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文类聚
知书房
艺文类聚
欧阳询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翻开《艺文类聚》的竹纸,仿佛触摸到了初唐的脉搏。这部由欧阳询领衔编纂的类书,在武德七年的长安城里悄然诞生,却成为后世窥探六朝文脉的一扇雕窗。当指尖掠过"天部"卷首的日月星辰时,忽然惊觉这部看似冰冷的分类辞典,实则浸透着隋末唐初文人特有的惆怅——他们在整理前朝遗文时,何尝不是在为消逝的文明举行一场纸上的葬礼?
类书编纂自古有之,但《艺文类聚》的独特在于它开创的"事文并举"体例。那些被分门别类安置在四十六部下的文字碎片,像极了长安西市胡商摊开的宝石匣子:天文地理与鳞介虫豸比邻,帝王后妃与草木花果共处。最令人动容的是查阅"乐部"时,突然撞见嵇康《琴赋》的残章——这位广陵散绝的名士,其文字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永生。类书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它让那些本可能散佚的锦绣文章,如同被琥珀包裹的昆虫般凝固在了历史的某个横截面。
细读"人部"收录的《列女传》片段,会发现编纂者隐秘的价值取向。班昭《女诫》与左芬《离思赋》并列呈现,看似客观的文献排列中,实则暗藏着对女性才华的郑重承认。这种编排在初唐语境下显得尤为珍贵,就像在太极宫的重重帷幕间透出的一缕月光。特别注意到"灵异部"收录的《搜神记》选段,那些被正史摒弃的志怪故事,在这里获得了与经史同等的分类地位,这或许暗示着唐人精神世界中尚未被理学规训的浪漫角落。
当翻到"宝玉部"末尾的《韩非子》引文时,突然意识到这部类书的悖论性——它既是知识体系化的巅峰之作,也是碎片化阅读的早期范本。欧阳询们用严谨的部首分类法,为后人保存了从《诗经》毛传到《三国志》注疏的无数吉光片羽。今日重读"饮食部"记录的《齐民要术》片段,那些关于酿酒制酱的古老技艺,竟与当代美食博主展示的传统工艺惊人地相似。文化传承的链条有时就隐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文献接龙中。
在数字时代回望这部纸质时代的"数据库",更能体会其人文温度。《艺文类聚》最动人的部分,是编纂者有意保留的那些文学性描写。比如"岁时部"里陆机《感时赋》对秋日的刻画,字里行间飘落的何止是梧桐叶,还有整个魏晋文人群体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当代读者或许会惊讶于类书中竟有如此诗意的分类——将"雪"归入"天部"时,还要配上谢惠连的《雪赋》,这种文采与实用性的结合,正是中国古典知识体系特有的浪漫。
掩卷时忽然想起在奈良正仓院见到的唐代文具,那些被精心收藏的笔墨纸砚,与《艺文类聚》有着相似的气质。它们都是盛唐气象的微观呈现,将文明的宏大叙事分解为可触碰的细节。当我们在"鸟部"读到曹植《白鹤赋》的残篇时,那只公元三世纪的白鹤其实已经飞越了十几个世纪,羽翼掠过南北朝的战火,唐朝的宫墙,最终停栖在今人的书页上。这种穿越时空的文本邂逅,或许才是类书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在最迷茫的日子翻开《艺文类聚》,发现古人早把天地万物都装进了书页。草木虫鱼、天文地理、人事鬼神,样样俱全。他们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世界,我却要用半生去理解其中一二。书里写“春华秋实”,我见过花开叶落,却始终参不透四季轮回的道理。古人编纂此书时,想必已将红尘看透,而我年过三十,仍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有时候觉得读懂了,转眼又陷入新的困惑。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我的浅薄。但每次重读,总能看到新的东西。
《艺文类聚》号称唐代类书之冠,但翻开一看,不过是把前人的文章剪碎了拼在一起。这本书号称收集了各种文章,实际上只是把古人的东西堆砌起来,没有自己的见解。编者想包罗万象,结果弄得杂乱无章。
这本书分门别类,看似有条理,实际上分类标准混乱。有些内容放在这个门类也行,放在那个门类也可。编者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机械地照搬前人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式让读者很难找到想要的内容。
书中收录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确实有价值,但更多是平庸之作。编者不加选择地收录,导致整本书显得臃肿。很多文章重复出现,浪费纸张。编者似乎只是为了凑字数,而不是为了提供有用的内容。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原创性。从头到尾都在引用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观点。编者只是把前人的文字抄过来,堆在一起。这样的书对读者帮助不大,还不如直接读原文。
书中注释也很糟糕。要么过于简单,解释不清;要么过于繁琐,让人厌烦。编者似乎不明白读者需要什么。这种注释方式既不能帮助理解,也不能提供新的见解。
总的来说,《艺文类聚》只是一部资料汇编,不值得花太多时间阅读。它没有提供新的知识,也没有独特的见解。这样的书在当时可能有用,现在来看已经过时了。
千年典籍,开卷即见天地。
这书到底讲啥?一头雾水啊…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