篇巨制,无不从中汲取营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的这句话恰可形容《北堂书钞》的编纂过程。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编纂者们以惊人的毅力与耐心,将零散的知识点汇聚成知识的海洋。这种坐冷板凳的功夫,在当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尤其值得深思。我们常常惊叹于古人的学问渊博,却很少思考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 《北堂书钞》中辑录的许多文献已经散佚,这使得它成为研究这些失传典籍的重要依据。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书缺有间,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这部类书就像一座知识的诺亚方舟,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文化基因。每念及此,不禁对古代学者们的远见卓识肃然起敬。 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北堂书钞》的编纂者们或许未曾想到,他们的工作会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种不计功利的学术追求,恰恰成就了这部传世之作的文化价值。在商业化浪潮席卷学术界的今天,这种纯粹的治学精神尤其令人神往。 《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堂书钞》正是这种人文观察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是知识的仓库,更是智慧的结晶。透过这部类书,我们不仅能了解唐代的知识结构,更能感受到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种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每每展卷研读,总会被这部著作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它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北堂书钞》所体现的知识整理智慧,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或许,真正的经典从来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打磨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86572
看完《北堂书钞》只觉得编者们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他们把各种典籍拆得七零八落,再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拼凑,还美其名曰"类书"。这种剪刀加糨糊的编纂方式,把古人思想的筋骨都抽走了,只剩下一堆支离破碎的词句。更可笑的是,他们还要把这些碎片强行塞进"帝王""人臣"之类的框框里,仿佛天下道理都能装进这几个破抽屉。 最让我反感的是编者那股子道学先生的酸腐气。明明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的急就章,偏要摆出"为往圣继绝学"的架势。其实翻开就知道,不过是把《礼记》《尚书》里的话头截出来,再配上些俗不可耐的注解。这样的书也配叫"北堂之秘笈"?我看是误人子弟的蒙学读物还差不多。 古人说"述而不作",可这部书连"述"都算不上。要真按他们这套来读书,怕是要把《春秋》读成劝善书,把《诗经》念成女诫。现在总算明白为什么唐宋以后文人越来越酸朽,原来都是被这类"类书"喂坏了脑子。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6440
此书千秋笔法,满纸皆学问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4967
自夏日案头初见至秋深搁笔,耗时四阅月方勉强卒读此书。其辑录虽广,然编排芜杂,子注与正文每每相淆,令人目眩。虞世南徒事抄撮前籍,不加熔裁,如积薪然,但见堆砌而已。至若所引多佚文,确为可贵,然校勘不精,讹脱满纸,反添学者疑惑。所谓"类书之祖",不过虚名耳。若论实用,远不逮后世《艺文类聚》之精审。癸卯寒露,倦翁记于钱塘灯下。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