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丛子
知书房
孔丛子
孔鲋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战国末年的乱世风云中,孔鲋提笔记录孔子言行时,可能不知道这些文字会流传两千多年。这部成书于思想碰撞年代的儒家著作,用二十一卷的篇幅保存了孔门思想的原始样貌——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展现了儒家学说的形成过程,子思的言论揭示了中庸之道的实践路径。书中的对话现在读来依然鲜活:孔子论诗的见解影响着今天的文学教育,子高谈礼的观点呼应着现代社会的伦理需求。当学者研究先秦儒学时查阅这部典籍,当海外汉学家从中寻找中国思想源头,就能明白真正的思想传承不是躺在图书馆里,而是活在每一次文化对话中。那些被误认为枯燥的文言句子,其实是早期儒家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观察。
人生困顿时捧读《孔丛子》,方知圣贤之言终究不过是镜中观花,水中捞月。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道不行而著春秋,我虚度三十春秋,明知天命难违,却仍想争个是非曲直。既不能如圣人般安贫乐道,又无法似乡野村夫般浑噩度日,到底还是被这"义利之辨"困住了手脚。想来要真正参透"君子喻于义"的境界,怕是要等到知天命之年吧。可这书终究是好的,在礼崩乐坏的年代,孔门弟子将这些只言片语缀辑成册,像暗夜里的星火。读时总觉那些对话就发生在昨日,那些困惑与今日并无二致。这般古书,不读总觉得人生缺了点什么,读了又觉得肩上多了些什么。最动人处,是那些在乱世中依然坚持"士不可不弘毅"的身影,让人在两千多年后依然为之震颤。
古之圣贤立言,意在经世济民,明德新民,使天下归于至善。今观《孔丛子》一书,却只见曲学阿世,攀附圣门,实在令人齿冷。所谓孔子之言,多半是后人伪托附会,借圣人名头壮自家门面,这等行径,与市井商贾挂羊头卖狗肉何异?古人云"述而不作",而今人偏要借孔门之名大行其作伪之事,真可谓斯文扫地。
书中那些所谓"孔子遗训",细读之下漏洞百出。哪有圣人之言如此肤浅?分明是汉代儒生为迎合时势而编造的应景之作。我每每读到那些刻意雕琢的字句,便觉如鲠在喉。圣人之道,本应如日月之明,何须后人这般涂脂抹粉?更可笑的是,后世竟有人将其奉为圭臬,岂不知早被王肃等有识之士指为伪书?这般盲从,实在可悲。
今人读古书,贵在明辨。若一味崇古媚古,不分真伪,反为古人所笑。《孔丛子》中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看似高深,实则不过是些陈词滥调。譬如"君子以文会友"之类,哪个不知?偏要假托孔子之名,岂非画蛇添足?我观汉代学风,正是此等伪书泛滥之时,学者们争相造作,以博取功名,与今日某些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者何其相似?
最令人不齿的是,书中竟将孔子塑造成一个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圣人之言,当如金石,掷地有声。哪有这般絮絮叨叨,如同市井老妪教训子孙?这般扭曲圣人形象,实在是对至圣先师的大不敬。当今之世,伪学横行,《孔丛子》这类书籍的存在,只会让真正的儒学蒙尘。学者若不具慧眼,读此等书不如不读。
其伪灼然,安称孔氏?
很多人说《孔丛子》这本书有问题,主要因为内容杂乱无章,真假难辨。这本书说是孔子后代写的,但里面很多东西明显是后人伪造的。比如有些对话完全不符合春秋时期的语言习惯,有些故事和史书记载对不上。
读这本书最大的困难不是文字难懂,而是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编造的。汉代以前的古书都有这个问题,但《孔丛子》特别严重。书中有些段落模仿《论语》的写法,但水平差很多。有些内容甚至和孔子本人的思想完全相反。
研究古代典籍的学者早就指出过这本书的疑点。比如清代学者崔述专门考证过,发现书中提到的好几个历史事件时间都对不上。有些孔子的言论在其他可靠典籍里完全找不到记载。这些伪造的内容让读者很难把握真正的儒家思想。
要读懂这类古籍,最重要的是先学会辨别真伪。不能看到标着孔子或他弟子名字的文字就全盘接受。读《孔丛子》之前应该先读《论语》《孟子》这些可靠的典籍,了解真正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样。这样才能看出《孔丛子》里哪些内容是后人添加的。
现在有些人推荐读《孔丛子》,说能帮助理解孔子思想,这种说法很误导人。事实上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汉代以后才成书的,掺杂了很多当时人的想法。用它来研究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就像用三国演义来研究三国历史一样不靠谱。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