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黎靖德

朱子语类

黎靖德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是朱熹讲学语录的汇集。又名《朱子语录》。一百四十卷。朱熹一生从事讲学,门人对他的讲话和答问各有所记。朱熹死后,门人对这些记录进行汇辑刊刻,有多种版本,详略不一。其中主要有建州、饶州、池州所刊三种《语录》,徽州、眉州所刊两种《语类》,称为三录二类,同时流行。然互有出入,未尽完善。南宋末年,黎靖德参校以上五种书,除去重复谬误1151条,然后以类相附,名为《语类大全》。分为《理气》、《性理》、《鬼神》、《学》等二十六门,对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均有论述。对《乐》、《礼》、《春秋》、《孝经》、《诗》、《书》、《易》、《四书》也有解说。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史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集中论述了朱熹“理在气先”的世界观,认为“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卷一)。还论证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观点,指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卷四)。着重强调“天理人欲之辨”,鼓吹二程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说教,“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卷十二)。书中还有不少辩证法思想,把一分为二表述为一个无穷的过程。还揭示了矛盾对立的普遍性,认为天下之物,“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语便有嘿(默),有动便有静”(卷九十五)。此书内容十分丰富,虽不是朱熹所定,但反映了朱熹学说的“大要”及基本思想。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刘氏传经堂丛书》本,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3793
翻开《朱子语类》的那一刻,我仿佛跌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迷宫。朋友说这本书能解人生困惑,可那些密密麻麻的对话记录,却让我在理学大师与弟子的问答间愈发迷茫。朱子谈"格物致知",说要从一草一木中见天理,可我盯着窗台上的绿萝看了半小时,只看出它该浇水了。 "存天理,灭人欲"六个字像块石头压在心头。这个时代到处都在教人释放欲望,消费主义把"想要"包装成"需要"。我试着按朱子说的克制冲动,可朋友聚会时拒绝第二杯奶茶,竟被调侃是"苦行僧"。那些南宋书院里的道德标准,放在今天的地铁通勤路上,总显得格格不入。最困惑的是"理一分殊"——如果万物皆有理,为什么我总在加班和躺平之间找不到那个"理"? 但某个加班的深夜重读"读书须是虚心切己",突然被击中。朱子说的"虚"不是空白,而是腾空现代人脑子里那些功利计较。我开始尝试他的"循序渐进"法,不再强迫自己每天读二十页,而是遇到打动我的句子就停下来咀嚼。比如"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在外卖小哥冒雨送餐时,突然明白了这种"生之性"就是看见他人苦难时心里那阵刺痛。 现代生活的碎片化让我们习惯了浅尝辄止,朱子却说要"深沉潜玩"。我试着把手机调成灰度模式,用他教弟子的"主敬"功夫对待每件小事。奇怪的是,洗碗时专注水流反而洗掉了些焦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即物而穷其理"?虽然还是分不清"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的区别,但开始理解他说的"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 合上书发现,最震撼的不是那些精微的义理,而是朱子面对学生提问时表现出的耐性。在这个三分钟短视频都嫌长的时代,有人愿意用一生来讨论"如何好好活",这件事本身就像雾霾里透进来的一束光。理学提供的或许不是答案,而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叩问中照见自己真正的迷茫与渴望。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1477
不少读者翻开《朱子语类》便觉头昏脑胀,那些师徒问答看似家常,细读却如坠云雾。这倒叫人想起当年初读时的困顿——分明是宋代的白话记录,怎的比秦汉古文更教人摸不着头脑?细究起来,此中缘由颇有深意。朱熹讲学多在闽北,门人笔录时难免掺入建州土话,更兼理学术语层叠,今人隔着八百年的光阴,自然如闻天书。 章太炎先生论读古书法门时曾说:"解经当知方言,读史须明官制。"此话移来看《语类》尤为贴切。那些"持敬"、"格物"的讲究,原是朱子与弟子们浸润日久的家常话,今人若不通晓宋代书院语境,便似闯入他人茶话会,只见宾主尽欢,独不解其中机锋。昔年见一书友对照《景德传灯录》来读《语类》,方知禅门公案与理学对话竟有血脉相通处,这种参互读法,倒比死磕注释更得三昧。 最令人怅惘的是,我们与这些文字之间隔着的何止是语言障壁?当年书院里松涛竹韵间的问答机锋,弟子们记下的虽是白话,却浸透着整个理学传统的精气神。今日读者纵使查遍《广韵》《集韵》,若不解朱子"活泼泼地"说的究竟是何等境界,终究是隔靴搔痒。忽忆起钱穆先生晚年校读《语类》,竟在眉批处连叹"今人已不会如此说话",字里行间尽是寂寞。 读《语类》如观宋人团扇,近看绢丝经纬分明,远观烟云满纸。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对答里,藏着理学家"不离日用常行内"的功夫。倘若只当古籍来考据,未免辜负了朱子"旧学商量加邃密"的深心。每见今人用现代概念强解"理气"之说,便想起东坡笑人"只见黄河千里一曲,未见昆仑万仞之巅"的掌故。古籍阅读之难,从来不在文字深浅,而在古今生命体验能否遥相呼应。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3821
这部书展现了中国最好的思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9868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3151
迷茫时读朱熹,他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困惑时读朱熹,他告诉你:"格物致知"。浮躁时读朱熹,他提醒你:"静时涵养,动时省察"。懒惰时读朱熹,他责备你:"为学须是切实下功夫"。骄傲时读朱熹,他警示你:"满招损,谦受益"。放纵时读朱熹,他规劝你:"存天理,灭人欲"。更不用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任何时候翻开《朱子语类》,都能找到对应的教诲。 朱熹不厌其烦地讲解道理,反复强调读书的方法。他要求弟子们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一点一滴积累。他谈论天理人欲,讨论心性修养,讲解四书五经。他反对空谈,主张实践。他批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也批评那些盲目行动的人。 读《朱子语类》需要耐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朱熹的话看似简单,实则深刻。他不是在讲玄妙的道理,而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实实在在地生活。他要求人们从日常小事做起,从自己的本分做起。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