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
金融家
西奥多·德莱塞

金融家

西奥多·德莱塞  

根据浮夸的金融家 CT Yerkes 的一生,Dreiser 对无良大亨 Cowperwood 的刻画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每笔巨额财富的背后都有犯罪。你读德莱瑟并不是为了文学技巧,但他巨大的强度和敏锐的新闻眼光赋予了这幅肖像强有力的现实。 续集《泰坦》也已推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77614
"金钱永不眠,但真正令人不眠的是对金钱的渴望。"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5625
再次翻开这本泛着铜臭味的书页,手指竟不自觉地颤抖。德莱塞笔下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在2023年这个资本狂欢的年代显得愈发刺眼。窗外传来股票交易所的钟声,而书中的柯帕乌正在用同样的狡诈手段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中小投资者——多么讽刺的时空交错。 华尔街的摩天大楼永远光鲜亮丽,就像小说里那些金融巨鳄永远西装笔挺。他们用法律当作餐巾,优雅地擦拭沾满鲜血的嘴角。当看到柯帕乌用内幕交易收割普通股民时,突然刷到手机推送: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曝光,股价暴跌导致散户血本无归...原来一个世纪过去了,这场吃人的盛宴从未散场。 德莱塞最残忍的地方在于,他把掠夺写得如此理直气壮。那些精妙的财务操作、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手段,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本罪恶的教科书。字里行间透着令人作呕的"成功学"气息,仿佛在说:看啊,这就是游戏的规则,适者生存。 但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是,我们竟对这个吃人系统习以为常。就像现在看着富豪榜上那些"白手起家"的神话,谁还记得他们脚下踩着多少具尸体?柯帕乌之流永远能东山再起,而被收割的普通人连名字都不会留下。金融大厦的阴影里,多得是跳楼的投机客和破产的小业主。 合上书时,窗外的霓虹正好照亮书架上那本《资本论》。两个相隔半个世纪的文本在黑暗中沉默对视,而现实中的人们依然前赴后继地跳进这个永不停转的绞肉机。德莱塞确实忠实地记录了这个系统的运行法则,但最可怕的是——他记录得太过真实,真实得让人绝望。那些精明的算计、冷酷的决策,至今仍在每个证券交易所、每个并购案中精确复刻。这个由金钱构筑的斗兽场,从来就没有换过主角,只是观众换了身衣裳。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6263
年纪越大,越容易在读书时感到愤怒。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气得想把书扔到地上。对于弗兰克·考珀伍德,他投机取巧、操纵股市、欺骗投资人、看着普通人倾家荡产却无动于衷,实在太可恨了。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很清楚自己在伤害别人,但他根本不在乎。在看到普通工人因为股市崩盘失去所有积蓄,看到小商贩因为银行倒闭而破产,看到无数家庭因为金融骗局陷入绝境,就会觉得特别难受。 有钱就能为所欲为吗?出身贫寒的人就该一辈子受穷吗?难道资本家就比普通人高贵吗?弗兰克·考珀伍德这样的金融大鳄,不该靠着欺骗手段积累财富。但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就该过得这么艰难吗? 现在金融监管比过去严格了,但问题不只是制度不完善。有些人的脑子里永远觉得有钱人就是高人一等,觉得穷人活该受穷。就像现在还有人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不够努力。这种想法和书里那些资本家的想法有什么区别?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9252
当我看完《金融家》最后一页的时候,整个人累得不行。德莱塞把资本主义的冷酷写得这么真实,真实到让人觉得窒息。书里那些商场上的算计和背叛,不就是我们现在每天在公司里经历的吗?只不过我们没考珀伍德那么狠而已。 首先说说考珀伍德这个人。作者把他塑造成金融天才,但我觉得他就是个冷血动物。他为了赚钱可以抛弃妻子,可以背叛朋友,可以在股市里玩各种花样。最可怕的是,他对这些事完全没有愧疚感。这种人放在现在就是那种天天上财经杂志的"成功人士",背地里不知道干了多少见不得人的事。 然后是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书里写的那些金融操作,那些政商勾结,那些权钱交易,放在今天一点都没变。银行家还是那样放贷,政客还是那样收钱,普通人还是那样被割韭菜。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套玩法不但没消失,反而变得更隐蔽更复杂了。 最让我难受的是书里普通人的处境。那些被考珀伍德坑害的小投资者,那些被他利用完就扔掉的合作伙伴,那些被他玩弄感情的女人。他们的遭遇让我想起现在被P2P骗光积蓄的老人,被公司裁员的中年人,被高房价压垮的年轻人。 德莱塞写得太细了,细到让人不舒服。他把每个交易的过程,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每场谈判的细节都写出来。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也变成了这场游戏里的一个棋子,被各种看不见的力量推着走。
2025年08月01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