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字义
北溪字义
陈淳

北溪字义

陈淳  

南宋学者陈淳的重要伦理学著作。原名《字义详讲》,又称《四书字义》、《四书性理字义》、《经书字义》、《北溪陈氏字义》。约成书于宋宝庆二年(1226年)。是陈淳学生王隽根据陈淳晚年讲学笔记整理集编,由陈淳“笔削”修改而成的。此书是理解朱熹《四书集注》的重要参考书。分上、下两卷,共26条目。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中选取若干重要范畴,逐一加以疏释论述。全书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激烈抨击陆学,维护朱学立场。《北溪字义》承袭了程朱的天理论,说“未有天地之先,固先有是理。” (《北溪字义·道》)把具有伦理属性的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51616
翻开《北溪字义》的那一刻,我期待能像古人那样透过文字触摸到理学的真谛。可当那些熟悉的汉字以陌生姿态排列在眼前时,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理学迷宫的门前——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让人如坠云雾。 "理"字当头,便觉千斤重。陈淳说"理"是"所以然之故",是"所当然之则"。可究竟什么是"所以然"?什么是"所当然"?这些字眼在纸面上跳跃,像极了小时候看祖父用毛笔写下的家训,端庄却难以亲近。理学讲究"格物致知",可格到第几步才能触及那个玄妙的"理"?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整整三个晚上。 读到"性"字章时更加困惑。陈淳将"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说前者纯善后者有恶。可为何天赋予的性会被气质遮蔽?就像一面明镜蒙尘,那最初把镜子弄脏的又是谁?这些问题在字里行间盘旋不去,让人想起小时候追问母亲"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时的执拗。 最令人辗转反侧的是"心"的论述。"心统性情"四个字看似简单,细想却如雾里看花。心如何能同时统御性与情?若性本善而情有恶,心究竟该偏向何方?这让我想起现代人常说的"理性与感性之争",原来八百年前的理学家们早已为此绞尽脑汁。陈淳说"存天理,灭人欲",可当天理与人欲界限模糊时,我们该用什么标准来裁断? 书页翻到"诚"字章,困惑达到顶点。"真实无妄"的定义看似清晰,可现实中谁能真正做到?连陈淳自己都说"学者功夫,第一在持敬",可见保持"诚"的状态何其艰难。这让我想起那些道貌岸然却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他们是否也曾被这些字义困扰过? 合上书卷时,满脑子都是理学术语在打架。忽然明白古人为何要"终日乾乾"——这些概念就像打磨玉石,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渐露光华。理学大厦的砖石如此沉重,而现代人的思维已经习惯钢筋水泥的轻快。我们站在时空的这头遥望那座古老的建筑,既惊叹其精巧结构,又为无法完全进入其中而怅然若失。 或许困惑本就是阅读《北溪字义》的应有之义。就像陈淳当年追随朱熹时,也必经历过这样的迷茫。那些在纸上规整排列的方块字,终究需要我们用生命去慢慢丈量其深度。此刻忽然觉得,与其说这是一部字义解释,不如说是一面映照人心的古镜——照见的永远是自己最真实的困惑与渴望。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6321
"理无小大,无精粗,贯穿于万物之中,而道则不可以小大言也。"——《北溪字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7566
古之学者穷理尽性,在明道义、正人心;今之学者寻章摘句,在谋稻粱、钓虚名。前者如朱熹门人陈淳,著《北溪字义》以阐发师说,字字皆从性理中流出;后者则摭拾陈言,以学术为晋身之阶,令人掩卷长叹。每读《北溪字义》,见其剖判"性""命""道""理"诸字,如庖丁解牛,批隙导窾,未尝不叹其得理学真传。今人读书,多浮光掠影,能如北溪先生这般将"仁义礼智"四字嚼出骨髓者,百无一二。 尤爱其论"心"字一节,谓"心者一身之主宰",又细分道心人心之别,较之今人将"心"字笼统作欲望解,真如云泥之判。今之讲学,或故弄玄虚以骇俗,或曲意逢迎以媚世,能如陈淳这般以浅近言语说透精微义理者,实乃凤毛麟角。其释"敬"字更妙,谓"主一无适",较时下那些把"敬畏心"挂在嘴边却行苟且之事的伪道学,不啻天渊。 世道日漓,理学真义渐湮。常见市井之徒,开口闭口谈"格局""维度",实则胸中无一物。反观《北溪字义》,虽只诠释二十六字,却字字有来历,句句见功夫。譬如说"诚"字,必推本于天道;论"中庸",必究极于圣功。这般治学态度,在今日学界已成绝响。某尝见所谓文化论坛,满座高谈阔论者,竟有将"格物致知"解作"研究物质享受"的,思之令人扼腕。 若使今人能取《北溪字义》置案头,每日玩味一二字,何至于堕落到以短视频为经、以热搜榜为典的地步?可惜世人多舍本逐末,宁肯在社交平台争"理"字写法,也不愿静心体味陈淳笔下"理者,如玉之文理"的深意。读此书时,常觉字里行间透着宋儒那股较真劲儿,这种对学问的虔诚,恰是当代最稀缺的品质。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86660
看了半天,还是不懂。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8575
读到《北溪字义》里那些关于"理"和"气"的解释时,我突然觉得很困惑。这些概念明明每天都在用,被陈淳这么一分析反而变得陌生了。他把每个字都拆解得那么细,连"心"字都要分成本心、道心、人心,让人越看越糊涂。但奇怪的是,这种糊涂里又带着点熟悉感,就像在雾里看见一个似曾相识的影子。 书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大道理,反而是陈淳解释日常用语的片段。他说"梦"是"寐中之心",说"笑"是"心之畅达",这些解释简单直接,反而比那些玄之又玄的论述更容易理解。可是看到后面又开始讲"性即理"、"理一分殊",刚明白的那点东西又被打回了原形。 有时候我觉得陈淳自己也在纠结。他既要守着朱熹的那套说法,又想把道理讲得通俗些。看他反复解释同一个词,前后说法微妙的差异,就像在走钢丝。这种挣扎反而让书有了生气,不像后来那些理学著作死气沉沉。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