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繁露

董仲舒  

西汉董仲舒撰。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三篇缺佚。本书是西汉今文经学的代表作。《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於后世。”后人将“说《春秋》事得失”的《蕃露》、《玉杯》、《竹林》之属数十篇编辑成书,并以《蕃露》之篇名为书名,称为《春秋繁露》。《隋书·经籍志》著录该书十七卷,宋《崇文总目》著录其十七卷、八十二篇。今本是宋朝楼钥的校本。该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家之学,并旁采道、法、墨、名等家思想,发挥《春秋公羊传》之微言大义,形成了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特征的新儒学体系。在宇宙观上把“天”作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确立了“君权神授”论。在思想方法上强调统一,认为矛盾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从而确立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在认识论上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建立了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在人性论上倡“性三品”说,并根据其“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提出“三纲”、“五常”的名教思想。注解本有清凌曙的《春秋繁露注》、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83234
圣典之作,汉儒之精华。春秋笔法,天人合一。低落时看,振奋时也可看。学者能懂,普通读书人也能懂。迷失方向需要读,顺风顺水更要读。求天不如问己,信神不如明理。明理之路!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1219
读完《春秋繁露》后,很难简单评价。只觉得这本书内容很深。董仲舒的思想很系统,他把阴阳五行和儒家学说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当时很新,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的天人感应理论特别重要。他认为天和人是一体的,天会通过灾异来警告人。这种思想后来成为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基础。董仲舒的文字很严谨,但有些地方过于繁琐。他喜欢用排比和对仗,这使文章显得整齐,但也让意思变得重复。书中有很多关于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的内容。他强调君主要效法天道,要行仁义。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很传统,但在当时很有现实意义。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很独特。他不仅解释文字,还挖掘背后的微言大义。这种方法后来成为经学解释的重要传统。书中有很多关于礼制的讨论。这些讨论很详细,但有些过于理想化。董仲舒的学说很强调等级秩序。他认为社会必须分上下尊卑,这种观点在当时很实用,但也显得保守。书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很有意思。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需要教化。这种看法比单纯的性善论或性恶论更现实。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56342
董注文繁而理浅,虽标举天人,实多附会;苏舆诠解详而识窄,徒事排比,鲜有发明,当取凌曙《繁露注》以正其谬,又须参酌康有为、皮锡瑞诸家之说。董生每以阴阳五行穿凿经义,《竹林篇》言"战不言伐",强分"伐"与"战"为二事,实则《公羊》本无此例,乃其妄生分别。最可笑者,《玉杯篇》解"郑伯克段",谓"克"字兼含"杀"与"善"二义,此真郢书燕说,岂有弑弟而可谓之善者?其书大抵如此,若不通《公羊》家法而读之,必为所惑。然其中如《深察名号》诸篇,究心名理,尚有可取,读者当如披沙拣金,未可尽废。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3144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把阴阳五行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解释天人关系的体系。他用这套体系说明政治和道德的运行规律。这个体系的关键是天人感应,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会影响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命运。他把天看作有意志的存在,会根据人的善恶给予相应的奖惩。这种观点把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解释系统。 他提出王道有三个来源,分别是天、地、人。天提供阴阳变化,地提供五行运转,人提供道德教化。这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基础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因为人能够通过教化改变社会状态。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主动性,但也把人置于严格的规范之下。他认为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道,否则就会招致灾祸。这种思想为后来的君权神授理论提供了依据。 关于人性问题,他提出了性三品说。上品是善的,中品可以教化,下品难以改变。这种划分方式为等级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特别强调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大多数人的品性。这个观点影响了后来的科举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在他看来,社会的稳定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实施教化。 阴阳五行思想在他的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解释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这种解释方式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朝代都对应一种德性,当德性衰败时就会被新的德性取代。这种循环论的历史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深远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尊君。他认为君主是连接天和人的中介,必须拥有绝对权威。同时君主也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是为了平衡权力和道德的关系。他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制度来约束君主行为,包括灾异谴告和祥瑞嘉奖。这套制度在汉代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8925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思考,揭示了董仲舒对天人关系的独到见解,展现出汉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