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御览
知书房
太平御览
李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这部书值得反复翻阅。当我需要沉淀思绪时,就会重新打开它。做学问就像在修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书中记载的每个典故都有其来源。认真考证史料,不必急着得出结论。帮助后学者查证资料时,自己也会获得新的认知。别人如何评价这部书,是他们的看法。我如何研读这部书,体现我的治学态度。
保持客观的心态,注重考据功夫,尊重前人的成果。研究古籍,首先要做好基本功,培养严谨的学风。如果将来要指导学生,我会首先要求他们注重考据,保持谦逊,踏实钻研。要让他们掌握做学问的基本方法,成为真正有学术素养的人。
不论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取得多少成果,都要保持谨慎。在发现新证据时,要想到可能存在反证;在论证顺利时,要考虑到其他可能性;在引用丰富资料时,要核实原始出处;在得到学界认可时,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在研究取得进展时,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错误;在掌握一定知识后,要继续学习新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学问是没有止境的。
《太平御览》这部书看起来规模庞大,实际上内容杂乱。它号称类书之冠,但编排缺乏条理。很多条目只是简单堆砌材料,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引文经常不注明出处,让人难以查证原始资料。
这部书的编纂明显存在敷衍了事的问题。编者似乎只是机械地抄录,没有认真核对原文。许多引文与现存古籍对不上,要么是抄错了,要么是用了已经失传的版本。这种情况给研究者带来很大困扰。
书中还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同一个典故在不同门类中反复出现,只是文字稍有差异。这说明编纂时没有做好统筹规划。类书的价值在于方便检索,但这样的重复降低了实用性。
最成问题的是引文准确性。不少引文与现存版本出入很大,很难判断是编者有意改动还是抄写错误。这种状况使它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想要引用其中材料,必须多方比对才行。
这部书从去年冬天一直读到今年春天,花了快四个月。前面几卷讲天文地理的内容很枯燥,我跳着看的。后面那些记载古人言行的篇章特别好,能看到他们怎么在困境中坚持理想。李昉这些人编书的时候肯定很用心,把这么多历史故事都整理出来。读这本书让我明白,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做成事。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古人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这书值得慢慢读,每次看都有新体会。三月末读完记于北京。
最近在整理书房时偶然翻到《太平御览》,这本沉睡在书架角落多年的典籍让我想起大学时在古籍阅览室抄录片段的时光。说来惭愧,当代人读这类类书,往往带着实用主义的滤镜,总想快速提取所谓"干货",倒忘了古人编书时那份包罗万象的气度。
最初接触这部书时,总觉得它不过是资料的堆砌。直到某次写论文遇到宋代服饰制度的难题,在《太平御览》的"服章部"里竟找到三条从未见于其他文献的记载。那时才惊觉,这部被归类为"类书"的巨著,其实藏着无数文明的碎片。就像考古学家能从陶片复原整个器物,善读者自能在这鳞爪之间拼凑出更完整的历史图景。
不过说实话,现代人读《太平御览》确实需要些耐心。那些按天部、地部、人部排列的条目,在今天看来未免过于程式化。但换个角度想,这种分类法本身就是古人认知世界的思维地图。比如"时序部"将立春与迎气之礼并置,把自然现象与人文仪式联系起来,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当代人逐渐丧失的珍贵品质。
我特别喜欢在雨夜翻阅其中记载的怪异故事。像卷八百八十六引《搜神记》的"蚕神化马",寥寥数语却比当代奇幻小说更有韵味。这类文字看似荒诞,却藏着先民对自然最诗意的理解。有时觉得,我们这代人虽然信息获取便捷,但在想象力方面,或许还不如这些编书的古人。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部书的命运。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本为帝王御览,如今却能在寻常书架上得见。当年那些编纂官员们皓首穷经摘录的典籍,很多原书早已散佚,反倒因他们的勤勉而留下吉光片羽。这让我想起博尔赫斯说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太平御览》这样的书,不就是通往无数已逝世界的任意门吗?
读这类古籍总有种奇妙的感觉:既觉得先贤智慧浩如烟海,又发现古今人性其实相通。那些关于星象的记载今天看来或许幼稚,但其中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与当代科学家探索宇宙的热情并无二致。或许真正的传统不是用来膜拜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对话的活水。
此书若通,可窥千古。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